海东日报首页

易地搬迁 让贫困群众换个活法

2020-10-01 10:23:4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老话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山旮旯、穷山沟,农业生产条件薄弱、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在石头缝里播种,辛辛苦苦耕耘一年,依然望山发愁……这样的环境曾是海东贫困地区群众居住、生活的真实场景。

穷则思变。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海东市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最近五年,海东市累计投入22.33亿元资金,采取整乡搬迁、进城上楼安置、多村集中搬迁等行之有效的搬迁模式,实施了涉及6县区60个乡镇337个村14177户512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94户1930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搬新家 有新房

金秋九月,走进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草坪内石雕上面醒目的“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显得格外亲切。一幢幢新建的住宅楼整齐划一,小区内绿化如新、干净整洁,居民们正在广场上悠然散步、锻炼身体,脸上闪动着幸福,嬉戏的孩子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小区内扶着双拐的庞自成老人,凝视着一栋栋楼房,感觉像是在做梦。“过去,家庭条件困难,住着土房子,老人有病看不起,孩子上学成问题。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住房、看病、教育有保障,政府真正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山大沟深,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雨雪天道路泥泞,出门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庞自成对山里老村的记忆。

庞自成告诉记者:“今天,能搬进这样好的新房子里,做饭取暖用上了干净环保的天然气,真是‘又娶媳妇又过年啊’。我们会永远记着共产党的好、牵着共产党的手,一起奔向更幸福的明天。”

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易地扶贫安置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区,集中安置了马厂乡、马营乡、芦花乡、李家乡、中岭乡、共和乡、城台乡、蒲台乡、中坝乡、寿乐镇、高庙镇11个乡镇的1946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7户。

今年72岁的李英存,家中共有6口人,是乐都区芦花乡寺院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易地搬迁安置中,她家分了一套96平方米的新房子。走进她的家里,窗明几净,醒目的客厅电视背景墙上悬挂着五代国家领导人的肖像。记者了解到,芦花乡距离乐都城区60公里,日常生活物资运输费用很高,就冬季取暖来说,每年至少也要烧去4吨大煤,仅仅这一项开支就需要4000多元。

聊到搬迁安置,李英存老人说:“靠党的好政策,我家仅仅自筹了10000元,就分得了一套大房子。”搬进环境舒适的新房后,老人的儿子儿媳看准时机在安置区内租了一间大厨房,做起了酿皮生意,一天下来也能挣400多元钱,家庭有了收入,生活有了保障。

易地搬迁后,对于曾居住在山沟深处的许多村民来说:“日子总算有个奔头,再也不用受那样的罪了!”

近年来,海东市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生计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广大山区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搬到了远离大山的新村,开始了幸福生活……目前,海东市搬迁人口占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的40%,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并全面加快了就近搬迁向公路沿线和城镇搬迁的转变,由城乡隔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由“挪穷窝”向“换穷业”转变。

挪穷窝 换穷业

海东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工作重心逐步由“搬得出”转到“稳得住”“能致富”上,不仅让贫困群众搬个家、“挪个窝”,更为他们“铺好路”,让他们真正换了个新活法。

说起搬出大山的变化,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作干村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王宗云说:“党的政策好啊,搬下来住的是独门独院,我们贫困户只需要出4000元钱,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啊。”

在以前,作干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的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140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人,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来,作干村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村里140户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穷乡僻壤,迎来“挪穷窝”的历史性机遇。

如今,走进作干新村,一排排统一设计建造的院落错落有致,140户村民从8公里外的山上搬迁到山下的新家。与此同时,村道、饮水、电网等配套工程也一应俱全,新村还同时配备了环卫、养老和卫生等相关设施。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海东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为让群众能“搬得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户8万元住房补贴、6万元征地补偿款、6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及每年每亩120元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款,贫困户仅需拿4000元就能住上新房,一系列补偿政策让贫困群众放宽了心。

看着焕然一新的新院落,作干村的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精神面貌也在一步步发生着变化。村民王寿眼看易地搬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满心欢喜地说:“人挪活,树挪死,搬出穷山窝就是好。现在搬到乡政府附近,走出大山了,干什么都比以前方便多了。”

海东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房屋特色和居住习惯,在“怎么建”的问题上,海东立足各民族住房特色、建筑风貌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合理布局住房空间,注重利用乡愁元素,设计多个户型,在不超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搬迁群众居住需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则,整合住建、水利、电力、林业、国土等涉农资金,配套实施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站、超市、电子商务站、广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聚集效益。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