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绿水青山变身幸福靠山

——植树造林绿化海东系列报道之二
2020-10-29 10:44:5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尕桑才让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海东市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造林,为大地“染”绿,更是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近年来,海东市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海东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开创了“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的绿色脱贫之路,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海东画卷”。

绿色家底增添生态底色

海东是青海省气候条件较优越、海拔较低的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但也因高寒、干旱造成了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曾几何时,“风吹石头跑”是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今,行走在海东大地,一片片林木郁郁葱葱,纵横交错的绿化带花草溢香,日渐增多的开放式公园风光旖旎……

“十三五”以来,海东市把国土绿化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作为坚决贯彻“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抓手之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精心谋划,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开启了海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5.65亿元,完成国土绿化376.0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初见成效。

守护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自2017年以来,全市把义务植树和城镇绿化美化、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举全市之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不仅厚植了生态海东的绿色底蕴,也夯实了醉美海东的绿色底色。同时,通过组织广大群众以及宗教界人士参加义务植树“大会战”,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民族团结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了“林业智慧”。2019年春季,我市与黄南藏族自治州联合共建了500亩的“民族团结林”,成功化解了历史上形成的界线纠纷,增进了民族团结,提升了民族团结示范效应,丰富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的内涵。

如今,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绿色发展的“主色调”越来越浓。

立法夯实生态文明根基

湟水河在海东市境内干流长139公里,流域面积约6752平方公里,占海东市总面积的51%,全市75%的人口分布在湟水流域,海东市依湟水河而生存和发展,这条河也成了海东市的“母亲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湟水河海东段水体纳污能力减弱,加之非法采砂、工业化、养殖业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湟水河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守护美丽“母亲河”刻不容缓。

近年来,海东市先后出台《海东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和《海东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为生态环境划红线、立规矩。在全省率先创建了“4+1”河湖长体系,创建“行政河湖长+企业河湖长”双重配置的“海东模式”,牢固树立“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底线思维,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筑牢黄河上游、湟水河重要生态屏障。

“这些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治理湟水河的政策,确实让居住在河岸的老百姓受益。以前在河面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垃圾,水面都是黑乎乎的,大田灌溉后,作物成活率也非常低……现在不一样了,河面上垃圾很少见,最明显的就是水面上塑料袋少了,水清了,臭味也没有了,河道两侧都是绿色植物。”平安区王家庄村村民苗培生说。目前,海东市共有河道保洁巡查员1886名,他们和全市1758名河长及469名湖长共同守护着全市河流安全。

监测数据显示,湟水河民和桥出省断面Ⅲ类水质比例由2016年的75%上升到2019年的100%,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稳定在Ⅱ类水质,全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2020年上半年,全市Ⅲ类水质比例96.8%,出省断面民和桥Ⅳ类水质达标比例100%,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大河家断面Ⅱ类水质达标比例100%,峡塘断面Ⅱ类水质达标比例为10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比例100%,一般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比例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100%。

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从高处俯瞰河湟大地,美丽风景尽收眼底,湟水河犹如一条蜿蜒的哈达,穿城而过……这一幕幕赏心悦目的美景,凝聚着全市上下铆足力气改善空气质量、下足功夫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深秋季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林场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护林员才旦自幼以放牧为生,是一名贫困户。“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现在我有了护林员这份工作,每天到村后的松林去巡查,每月定期对松林开展卫生清洁。通过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我还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才旦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他不仅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真金白银,而且还解决了生活困难的问题。

海东市立足生态优势,结合现行生态保护政策及重大生态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低保人口通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了体面的、有尊严的脱贫。

目前,全市聘用了42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林业生态管护岗位,聘用了1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草原生态管护,平均年工资不低于10000元/人,确保了已选聘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142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2.22亿元,惠及5.04万贫困人口。

同时,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3.98万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劳务收入1118.4万元。每年落实1.05亿元管护补偿资金,加强了413.22万亩天然林资源和443.17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力度和管护设施建设,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为了实现山美水绿人富有的目标,海东市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将生态建设特别是植树造林作为整治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让山川秀美与脱贫攻坚齐头并进、旅游资源与脱贫致富相倚靠,使得广大农村的山绿了、水清了、环境美了,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绿化国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植树造林,不仅让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见了绿,也让脱贫攻坚的步伐全面加快。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