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民和交出绿色发展新答卷

2020-10-30 10:56:34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山间,树木成荫;田园,花香扑鼻;城市,景色宜人……如今,承载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一幅幅美景,成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也彰显着民和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担当和坚定决心。

民和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也是兰西城市群建设上的区位中心城市,境内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景色秀丽。近年来,民和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努力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严格落实“四个转变”“一优两高”新思路,立足“生态立县”战略目标,不断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步伐,扎实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全面筑牢兰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生态屏障。

扮靓门户形象 废弃厂房成湿地公园

站在湟水河民和段出境区域河畔,河水清澈,潺潺流淌。湟水河两岸,绿油油的草甸上,雪松、青海云杉、北美海棠等树木生机勃勃,丁香、连翘、卫矛等灌木郁郁葱葱,肆意生长在阳光下,让整个路段显得简约清新,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0月25日,记者在民和县米拉湾至山城十字路段的兰西高速公路出口处、G6京藏高速以南的麻荒滩湿地公园二期绿化路段看到,曾经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块,经过改造,如今已经发生蜕变。

“这儿是进出高速的必经路段,是民和县的门面。我们每年3月初会召集绿化工人完成各种补种工作,还会对迎宾道路两侧的草坪进行铺整。”据民和县园林局绿化服务中心主任柳智勇介绍,该路段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主要道路。过去,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大,随之出现乱搭乱建等环境“脏、乱、差”问题,原本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却被染上了“灰尘”。自改造工作开展以来,他们专门制定了改造提升方案,以“桃花”、“河湟文化”为设计主线,划分为城市门户区、桃花生态公园景观区、林荫漫步区三大功能区。以雪松、油松、青海云杉、桃树、国槐、白蜡、山杏、沙枣、丁香、卫矛、连翘等为主进行树木绿化。采用乔灌木搭配,色块、花卉、草坪组团等方式进行配置。同时,辅以体现河湟文化、民和地域特色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主的景观小品,打造一条凸显“天路桃源,魅力民和”的青海省东部门户城市迎宾大道。“目前,这块区域已改造完成,绿化达到了219亩。”柳智勇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年来,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省情定位,民和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紧抓时机,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工作,青海东部“门户”的绿色底色越来越浓。

随后,记者跟随海东市民和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马春胜来到川口镇麻荒滩,6万株云杉生长在600多亩的土地里,为麻荒滩增添了一抹秋韵,道路两旁云杉、柳树、杨树、草坪竞相映入眼帘,秋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

“旁边就是兰西铁路,昔日麻荒滩的面貌给市民们造成了不好的视觉效果。”马春胜向记者说,后来,随着城市规划发展,村民们搬迁至安置区,麻荒滩自然成了川口镇提高绿化率的首选阵地。

川口镇用了3年时间将麻荒滩打造成生态宜居的湿地公园,为“东大门”成功建设了“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参与绿化植树的除了干部群众外还有贫困户,今年有60个贫困户参与植树,每人每年发放1万元,这样不仅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也有效提高了生态效益。”马春胜告诉记者,近年来,川口镇本着“打造高原美丽城市亮点”的初心,积极组织、参与绿化活动,为麻荒滩的华丽变身注入了活力。

“前两年这里到处是脏、乱、差,大家都不爱到这里散步。路边车辆还经常乱停乱放,小摊小贩的车子‘霸占’了半条马路。现在路平整了,两边的草坪、树木生长茂盛,变化太大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和人,刘女士对这样的变化连连点赞。

“改头换面”的除了如今的麻荒滩湿地公园,还有位于G6京藏高速民和出口入城公路以北的史纳湿地公园。

位于民和县川口镇史纳村的史纳湿地公园原为民和镁厂工厂遗址。过去,这里厂房破旧、材料乱堆。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占地1300余亩的湿地公园,绿化面积1100亩,占83.3%;人工湖及辅助基础设施用地220亩,占16.7%。

据民和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瞿元清介绍,史纳湿地公园的绿化按照“融植被,合四季”的绿化构思,根据丰富的水体设计、轨道风貌,利用不同色叶、开花、常绿植物营造“桃杏争春,彩妆四季”的美景,以山水骨架为本底,打造以滨河生境为依托,集生态修复、自然科普于一体的城郊湿地公园。昔日里的“黑色”变成了满眼令人陶醉的“绿色”。行走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市民的心里充盈着诗意和远方。

麻荒滩湿地公园和史纳湿地公园的绿化只是民和县近年来春季绿化工作的一部分。“十三五”期间,全县林业总投资达13.39亿元。截至2020年9月,完成国土绿化57.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98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森林经营18.63万亩。完成县城绿化0.25万亩,县城绿化景观提升改造0.29万亩。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3400余亩,公园绿地面积1780亩,县城绿地率22.08%,绿化覆盖率2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18%,青海东大门绿色生态屏障日益显现。

义务植树添新绿 生态文明共守护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0月20日起,海东市开始了为期10天的秋季国土绿化暨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活动,民和的千余名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战”启动仪式,各乡镇、企业等也同步拉开秋季义务植树造林的序曲。

10月26日上午,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最南端的杏儿藏族乡,零零星星的秋色点缀着日扎山下植被脆弱的这条大山沟。

站在杏儿乡政府的门口望向对面的荒山荒坡,一处当地人称为“可尔尕”的山坡上并立着三块巨型宣传牌,左侧牌面上印着“守护绿水青山,拒绝破坏生态,促进民族团结”十五个红色大字,右侧牌面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而中间牌面上印的是五个红色醒目大字——民族团结林。

而这里也正是杏儿乡党委政府下定决心要打造一片千亩生态林的地方。

杏儿乡是民和县唯一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乡,这里山大沟深,树木稀疏,植被脆弱。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杏儿乡各族人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每年的义务植树劳动,勤劳的杏儿乡人民几乎全民上阵,小至十多岁的初中学生,大到七旬老人,哪怕是帮助栽树的人们扶一下树苗,为山上栽树的人们烧一壶开水,都会尽己所能,积极参与,为改善家乡生态环境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今年也是如此,在杏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全乡乡村干部、中小学师生、各族群众共1000余人参加了秋季义务植树“大会战”,共补植补栽山杏树苗6000余株。

接到乡上开展义务植树劳动的倡议后,大家纷纷扛着铁锹、带着馍馍和水杯,一大早就赶往指定的植树绿化区。尽管峨哇村村民到植树现场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他们并没有因路远而缺席,还是带着劳动工具和午餐赶来,栽下了一棵棵充满绿色希望的小树苗。

在植树现场,有一位身着藏服、头发花白的藏族老奶奶,她叫卡利木措,今年71岁,是杏儿乡大庄村的贫困户。因为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尚未回来,所以接到义务植树劳动的倡议后,她就带着铁锹,拖着带病的腿脚来到植树现场,力所能及地尽了一份公民的植树义务。

这位老人说,儿子和儿媳妇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就剩她一个人,看着大家都来参加植树,她不能坐在家里,所以也来到山上和大家一起栽树。

因为老人年纪大了,所以她的任务就是帮助植树同伴扶树苗,或者培土。即便是一个扶树苗的举动,也深深激发了植树现场很多人的干劲。村民们都说:“人家70多岁的老人都来参加义务植树,我们再不使劲栽树,心里也会愧疚的。”

在植树现场,村干部、党员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胜利村党员安旦周,先挖坑,然后一手扶树苗,一手拿铁锹培土,最后用脚夯实,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安旦周表示,杏儿这地方树木少,生态环境差,现在乡上每年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确实是个好事情,是个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事情,村民们都非常支持、热情参与,将来这里树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就变得越来越好了。

当日参加义务植树的大庄村党员段周本说,这次到山上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事情,他根据乡上的倡议,植树前一天就在大庄村村民微信群里发了一条参加义务植树的消息,第二天植树现场就来了100多个村民,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余人。

植树造林是造福后代的千秋大业。杏儿乡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全乡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从2015年开始,就年复一年狠抓植树造林工作,2015年至2016年,全乡共完成义务植树800亩。

从2017年开始,该乡又在乡政府对面山坡上定下了打造1000亩生态林的目标,四年来,这里已经栽植了10万株山杏苗。

植树非“植树”,保活才算数。据杏儿乡乡长乔树斌介绍,为了保障树苗成活率,杏儿乡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4万元,拉起了总长度7公里的网围栏,修建了蓄水池,修建了3.5公里的造林用路,埋设了5000米长的通水管道,安排4组护林员轮流管护,每年还购买大量的优质树苗,全力保障树苗成活率。

由于管护措施有效,这里前几年栽植的好多杏树苗稳定成活。在秋末冬初的季节里,那零零星星挂在树枝上金黄色的山杏叶,便是对杏儿乡人民为生态建设勤劳付出的回报。

尽管,这个山坡很干旱,但杏儿乡各族人民已经拿出了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决心。相信,多年后的金秋季节,杏儿乡人民年复一年散落在这里的滴滴汗水,一定会孕育出一片金灿灿的好秋景。

杏儿乡义务植树仅仅是民和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速国土绿化进程,加快“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民和县自2017年以来就积极响应海东市委市政府号召,将原来的义务植树活动规格上升为声势浩大的春秋两季国土绿化暨义务植树“大会战”。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全民义务植树511.3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

做大做强绿色经济

近年来,民和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加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建了七里花海景区等乡村旅游景区。新建的景区不仅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功能,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于2017年开发建设,景区规划面积900亩,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目前打造的地景公园服务中心、樱花漫游走廊和流泉花海观览区、冰雪山地运动区、药泉民宿度假区、奇幻儿童游乐区等大部分已投入使用。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七里花海旅游景区在发挥乡村旅游作用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镇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搭建了新平台。

今年,景区主干道、游步道、木栈道、休闲木屋和凉亭、水系景观等已经建成使用,空中滑索、高空秋千、水上漂流、小火车、跑马场、烧烤体验基地等项目也已向游客开放。

据景区负责人付成才介绍,这些游乐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内容,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60多个岗位用工全部为古鄯镇山庄村的老百姓,月工资在2400元至3000元。2019年,景区累计支付务工村民工资276万元。

目前由于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戒严期,七里花海景区已经闭园。但是在山庄村村民马发明家中,聊起在花海景区务工增收的事儿,平时不善言辞的他,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自景区建设以来就一直在那里打工,夫妻俩一年下来有6万元的务工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马发明说:“我的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我们夫妻俩打工之外,还种着7亩多庄稼。这个景区的建成,确实给山庄村的老百姓搭建了家门口务工挣钱的好平台,只要能吃苦,一年挣个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一片花海,不仅美了山庄村,鼓了村民的“钱袋子”,同时也让古鄯镇山庄、小岭、郭家山三个村的村集体经济破了“零”、壮了“筋”。目前,山庄村2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破零”资金、100万元的民俗项目资金和山庄、小岭、郭家山等三村70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资金都投入到花海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景区每年按约定给予分红。

据景区负责人付成才介绍,入股景区建设的200万元的村集体“破零”资金和700万元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从今年8月份分红55万元,另外山庄村的100万元民俗项目将于明年开始分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庄村的老百姓靠着美丽的七里花海,鼓起了 “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除了七里花海,不乏生态美景的民和还有一个周边群众消夏野游的好去处——西沟林场。这里紧邻川官公路,东北、东南面与民和县的西沟乡、古鄯镇接壤,西北和北面与本县的塘尔垣林场为邻,南面与化隆回族自治县毗邻,这里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天然优势。

据林场场长孙全义介绍,林区内自然景观丰富,大部分地区重峦叠嶂,呈现高山峡谷地貌。其中,天井峡景区、松山原始森林景区、东沟瀑布、娘娘天池和药水泉等风光秀美,夏天的时候走进峡谷,鸟语花香,山峦林立,瀑布一泻千里,拍打着脚下平滑的巨石,浪花四溅而起,震耳欲聋的涛声回荡在山谷中,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南靠林场的西沟乡凉坪村是民和县旅游扶贫重点村。近年来,依靠林场的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带动了不少村民脱贫。“开农家乐后,村民们更懂得靠山吃山的道理,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不仅规范回收垃圾,还注意排污,而且自觉叮嘱游客进入林场的注意事项,周边各村的生态管护员责任感也更强了,大家都知道保护好这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孙场长告诉记者,林场主要的压力来自森林防火,近年来随着周边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防火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游客们进入林场前也会在护林员那里做好登记,确保不带火源进入。

由于林区维护工作愈加完善,区内植被茂密,水土涵养力提升,野生动物数量上升,让群众的生态旅游之路越走越好。马玉香的农家乐就开在前往林场的公路边,今年夏季她赚了十几万元。现在马上进入年底了,她打算新学几种农家菜,为来年的生意做好充足的准备。

十月的民和,天空澄碧,远山含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宜居家园更加动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彰显着河湟生态之美,这是民和县充分利用自然禀赋推动绿色发展的惠民之举,也是全县人民渴望和期盼享受的生态文明成果。聚力生态赋能,做大做强绿色经济,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在民和大地已经逐渐变为现实。

记者手记:如今,民和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宜居正在成为现实,一幅新时代“宜居门户”图景正在加速描绘。这块满眼皆绿的热土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在逐步提升。守住绿水青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对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民和人的认识是主动的,决心也是大的。为了保护一方青山绿水,民和县先后改造了废弃工厂、闲置空地、老村庄,开展了义务植树“大会战”,大规模整治了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民和人民迎来了新的绿色发展时代。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会战”中,各族人民,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主动参与进来,只为在自己的家乡添上那一抹绿色。现在,“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已经成为民和人的共识,不论是谁,都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态环境,更加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用复绿造林的行动,让河湟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