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强筋壮骨让海东城市更有味

2021-02-22 11:51:12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巴迎桂 陶成录 摄影报道

一条条新通的道路,不断拓宽和延伸海东城市的框架;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赋予着海东新城现代气息;一个个韵味十足的河湟文化广场,彰显着海东城市的无限魅力;一座座绿树成荫的湿地公园,阐释着海东幸福生活的舒畅……如今的海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更趋科学,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处处都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藏着动力,一个城乡一体、景城融合、治理精细、特色鲜明的“醉美海东”跃然而出。

这一切都得益于海东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精细化管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海东这座城市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活力。

新地标刷新城市新名片

寒冬的傍晚,华灯初上,霓虹闪烁。一座座呼之欲出的商业综合体楼宇亮化与繁茂的古驿景观绿化相映生辉,各色灯光巧妙点缀于公园林间草丛,市民或赏景于美丽街景,或漫步古驿大道木栈桥,或流连步行街小道,跳舞、散步、观景、遛娃……漫步在如今的海东市街头,人们不仅可以真切感受到这座特色城市的河湟魅力,更能细细品味它独有的悠然自得。

“高楼林立,商铺云集,绿荫环绕,山水相映,特别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更让人觉得心旷神怡。”这是外地游客对海东城区的直观印象。

“城市建设力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马路宽了,环境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可以说这里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这是市民对海东市核心区环境变化的共同感受。

规划是城市的蓝图,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记者了解到,海东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224平方公里,其中,乐都区139平方公里,平安区85平方公里;核心城区87.2平方公里,其中乐都核心城区27.4平方公里,平安核心城区16.8平方公里,河湟新区43平方公里。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编制完成《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和《全市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制定了《海东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同时,在镇域规划修编上突出特色,强调梯次推进城镇化,有效杜绝了城镇化发展中简单复制、千篇一律的问题。

特别是在海东市推进核心区建设中,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将新区打造成为青海新经济的增长极、海东在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典范新区的重大要求,编制完成河湟新区总体规划,着力推进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城乡融合,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产业加快集聚,河湟新区步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河湟新区、乐都区和平安区“三大组团”功能布局、产业定位,深入推进平安、乐都同城规划、组团发展,统筹推进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四县城镇建设,建成区面积达33.78平方公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海东市紧紧抓住核心区建设这一黄金节点,吸引知名企业入驻,提升城市知名度,让市民的获得感更足。

“2020年1月,青海金座地产旗下海东唐道置业竞得乐都朝阳山片区两宗土地,正式挺进乐都市场。”这一消息,让乐都区的群众喜上眉梢。

“唐道进驻乐都,以后不用出市区就可以逛唐道了,想想就开心。”家住乐都区的市民李彩霞说,近几年,乐都区入驻的知名房企越来越多,唐道等知名商贸体也相继进入,增加了城市年轻、时尚的气息。同样,在平安区,海峰城市广场、力盟商业巷步行街等商贸体也正加速建设中。

“我们以整治提升城镇入口节点、街头公园、文化广场、商业街区、重点项目、管理队伍六个方面工作为抓手,累计实施城镇提升工程10余个。”对于这幅和谐安宁、乐在其中的幸福生活图景,海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一语道破其中的艰辛和努力。

海东市始终把群众对美好城市的向往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围绕道路更加通畅、服务更加优化、保障更加殷实的目标,2020年,投173亿元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8项。海东大道、海东大道一号桥、空港大道、会展大道等112.65公里城市道路相继建成,平安区古驿大道改扩建暨街景整治、乐都区古城大街、新乐大街街道整治等改造项目成效明显,国道109线乐都至平安段公路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全部完工,10656户城镇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开工,越来越多群众的安居梦得以实现。同时,海东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81%,超年度任务4.81%。

一组组数字,彰显的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一个个变化,晒出的是政府倾力民生的情怀。

“我们每天都要带小孩来平安区全民健身中心散步,现在这里的景色、设施、空气都很好,让人心情特别舒畅,小孩一来到这里玩就特别开心。”对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市民陈有清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海东市重点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海东市体育中心的建成填补了海东缺少大型体育运动场馆的空白。”海东市城市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慧栋介绍,体育中心自2016年10月动工伊始,就瞄准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和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地标性建筑。

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海东市体育中心,以大红色为主色调的主体育馆,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结构,不仅凸显着大气前卫时尚气息,而且与北面朝阳山的山峰走势、山体颜色交相呼应,把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痕迹,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它不光外表靓丽,而且非常实用。”中建三局海东体育中心项目部李成鹏说,体育馆拥有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和田径跑道,一次性可容纳1500多人。

这些仅仅是海东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幸福宜居新城的一个缩影。

从聚集人气到点旺商气,从绿色街区打造到城市品质提升,一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大美画卷正在河湟大地徐徐展开。

路网建设提升城市新形象

地上建新城,地下也有城。

如今,海东大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钢筋混凝土的隧道内,各种管线林立、纵横交错。这些管线可以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源源不断输送水电热等能源,这里既是城市的“主动脉”,也是“生命线”。

以前,管线破裂、路面塌陷等事故频繁拷问城市管理能力。如今,建设地下管廊,就是有效的应对之策。近年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和高标准建设要求,海东市加快建设地下管廊。

“现在全国有25个试点城市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但海东与其他24个城市都不一样。”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海东管廊项目公司总经理李名伟告诉记者,这个“不一样”是因为其他试点城市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部分城市规划建设新城区先修建了地下综合管廊,再修建的新城区,另外一部分城市则是在老城区的某一条主要路段修建了一条地下管廊,只有海东市实现了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核心区全覆盖,也就是整个城市实现了“城市管廊化”。

地下,各种管线互不干扰、洁净有序;地上,没有了“蜘蛛网”式的线缆,马路也不用“开膛破肚”,很是“清爽”。据中建五局海东管廊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孙跃明介绍,以往各部门的各种地下管线“各自为政”,被敷设在道路的浅层地下,在扩容、增容、维护时,就需要不断开挖路面,既花费大量资金,又容易给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影响。

如今,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让城市管理更加智慧。

同样,城市路网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最有力证明。

时间回到2020年9月,经过3年多的紧张施工,横跨湟水河,连通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新团结大桥建成通车。

团结大桥是民和县川垣新区与兰州市红古区及109国道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原团结大桥年久失修,基本处于断通状态,严重影响了两地交通往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更好促进甘青两省之间的沟通联系,2016年11月青海交通运输部门对原有团结桥拆除后,原址新建团结大桥。

团结大桥建成通车以来,完善了民和县城市路网,加强了民和县和红古区两地的互联互通,增强了兰西高速连接线的通行能力,对促进两地半小时经济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路通,福至。一条条“断头路”“瓶颈路段”陆续被消除。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在便捷人们出行的同时,打开了一扇扇更加富足、更加幸福的大门,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现在村里的硬化路都铺到了家门口,原本光秃秃的道路两旁也都建起了绿化带,夏季的时候种植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路修好了,人气都旺了,生活质量也跟着提升了不少呢。”说起家乡的变化,家住平安区三合镇仲家村的村民谢香花感受最深的就是路的变化。除了村道更加宽敞开阔外,一条长27.65公里的公路不仅连接三合镇城乡与外县,还缩短了运输时间。

近年来,海东结合“精准脱贫”“易地搬迁”“整村推进”“乡村振兴”等民生重点工程,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完成贫困村入户道路硬化、脱贫攻坚补短板一期及二期、乡村旅游专用道路等项目,扎实推进城区路网建设,极大改善了交通环境,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位进一步提升。

旧城改造秀出精致范儿

停车位规划有序,休闲凉亭绿植环绕,楼房外墙统一安装保温层,楼道内明亮宽敞……走进乐都区教育局家属院,曾经的老旧小区变了样。得益于乐都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曾经院老、房老、设施老的老旧小区“颜值”大提升。环境变好了,居民们的心情也敞亮起来。“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杂乱无章的小区广场变得宽敞有序,家里的下水也通了、网络也稳了,现在小区的房价都涨了。”在这个家属院居住了30多年的李永业向记者夸耀小区的新变化。

我市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许多老百姓的老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中,变成了危房、“病”房,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让百姓住进“舒心房”,海东市从房屋建成年代较早、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失养失修失管严重、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和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小区入手,建立和完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统筹协调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共治共享。

一年来,在受疫情影响的困难局面下,海东旧城区改造工作逆势昂扬、全力出击,掀起了旧城改造的工作热潮,规划设计、征迁安置、环境整治、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工作得以全面推进,并取得振奋人心的显著成效。

现如今,小区旧貌换“新颜”,环境好了,安全系数也提高了,深受广大居民的称赞。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安居小区居民李生寿说:“以前的安居小区比较乱,没有停车位、卫生差,经过改造,卫生环境都改善了,还更换了下水主管道,下水道也畅通了,智慧停车、监控设施等设备的安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旧城改造提升,不仅让老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也标志着我市城市管理进入向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如今,我市加快建立旧改长效化管理机制,保护旧城改造成果,并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海东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海东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海东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办法》,城市管理法规体系逐步趋于完善,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定量化、定量考核化、考核日常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自2019年起,海东市在核心区内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眼,从城市管理工作的细微之处入手,重点对城区内各类市容环境问题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和整治,为市政府相关部门搬迁乐都区及海东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目之所及,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这一处处美丽的风景,正是海东城市精细化管理巧手描绘的新图景。

城乡统筹成就“醉”美海东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乡一体发展。多年来,海东始终秉承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加速乡村建设,走出了城镇有品质、乡村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三门农家院里三个高大的木雕大门气势宏伟,四面两层楼房干净整洁。“这一面是住家的,这三面是接待游客的,旺季的时候房间还不够用呢。”正在忙碌的村民马胡赛说,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家家都搞起了农家院,生意还不错。

如今,三兰巴海村,村庄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村貌亮丽,村民富裕和谐,这里不仅是海东著名的旅游基地,更是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高原乡村。

多年来,海东立足村情,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城镇建设,让海东的村民不仅收入翻了番,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文明新风貌也已形成。

这是海东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海东市聚焦城乡一体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全力推进。2020年建成美丽乡村120个,4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项目扫尾收官,59个村庄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同时,扎实推进美丽城镇建设,重点开展道路、排水、绿化、电网改造、步行街、污水管网、桥梁、综合整治等37项建设内容,总投资35.17亿元的2018年10个美丽城镇项目扫尾收官,总投资3.8亿元的2019年3个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84亿元,总投资2.13亿元的2020年2个美丽城镇项目完成投资0.67亿元。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年内修建农村公厕598座、城镇厕所120座。

如今,海东市围绕让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发展目标,不断深化行业改革,推进住房优化升级,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增强城镇带动和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现代化新城正在从“绘在纸上”的愿景逐步变成看得见的现实。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