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脱贫攻坚书写海东关键词

2021-02-22 11:58:15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胡生敏 李晓娟 摄影报道

摆脱贫困,冀以小康,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海东市委、市政府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易地搬迁、电商扶贫、兜底保障、教育扶贫、精神扶贫……过去的一年里,一系列“大动作”,让海东在奋力实现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的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关键词:

A

易地搬迁

名词释义: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宽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温情小故事

“条件和过去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啥也没有,现在啥也不缺。”鲜红的大衣、灿烂的笑容,说起现在的好日子,乐都区芦花乡寺院村村民樊立娟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10多年前,樊立娟嫁到山沟里时,就已经做好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生活的苦扛得住,难的是教育和看病。孩子上学,她每天要往返十几里山路接送;孩子夜里生病,她记不清急哭了多少次。

幸运的是,2015年起精准扶贫工作队入驻寺院村,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开展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寺院村也终于盼来了党的扶贫好政策。2019年,寺院村全体村民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整体搬迁到距乐都城区4公里的七里店新型社区。樊立娟一家三口告别老宅,乔迁新居。

大寒时节,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阳坡新村里,新村144栋房屋沐浴在柔和的阳光里,整个村子在袅袅炊烟中显得静谧而安详。

热乎乎的地暖、光亮的地板、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厨房、窗明几净的客厅,舒适安逸。眼前的这一切,是76岁的村民鲍生英做梦都不敢想的。

鲍生英一家原本住在山上几间土坯房里,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由于交通不便,平时孩子上学、买生活用品等还要到镇上去,从家走到镇上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2017年,民和县实施了阳坡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144户556人实施整体搬迁。2018年3月,鲍生英如期住进了靠近峡门镇、交通便利的阳坡新村,开启了新生活。

背景链接

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海东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带领贫困群众,浩浩荡荡搬出大山。“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6.6亿元,占脱贫攻坚总投资的50%。采取整乡搬迁、进城上楼安置、多村集中搬迁等灵活有效的搬迁模式,对贫困群众和边缘户实施了涉及6县区55个乡镇451个村18055户646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19户21036人)的易地搬迁,搬迁人口占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的34%,新建住房13365套86.8万平方米,建成集中安置区67个。

关键词:

B

移风易俗

名词释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树立科学文明的风气。针对农村贫困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海东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为贫困群众减负。

温情小故事

“以前,家里为了孩子娶媳妇,准备了27万元都娶不上一个媳妇。如今,在移风易俗的好政策下,家里的两个孩子都成了家,而且还省下了好多钱。”谈及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村民韩忠民无比感慨地说。

2018年,韩忠民的大儿子结婚时,18万元的高额彩礼,再加上酒席钱,总共花费20万元左右。这在当地还算是比较保守的数字。韩忠民说,如果小儿子的结婚花费还是这个数字的话,全家人的生活质量至少要倒退五年。

2019年,韩忠民的小儿子结婚了。彩礼只有8万元,酒席也比较简单,标准也有了明确规定,从筹备到成婚,算下来花费在10万元左右。标准降低了,不论是来参加婚礼的宾客,还是新人双方家庭,都十分高兴。

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后,许多海东群众发现,婚礼体面了,宾客礼“轻”了,男方压力小了,情谊却不减,大家都乐开了花。

“以前办是民间习俗,村民邀请时还会纠结去还是不去,现在红线画得更明晰了,非亲不请、非亲不去。没有那么多纠缠不清,日常工作也开展得更顺利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名干部说。

背景链接

截至目前,海东市92%的行政村(社区)已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孝亲敬老、节庆勤俭等社会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移风易俗已为海东群众节约开支达7.87亿元。同时,为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海东市将已有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制定《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

关键词:

C

东西部扶贫协作

名词释义:以东部发展优势弥补西部发展短板,以东部先发优势促进西部后发崛起,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温情小故事

班彦村位于互助县五十镇南部,属半浅半脑山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勉励村民抓好生产、就业,脱贫致富。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班彦新村在一砖一瓦中建成。

班彦新村的129座混凝土浇筑的砖房院落,改善了129户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也为建设村级光伏扶贫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光伏电站投资运营的江苏振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企业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主动提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无锡对口帮扶海东扶贫事业的先行军,全资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新村建设村级光伏扶贫项目。为此,无锡工作组将该项目列入《江苏省无锡市“十三五”对口帮扶青海省海东市扶贫协作规划(2016-2020)》社会参与帮扶项目。企业自筹资金1600万元,装机容量2MW,年发电量约300万度,每年为班彦新村111户贫困户带来27.5万元收入,项目运行20年,可为每个贫困户增收5万元,累计实现扶贫金额550万元,增加了班彦新村百余户贫困家庭搬迁后的经济收入。

背景链接

4年来,无锡市累计帮扶海东市各类资金8.2亿元,先后组织实施帮扶项目314个,惠及包括13万贫困群众在内的60万海东群众,为海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力量,谱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篇章。数据显示,“西货东输”的成功打造,让我市土鸡蛋、土豆、土豆粉条、辣椒、花椒等一系列特产品牌广为人知,海东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得到放大。2020年,无锡已帮助我市贫困地区销售粮油、蔬菜、水果、药材、牛羊鸡猪肉、禽蛋等农产品30余种,2020年累计完成消费扶贫金额达2800余万元。同时,实行“东客西游”,全方位拓宽高原旅游营销新路子,近2万名江苏市民赴海东“吃、住、行、商、游”,累计为海东增加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实行“东城西就”,努力拓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路子,投入962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实施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就业”帮扶项目,将海东市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往江苏拉面实体店进行工种实训,推动受资助贫困人口通过拉面产业培训实现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640人。海东市群众在江苏新开办拉面店150家,700多人实现就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1亿元。

关键词:

D

产业扶贫

名词释义: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贫困群众发展持续性产业,目的在于促进贫困家庭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温情小故事

清晨,山脚下的小山村里还未迎来第一缕阳光,黑乎乎的小山村零星散布着两三点灯光,其中,就有旦增才让家。旦增才让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专堂村村民,这些年,通过发展养殖产业,他们家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

4年前,旦增才让是村里公认的贫困户。“一心一意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句话是对旦增才让一家最好的形容。“我被诊断为腰椎结核,不能干重活,动手术时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旦增才让说,被确诊出腰椎结核病并经过手术和长时间的恢复期后,家里变得一穷二白,还欠下了万元外债,原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也被这场大病消磨殆尽。

旦增才让家的转折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村里的贫困户都开始发展产业,旦增才让也享受到了3.24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这笔钱对于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想了很久,思考了很多问题,旦增才让下定决心搞养殖产业。当年,他们家就购进了54只能繁母山羊和种羊。

4年时间转瞬即逝,如今,旦增才让的绒山羊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养殖规模已经从最初的54只发展到了现在的200多只,绒山羊每年都能带来六七万元的经济效益。2020年,旦增才让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18元。

背景链接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把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持续加大产业扶贫投资,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海东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去年以来,海东市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带动8309户37394名贫困人口增收,户均增收6302元,并在深度困难乡镇的7个村实施田园风光、生态农耕、休闲观光、民族风情等类型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带动村集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共带动763户2693名贫困人口增收。

关键词:

E

教育扶贫

名词释义:通过在贫困地区持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开办技术培训班、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等,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农户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成为推动脱贫的有力抓手。

温情小故事

“不少家长认为上高中是一条正路,上职校是‘歪路’,读出来还是要给别人打工,因此肯送孩子到职校的家长寥寥无几。”循化职校党支部副书记王建海表示,在控辍保学政策实施后,这些情况几乎不见了。

地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最南边的道帏藏族乡,距离县城足足有30公里,韩娜的家就在道帏乡立伦村。由于家境贫寒,韩娜13岁就开始辍学打工。控辍保学的政策一出台,韩娜成了第一批“幸运儿”。然而,在她要踏进职校大门的前几天,母亲忽然撒手人寰,家里失去了“半边天”后,父亲仍然坚持将她送进了校园。

开学不到两个月,噩耗再一次传来。韩娜的父亲因交通事故也不幸离开了人世。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15岁的韩娜给职校校长马国华打了一个电话,她说家里没有大人,弟弟妹妹还小,需要照顾,所以自己不能继续上学了。

接到电话后,马国华决定把韩娜和她两个上小学的弟弟妹妹一起接到职业学校。然而当时循化职校的劝返生高达几百名,宿舍十分紧张。马国华想方设法给兄妹三个单独安排了一间宿舍,吃住都在学校。他还给韩娜的弟弟妹妹联系了职业学校对面的小学,让他们可以继续上学。

“控辍保学”政策让她重新回到了校园,为了让与她一样的学生都能上学,各级政府和学校付出了巨大努力。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循化职校学生们的住宿、吃饭以及学杂费全免,这让许多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娃没有了负担。“很多学生周末都不回家,因为宿舍有暖气,家里比较冷,学校吃饭也是免费的。”王建海说。

背景链接

2020年,海东市各级教育部门规范了单独编班、职普融合和随班就读学生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测试评估体系,严格落实学生各学科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的要求,提升了劝返复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建立健全了以残联、民政、教育、卫健为主要成员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做好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工作,对辖区内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建立了工作台账。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方式妥善安置了残疾儿童少年。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4%,控辍保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F

低保兜底

名词释义:通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温情小故事

今年53岁的甘福林是平安区小峡镇石家营村人,经拆迁安置后,现住在河湟新区。据妻子刘菊香讲述,年轻时,甘福林因脑膜炎导致听力一级残疾,表达能力停留在七八岁的阶段,两人虽是包办婚姻,但是刘菊香没有因为甘福林是个残疾人而放弃这个家庭,反而更加努力地经营这个小家庭。刘菊香在工地做饭,甘福林在村干部的介绍下也在工地干一些简单的活计维持生计。

“本来生活还能过得去,但是自从儿子生病后,积蓄都用来看病了,村里就把我们家识别成了贫困户。”刘菊香说,儿子甘宏鹏15岁时发烧,刘菊香以为是普通感冒,带儿子去小诊所治疗,可丝毫不见起色。后来去青海省儿童医院检查,儿子被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那时候正好赶上甘福林的老家刚被拆迁,手里还有些许拆迁款,刘菊香就带着儿子赶到陕西西京医院进行治疗。

时隔三年,儿子再度被感染,刘菊香跑了好多大医院,医生都告诉她,儿子的病情恢复无望。

“儿子目前基本就在家待着,生活能力如同六七岁的小孩子一样,我们出门以后就把他放在家里,中午回家给他做饭。”刘菊香说,自从儿子生病后,家庭生活负担再次加重。想起这些,刘菊香经常以泪洗面,但是生活的希望很快就“照亮”了这个家庭。

2017年,甘福林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并享受低保兜底政策。2018年11月,夫妻二人依靠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利用平安区残联的2万元扶持资金开起了面条铺。

刘菊香说,现在全家的日子说不上好,丈夫不能言语,孩子要贴身照顾,但是希望还在。小区的居民都来买他们的面条,附近的单位有大型活动也会来订购,日子一天天过去,甘福林一家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好起来。

背景链接

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海东市民政部门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共为174875人次发放救助金6.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救助人次增加21279人次,增长13.9%,发放资金增加1.5亿元,增长30%,为近五年来救助人次和救助资金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为全方位保障全市困难人员生活,海东市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21138名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效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织密织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5.95万人继续纳入低保实行兜底保障,占全市农村低保对象的77%,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重点围绕贫困人口、边缘群体、潜在救助对象,加强与扶贫部门数据比对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用足用好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政策,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应帮尽帮,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