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同台竞技燃激情 运动场上展风采

2021-09-14 09:05:1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马德祥:以箭之名冠我风采

□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别看我上了年纪,我可是能打两场篮球赛的‘老小伙’,这全是我平时射箭的功劳。”记者眼前这位,正是将要参加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射箭项目比赛的运动员马德祥。

今年已经70岁的马德祥老家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扎巴村,他不是第一次参加今年的比赛,可以说是一位射箭“老手”。

“我6岁左右就开始接触射箭,那个时候只是用硬度适中的树枝做成弓箭拿来玩,这也是同村小伙伴们最喜欢的运动。”马德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感到村里的射箭氛围很浓,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弓箭,平时农闲时节,大家都会约三五好友去“约箭”比赛。“很享受比赛取得胜利时的那种感觉,有一种自豪感。”马德祥说。

2003年马德祥退休后在平安区安家,闲暇时间,马德祥吃完早饭后就会背起弓箭去射箭场,在朋友眼里,射箭场几乎成了马德祥的家,两点一线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他都快要和弓箭合二为一了。

射箭运动在我国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射以观德,礼乐相和”的传统。经过各民族的传承发展,如今,射箭运动已成为一项具有民族特色、富有娱乐性质的传统体育运动。在我省,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喜爱且擅长射箭。

在这次的比赛中,马德祥参加的是牛角弓项目。在谈起弓箭种类时,马德祥便滔滔不绝地跟记者聊了起来。“我们使用的牛角弓属于传统弓箭,是通过一种天然胶将动物的筋、角与竹、木这些天然材料复合黏接成的弓,使用的箭都为木制箭或竹制箭,箭羽采用的是天然羽毛。”

在采访的瞬间,马德祥又饶有兴致地在手机相册里翻出自己近几年参加的各种大小赛事。“这是我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参加的一次比赛,这是我和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运动员的合影,这是参加尖扎‘五彩神箭’比赛时的合影……”看完相册后,马德祥不禁想起近几年参加射箭比赛的情景。

“以前,只要省上有射箭比赛,我都能通过地方选拔入围,在上一届民族运动会的比赛中,我所在的射箭队还获得了团体冠军,这次比赛,我们仍然很有信心拿到冠军。”马德祥眯起眼笑着说,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韩福龙:海东“大力士”的坚守

□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9月11日,海东市会议中心,等待称重的韩福龙满脸喜悦,对于能够参加第七届全省民族运动会,他自信满满。

今年38岁的韩福龙来自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是此次民族运动会举沙袋项目海东7名选手之一,他参赛时报的是85公斤级别,现场称重被调高了一个级别,“可能最近吃得太好了,增重了不少。”韩福龙开玩笑说。

身体健壮的韩福龙并非专业运动员,但他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说起和举沙袋结缘,还得从四年前说起。那是上一届的青海省民族运动会,他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通过网络观看举沙袋比赛,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项民族体育运动。

“因为自己不是专业运动员,也没有专业装备,就自己做了沙袋每天进行训练。”为了不影响工作,韩福龙每天早起一两个小时进行体育训练,先是举哑铃,然后举沙袋,不断锻炼自己的臂力。

韩福龙告诉记者,通过不断摸索,他逐步掌握了举沙袋的要领。举沙袋体育运动项目第一个动作就是抓,即从地上抓起沙袋,用力要狠、准、稳。抓起的沙袋先要放在蹲成马步的腿上,这一步也很关键。然后利用爆发力把沙袋举到肩膀上,并根据比赛规则将沙袋扛到五六米外的指定地点。

举沙袋危险性不大,但容易使人受伤,尤其是往腿上放沙袋容易造成膝盖损伤,同时,举沙袋时需要腰部瞬间受力,因此也很容易造成腰部受伤。去年6月份,韩福龙在训练时导致半月板受伤,将近半年时间内无法进行训练,他每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总是盼着自己早点好起来。

伤势好一些后,韩福龙立即投入到训练中,他当时只有一个梦想:到比赛场上见证一下自己的力量。“我就是喜欢这项运动,并不是冲着冠军来的。”韩福龙说,今年7月份,他报名参加第七届全省民族运动会,顺利通过县市两轮选拔,成为一名举沙袋选手。

再过一天就要到赛场上比拼了,韩福龙说,目前来看,有不少选手比较强势。虽然他从年龄等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但他并不气馁,他说:“对于我来说,能走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胜利了!”

王万录:在舞狮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狮子,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象征,也是蕴含民族精神的载体。狮,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河湟境内,舞狮最为精彩的,当属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的舞狮队。每年春节前后,这支活跃的舞狮队游走在河湟两岸,锣鼓伴奏,狮随乐舞,舞出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高难度动作,场面壮观,而王万录就是其中的一员。

王万录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只要舞狮的锣鼓声一响起来,他和村里的伙伴们便会蜂拥而至。偌大的舞狮场地被前来观赏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而在人群中央,大狮子摇头摆尾,小狮子手舞足蹈。在场外伴奏的鼓点声中,狮子与引狮者之间你来我往,表演着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引狮者的几个空翻引得掌声雷动。在那时,他便对舞狮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出生在五峰镇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春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跟着村里的狮队挨家挨户上门去看狮子拜年。慢慢地,我爱上了舞狮,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买了一套小狮子的道具。自此以后,凡村上有狮子表演,我就拿起小狮头在大狮子旁边跟着表演,那时候在我心里已经有了想当一名舞狮运动员的念头。”王万录说。

十年前,他成为互助县五峰镇舞狮队的一员,每天的体操、体能训练他总是最积极、认真的一个。舞狮时,狮头和狮尾二人共披一张狮皮,整个过程中舞狮人并不会露面。王万录负责的是狮头。不久后,他遇到了他的搭档权国龙,在此后的八九年里,他们经常在一起训练、一起交流舞狮表演方法,并探讨舞狮表演中出现的失误,一遍遍纠正问题,一遍遍规范动作。“王万录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表演的动作姿态逼真,也是我们当中训练最刻苦的一个。”权国龙说。

9月10日,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王万录和他的队友们代表海东队参加了比赛。在比赛中,他和队友们扮演的憨态可掬的狮子们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匐,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高台上,他们表演出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不时引得观众们拍手叫好。经过两轮激烈的比拼,最终舞狮队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十年来,王万录一直坚持并热爱着这项运动。“我每次一戴上狮头,就有种莫名的兴奋。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说传统技艺是有魅力的,我现在已经‘深陷其中’了。”王万录说,也希望有更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可以加入舞狮队,并且爱上舞狮。

近年来,互助五峰舞狮已成为全省的文化品牌,也已形成了独具河湟特色的舞狮文化。从最初的小规模狮队逐渐发展壮大,到现在五峰镇上马村、下马村、上庄村等舞狮队共计300余支队伍,每年活跃在互助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及各大文化活动的舞台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