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乐都同心协力打造民族团结新典范

2021-09-16 13:24:5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乐都区委区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实际,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区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乐都样板”,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篇章。
高位推动 上下同心凝聚共识
——乐都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和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的大事要事来抓,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有力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组织按照区委统一部署,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高标准谋划,制定《乐都区2021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要求,全方位、多形式、创造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奋力开启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创建+”经济发展
乐都区将民生福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两轮驱动、互相促进、竞相发展,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一产业发展平稳,区域优势得到显现。2020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7.17亿元,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发展逐年减速前行,2020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8.88亿元,年均增速为11.62%;第三产业发展逐年向好,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
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8.6%;全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112.74亿元,年均增速达8.1%,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21.9%,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创建+”城市建设
乐都区立足“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建设中快速崛起”定位,以“健全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始终,将城市建设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全面完成旧城区改造项目,城市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实施6大类水利项目116项,明显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为乐都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民生改善
乐都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创建+”生态建设
乐都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努力加快实施绿色走廊、湿地公园等东部城市群生态建设工程,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构建“绿城区”。
“创建+”文化发展
乐都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精心培植民族团结进步深厚土壤,使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让多民族大家庭血脉相通。成功承办河湟地区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青海年·醉海东”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2020面鼓队列成功挑战海东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擂响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铿锵劲律,“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知名度不断提升,乐都荣登“2019中国最美区域榜单”。
“创建+”脱贫攻坚
乐都区委区政府把脱贫攻坚、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繁荣民族经济,实现共同发展。2019年末,全区14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8798户29663人脱贫,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10月份,被国家发改委评为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县,七里店安置区被评为全国美丽安置区。
“创建+”社会治理
乐都区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法治化工作水平,投资近千万元,建成398个治安监控点、153个高清监控摄像头、28个城际热点系统,实现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持续深入推进平安乐都建设,全区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寺院、平安校园、平安商(市)场、平安企业创建率达100%,平安家庭创建率达98%以上。全区网格化管理覆盖面达到100%,实现了管理服务“一张网”全覆盖,实现全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创建+”特色亮点
——创新城市党建品牌,引领民族团结大发展。
乐都区以首府标准同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党建工作,规整建立符合城市新业态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条块行业三个管理体系,并紧密结合城市规划,精准定位片区功能和城市需求,将城市党建划分成覆盖全区的7个片区,构筑七色城市党建工作格局,有力驱动城市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一体推进,成为引领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引擎。
——狠抓城市民族工作,助推民族团结大提升。
聚焦城市人口聚集这个主阵地,构建创建三个全覆盖模式,有力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锦上添花,促进城市居民各民族团结相处、和睦共生。
——强化易地搬迁服务,重塑民族团结大形象。
立足“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涉及16个乡镇160个村7466户24993人。
民族团结“十进”活动亮点纷呈
近年来,乐都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目标,以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团结进步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实现了创建工作家庭、社区、机关、乡村全覆盖,形成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截至目前,家庭、乡镇、村(社区)、机关、学校、军警部队、寺院、企业、景区、市场创建实现100%达标。
进乡镇
在乡镇开展以加强教育、培养典型、改善民生、依法维权、化解矛盾为载体,以“两个共同”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促进各族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乡镇创建全覆盖,目前19个乡镇,已命名挂牌19个,创建达标率为100%。
进机关
在机关单位开展以重政策促落实为主题,以“访民情、聚民心、惠民生、做表率”“比学赶帮超”等主题的创建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宣传,把服务各族群众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工作全过程,营造了机关内部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浓厚氛围。
进家庭
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扎实深入开展“最美乐都人”“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 好公公 好媳妇 好丈夫”“新时代好少年”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自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开展以来,共表彰李连和、付书辉、拉有清等区级“最美乐都人”10名,“新时代好少年”10名,共推荐省、市级“最美家庭”23户,受到省、市妇联表彰“和谐文明家庭”19户;80名“好婆婆 好公公 好媳妇 好丈夫”受到区级表彰,创建区级五星级文明户39169户。
进村(社区)
以“邻里友爱、守望相助、增收致富”促进交流交往交融为主题,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重点,积极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实现村(社区)创建工作全覆盖,361个村,已命名挂牌323个,创建达标率为85%,原有10个社区,已命名挂牌10个,创建达标率为100%。
进学校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学校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推进各族师生交流交往和文化交融创新,努力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品牌。全区36所学校,已命名挂牌33所,创建达标率为91.6%。
进寺院
在寺院,以突出爱国守法和民族团结为主题,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充分发挥寺管会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教职人员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区12座寺院,已命名挂牌12座,创建达标率为100%。
进企业
以“四讲活动(讲团结聚合力、讲创新促发展、讲诚信树形象、讲责任比贡献)”为载体,引导企业自觉参与“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搭建企业参与创建工作的桥梁,帮助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民族团结之花在企业中“花繁枝茂”。区级规模以上非公企业11家,于2015年市创建办命名挂牌3家,于2016年命名挂牌8家,创建达标率为100%。
进军营
积极组织武装部、武警中队、消防救援大队持续深化“六联建”活动,增进军民鱼水情,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军地共创共建;全区3个驻区军(警)部队,已命名挂牌2个,创建达标率为66%,切实增进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军民鱼水之情。
进市场
以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为主题,开展创建工作进市场、宣传资料进商铺活动,引导市场管理主体和经营户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加强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和商品质量监管,营造了诚信守法、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全区2个市场,已命名挂牌2个,创建达标率为100%。
进景区
在卯寨、南凉风情园、瞿昙寺等各景区内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小组,安装固定民族团结宣传牌、宣传展板,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全区3处景区,已命名挂牌3个,创建达标率为100%。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