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蔡家堡人把幸福生活“揉”进月饼里

2021-09-20 12:27:58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李晓娟 实习记者 拉玉鹏 摄影报道

9月17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举办以“古香古韵迎中秋·新风新貌暖民心”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输入,更有“争奇斗艳”的月饼大赛。这一天的蔡家堡乡大庄二村,汇聚了四里八乡的干部群众,大家因“中秋”团聚,在品尝月饼、看歌舞演出、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前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

研学基地里 传承文化忙

“下面有请蔡家堡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带来歌舞《十跪爹娘》……”随着主持人的介绍,一个个穿着汉服的小“书生”们陆续登场,大家的目光迅速被他们吸引。“一跪爹娘生儿难,把我带到人世间,十月怀胎娘遭难,一朝落地娘心安……”小“书生”们充满童真童趣的动作加上字里行间充满孝道的歌词,让现场观众着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演结束后,小“书生”们走上二楼,在春声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上了一堂“什么是中秋节”的文化课。

春声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是蔡家堡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传承文化的“根据地”。今年8月24日,春声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正式开放,为蔡家堡乡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集书法、绘画、剪纸、围棋、茶道于一体的学习课堂,供他们在寒暑假期,周末、重要节日等节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此次蔡家堡乡开展“古香古韵迎中秋·新风新貌暖民心”活动的重点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现场,蔡家堡乡为春声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的8名顾问发放了聘书。8名顾问中有国家一级美术师,有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也有国家高级摄影师、著名书法家,今后他们将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为蔡家堡乡的青少年们传授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通过研学基地开花结果。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从中秋节的由来到习俗,在老师的讲解下,小“书生”们晃着小脑袋,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扎了根。

“今天爸爸妈妈都来看我表演节目了,我很高兴,也知道了中秋节要吃月饼,要一家人团聚。”上完课的小“书生”们,听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传统诗词传唱,纷纷感受到了中秋团圆的美好寓意。

美丽新村里幸福生活美

高高悬挂的衫单、香包、灯笼将大庄二村的广场装扮的节日氛围十足,左邻右舍的村民们聚在一起拉家常、看演出,还不忘跟周边人诉说这些年来各自村里的变化。

“以前在老村,每当过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难心了。”岩崖新村妇联主任郭永花说,以前住在山上,经济条件有限,加之交通不便,购买过节的蔬菜瓜果都很不方便。但中秋节是每年村里人过的最热闹的节日,因为各门各户的一家老小都要团聚。

在郭永花印象里,以前在中秋节前几天,村民们就会就地取材,用姜黄、红曲、香豆等传统香料制作月饼,尽管样式比较单一,但是甜甜的月饼一吃就会给一家老小极大的安慰。“主要就是因为要团聚所以才做的月饼,从山上搬下来后,我们打工也有去处了,路也宽了、好走了,过个节没有以前那么难心了。”郭永花说,今年,得知乡上要举办第一届月饼大赛的时候,她便积极组织村里馍馍做得好的妇女们参加。

“党的阳光照到了我们老百姓,我们搬到了宽敞平整的山下,公交车从家门口经过,交通方便了;超市开在了新村里,购物方便了,我们也过上了老一辈山里人梦寐以求的好生活。”郭永花说,搬下山后,感觉过的就是城里人的生活,虽然月饼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做法,但是花样更多了、颜色更鲜艳了。

郭永花口中的搬下山,指的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2015年开始,蔡家堡乡对刘李山村、东家沟村等9个村1360户4254人实施了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搬迁人口占全乡人口的57.4%。搬下山后,蔡家堡乡人均年收入增长至9000元左右,蔡家堡人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以前我们吃的是窖水,水质不好,冬天吃酸菜,新鲜蔬菜吃得少,村里也没有通公交车,村上光棍汉也多,村民只能靠着种地增加经济收入。”说起以前在老村居住时的景象,孙家湾村妇联主任张生菊眼里透露出一丝悲伤,而当提及目前的生活状况时,她的眼里又充满了希望。“现在乡政府每年为我们提供外出务工就业的讯息,拓宽了我们增收的渠道,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收入,搬迁后,村里的青壮年娶媳妇也容易了很多,看着这个变化,我们老百姓心里越来越甜了,生活也越来越有了奔头。”张生菊高兴地说。

越来越好、更方便、更富裕……在采访中,一个个“更”字就能显示出蔡家堡乡的乡亲们甜如蜜的幸福生活,就像活动当天又大又甜的月饼一样,看着满足,吃着香甜。

月饼大赛上争相显技艺

活动现场,除了精彩的演出外,摆放在大庄二村广场两边的各种月饼不容小觑。这些月饼中,有些写了“幸福”二字,有些镶嵌了孔雀和花朵,这些花样繁多的月饼,都成了村民们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

“今天的活动办得好,村民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大家做的月饼也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好看,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农忙的乡亲们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也为有手艺的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孙家湾村村民严玉琴说。中秋节到了,今年的中秋节和往年一样,她准备买几斤肉,买点儿蔬菜水果,邀请村里的本家人到家里聚一聚,话家常、过佳节,还要做个大月饼给月亮“献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献食”是蔡家堡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中秋节这一天,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着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要把新鲜的瓜果和月饼盛出来摆在院子里,供月亮“享用”。“给月亮吃月饼,就是祈求第二年五谷丰登的意思。”大庄一村村民蔡相红说,这个传统已经沿袭了多年,在他小时候,父母都是这么做的,虽然如今村上很少有人种地,但习俗依旧保留了下来。

优秀的传统习俗传承了下来,而村民们的饮食习惯却发生了大变化。

“现在没人吃甜月饼了,以前因为生活苦,很少吃甜的,只能在中秋节做一些甜月饼吃一吃。现在不一样了,平时都能吃上甜食,生活好了,甜食吃的就少了。”大庄二村村民王香兰守在自己的月饼旁边高兴地说。今年她做的月饼都是不甜的,平时吃多了蛋糕、面包等甜食,月饼就想做个不甜的吃一吃。王香兰还表示,今年村里正在给每家每户通天然气,有了天然气后,不用烧炉子了,房子也不会被熏黑,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

月饼大赛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中落下帷幕。经过角逐,大庄一村孙玉花做的“孔雀月饼”获得了一等奖。孙玉花的月饼上,镶嵌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孔雀,还写上了“中秋节”三个字,中间点缀了玫瑰花。一个月饼,在巧手烹饪下,变得既好吃又好看。

“我今早五点就起来做月饼了,在月饼进入蒸笼之前大概准备了两到三个小时,蒸了一个小时,然后从山上拿下来了。”孙玉花说,今年的月饼做法和往年一样,但是因为要比赛,特意加上了“中秋节”三个字,缀上了鲜花和孔雀。

仅仅一个小时的活动,却把蔡家堡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村民们的喜怒哀乐全都展示了出来。蔡家堡乡村民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