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土乡乡村振兴的三个场景

2021-11-10 11:36:51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陶成君 通讯员 解雁 摄影报道

11月4日,最后一次调试结束,燃气成功通进了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新添堡村357户村民家中。对于村民来说,这一天意义非凡,他们摆脱了传统取暖做饭的生活方式,清洁便捷的锅炉、燃气灶让群众的生活质量提档升级。伴随着灶台上燃起的蓝色火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燃”了起来。

这只是互助县乡村振兴的一幕场景。初冬的互助县乡村里,新建的休闲广场、宽阔的乡间水泥路、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洁净、舒适、富裕正成为土乡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近年来,互助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布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拓宽实现生活富裕渠道,建设幸福宜居新家园,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土乡大地涌现出了班彦村、魏家堡村、磨尔沟村等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群众生活“换燃”一新

立冬刚过,走进丹麻镇新添堡村,路边每隔几米就能看到地下管道铺设的石桩标记,家家户户房屋外黄色的燃气管道也格外醒目。

11月8日中午,五保户苏守华家中一片热闹,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认真调试燃气终端设备,村党支部书记严积春正在检查暖气片安装情况。“你这沙发不能和暖气片靠得太近,不然屋里热不起来。”工作人员边说边把沙发推得远了一些。

严积春告诉记者,为了照顾贫困家庭,燃气公司为苏守华家里的取暖设备提供了特殊优惠,并以他家作为试点,测试每月的燃气消耗量,为新添堡村量身定制燃气销售套餐。

“今年大煤价格涨得厉害,最便宜也要1200元一吨。按照我们家的开销来算,烧燃气至少能节省2000元。”严书记认真算账,“这给普通家庭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啊!”

来到严积春家,原来的煤炉被闲置在院子角落。他带着大家到厨房参观,打开燃气灶,蓝色的火焰开始跳动起来。严积春接了一小盆水放上去,没聊几句,水已经开了,他笑着说:“现在这个方便多了,烧水做饭更快,而且也不会污染环境。”

除了给生活带来便捷,安全系数也是大家关心的一大问题。燃气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村民,村委会门口设有工作站点,每天都会有人在全村巡检,一旦出现泄漏,工作点系统会立刻发出警报并切断燃气输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气安全。村委会门口,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工作站点咨询。燃气设备的价格、安全性、售后保障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现场工作人员耐心为大家讲解。在场的群众还不时打电话和家里人商量着如何购买。村民们刚忙完秋收,又忙着置换新燃具,村里一片热闹忙碌,茶余饭后的话题都和通燃气有关。

在几户村民家中,记者看到家家户户的旧煤炉都闲置在一边,安安静静待在角落,像是一个告别过去生活的标志。它记录着过往,但又意味着新生活的到来。

村民们说,如果有人问他们现在生活的好不好,可以骄傲地打开燃气灶为客人烧一壶熬茶,指着院子里的旧煤炉告诉大家,是党和政府让大家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乡村旅游美了山村富了民

初冬骤降的气温,给土乡大地增添了一抹浓重的秋色。相较于城区的嘈杂繁忙,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却因为冬季的来临平添了一份静谧与悠远。

一大早,磨尔沟村会计裴应业就来到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王宝军已经开始忙碌。村“两委”班子成员简单安排了一下当天的疫情防控工作后,随即前往各自的岗位值守。“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疫情防控工作,过两天村‘两委’决定开会研究一下明年景区的发展情况。”王宝军说,与几年前无人问津的穷山沟相比,如今的磨尔沟村已经乘着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虽然是冬季,磨尔沟景区内鲜有游人,但还是和往常一样干净整洁。曲径通幽的游客木栈道,精巧别致的露营基地,惊险刺激的高空滑索……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和美化。“我们充分利用村庄和自然美景,将村庄打造成为旅游景区示范村。景区目前建有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门楼、景厅、办公楼、路边商铺等旅游基础设施。”据王宝军介绍,自去年6月份景区正式开园以来,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接待户47户,今年景区客流量达到3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110余万元。

自开园以来,游客络绎不绝,除了本地游客,还有不少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目前,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已成为磨尔沟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我们村里农户的大门及院墙都焕然一新,别具一格,尤其是外墙上绘制的各种生动形象的图案,呈现出民族团结的特色和乡村振兴新景象。”王宝军说,目前,村里已完成80户农户外貌改造,上下水管网均已覆盖,34户农家建有高标准水厕。外墙和马路中间是错落有致的花园,地砖铺设的小道穿插而过,花园里修建了一座座假山,巧妙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醒目地镶嵌在假山上,时刻提醒广大村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今的磨尔沟村,以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发展,最终将磨尔沟村建成集“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民俗文化、智慧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也为海东乡村振兴带来新的亮点。

文明乡风树榜样

“不聚集、不扎堆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举措,请你们节哀……”10月29日,哈拉直沟乡毛荷堡村一位村民去世后,村委会第一时间组织红白理事会成员给其家人做思想工作,劝导疫情期间要严格遵守“不聚集、不扎堆”要求,同时提倡不邀请亲朋好友,尤其是西宁、平安及省外疫情风险区亲朋来访。经过一番劝解,事主积极响应号召,将丧期缩短至3天,期间严格执行“四菜一熬饭”新规,为其他村社婚丧喜事简办、缓办树立了榜样。

疫情期间,为确保群众不聚集、不扎堆,哈拉直沟乡党委及时向全乡群众发出倡议,取消举办定亲、娶亲、孩子出满月等聚会活动,减少人员聚集。对涉及人口流动和聚集的传统民俗活动一律禁止,建议群众婚事缓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疫情期间,各村党员群众积极响应乡党委倡议,丧事简办3件,喜事缓办2件。

据哈拉直沟乡党委副书记李永仁介绍,近年来,该乡通过出台新规标准“限”,创新宣传教育“引”,规范村规民约“管”等方式,不断向群众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理念。丧事宴请由原来大摆宴席改为四菜一汤,成本从原来每场3万元至5万元缩减至1.5万元左右;婚事不请婚庆公司,酒席由原来的八凉八热改为四凉四热,每桌酒席成本从上千元缩减至450元左右;婚丧嫁娶烟酒档次降低,香烟价格最高不超过10元每包,酒水均为散酒;其他喜事在直系亲属小范围内举办,不超范围办“状元酒”“升学宴”。村民们对移风易俗满意度达95%以上,3年全乡共节约资金1400多万元。

乡村振兴,文明先行。哈拉直沟乡在全乡深入开展了移风易俗“新风行动”“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等,引导群众革除赌博、封建迷信、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功将白崖村打造成为移风易俗样板村。同时深入挖掘蒋家村皮影戏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本地民俗特点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把移风易俗融入到皮影剧本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到千家万户,让农村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熠熠生辉。利用传统节日节点,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之“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等,让群众在过传统节日时了解传统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如今,在哈拉直沟乡,一股文明新风悄然诞生,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