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传统古村落哇麻村的振兴之路

2022-05-09 11:07:3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哇麻村,无论是梯田里忙碌的村民、村口对坐谈笑的老人亦或是追逐嬉戏的儿童,他们的脸上无不绽放着笑容。这笑容是开心、是欣慰、是满足,是对新时代最好的讴歌和肯定。这个西北高原传统民族村落里的村民,紧跟发展的大潮,一步一探索,逐渐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图景。

昔日荒地变良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沿海平原已经在准备迎接夏天时,春意却依旧停留在青藏高原上。近日,记者走进哇麻村,村民正忙着春耕。站在山头俯瞰整个村落,一层层梯田仿佛一级级阶梯,蓝天白云下,十分壮观。

近些年,由于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很多土地都荒置了。面对这一情况,“第一书记”郭永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工作队成员立即走访了解村内的撂荒地情况,制定复耕计划。

据郭永龙介绍,今年哇麻村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形成了由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包片整治的工作模式,发动村内党员带头进行撂荒地整治行动,并将全村424户村民的整治工作分包给全村40名党员,由党员监督各户复耕情况,责任到人。

“土地才是农民的根本,这几年看着有些人家里的土地荒置,我是又心疼又着急。”党员杨有德说。

近些年,杨有德自己成立了家庭农场,承包了100余名村民的土地。村上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后,杨有德不但作了表态发言,还带头与村“两委”签订了复耕承诺书。

“这些土地翻整出来后,如果谁家要外出不方便种植,我都会承包起来,绝不让它们再次撂荒。”杨有德说。

哇麻村的土地撂荒原因除了村民外出务工无瑕种植外,还有部分土地因多山石,种植日常的农作物产量不高而被村民放弃,导致荒置。

“没有无法种植的土地,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种子罢了。”郭永龙说。

今年,哇麻村“两委”对这些土地进行了统一翻整,并为村民发放了一些易存活的种子,鼓励村民将这些土地也进行复耕。

村民那延林有两亩土地过去种植土豆,产量一直不高,后期就闲置了。今年在村委的帮助下,那延林在这两亩地里种植了燕麦,作为家里牲畜的饲料。

那延林的荒地重生只是哇麻村撂荒地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该村的土地正在逐步焕发新生机。

乡村美景引客来

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人放弃了长途游,转而将目光投向周边,近郊游、乡村游逐渐火热起来。

哇麻村位于互助县半脑山地区,该村先后被相关部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这里山势俊秀、植被茂密、风景秀美。近年来,哇麻村群众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逐渐建成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景区。

走进村内乡村游景区,小吃一条街、烧烤营地、露营房车、水磨餐厅等应有尽有。潺潺溪水从景区穿流而过,水流之上古色古香的小桥为景区增添了一抹别致的美景。

记者了解到,该景区是由私人与村集体共同投资建设。原址是一处古村落,景区在建设时尽最大努力保存了土乡建筑原有的风格,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可以近距离了解土族民族文化。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景区每年“五一”前后开始营业,国庆节后闭园,共营业6个月。去年该景区成功举办了“端午节香包大赛”“红歌比赛”等比赛,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年收入约150余万元。

景区里有一池由山间溪流汇聚而成的小潭,那水面如同一面镜子,将周边景物倒映其中,形成了一幅静美的山水画,偶有游鱼泛起道道波浪,打破了平静的水面,整张山水画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

据郭永龙介绍,该处水质经过鉴定后确定可以达到国家矿泉水的标准,水质干净无污染。

“今年村上计划将原有的几处水坑修整连接,打造成为一个水上乐园,通过栈道将原本的山林、小溪、烧烤营地相连,扩大景区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郭永龙说,村上目前还在修建一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这些项目预计在6月底完工,7月正式投入使用,为哇麻的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一股新力量。

党建引领好乡风

走进哇麻村村委会,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门口悬挂的“村夜校”的牌子。记者了解到,该夜校是驻村工作队到来后根据村内的情况开办的。平时主要作为村内党员的学习阵地,每个固定党日党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现在村里有什么事情,都是党员带头先上。前些天西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我们的党员值守在村口,尽心尽力地保护全村人的安全。”村委会主任那延顺说,目前村党支部对全村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根据大家日常参加党员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全村工作的主动性打分,将其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

记者了解到,村上的夜校除了党员活动外,也承担着村民技能培训的重任。村里经常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培训一下技能知识,培训内容包括烹饪、家政、泥瓦工等。授课老师除村上的能工巧匠外,也有村“两委”专程从其他地方请来的专业培训教师。

“村里培训的东西虽然看着简单,但是在外面真的能够发挥大作用。”一位村民说。

据那延顺介绍,这几年村里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的经济情况,还有大家的精神风貌。

“过去村里许多人家丢生活垃圾都是随便找一处空地,村上的卫生环境治理一直是个大难题。近几年,村上通过村容村貌整治,将原本的垃圾坑清理整修成了一处小广场,让大家在茶余饭后进行娱乐休闲。”那延顺说,在村“两委”的努力下,现在村民的卫生习惯改善了很多,村民都会主动将生活垃圾带到指定位置,等候定期清理。此外村上还成立了专门的清洁队,由脱贫户担任,并发放补贴,在预防返贫的同时,也为村民们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记者边走边看,一个山灵水秀、乡风文明的小村庄的形象就这样越来越清晰。这座百年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