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图说隆治乡村变迁史

——乡村振兴好“图”景系列报道一
2022-05-11 10:59:3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中国的乡村在漫长的岁月中,因其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逐渐生成了各自的特色。乡村作为中国最基础的组成之一,在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位于中国西北的小县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借助政策春风,立足各乡镇的原风貌、原生态,积极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在“振兴之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
图片一:焕发生机的果林经济
 
【图片解析】
 
“老张,今年你家的果子真不错,现在还剩几棵树没摘了?”
 
“十几棵,还有几天就摘完了,你家的果子也长得挺好,买家谈好了吗?”
 
“上个月就谈好了,明天他们就来拉货了。”
 
……
 
2021年10月,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白武家垣上,果实成熟的气息弥漫在果园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眼看不到边际的果园里,又红又大的苹果宛如喜庆丰收的红灯笼挂满枝头,果园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就连放假的孩子们都怀抱硕果跟在大人身后。树下每家的苹果都堆得像一个小山丘,田园地埂边早有经销商提前等候。采摘、装箱、过秤、装车、付款……好一派丰收景象。
 
据白武家村党支部书记霍兴福介绍,白武家垣上的果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种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冰河期”后,逐步扩大规模,目前共有苹果500余亩,主要品种为红富士、黄元帅、红香蕉、新红星,共有软儿梨1300余亩。
 
“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果林种植不仅收益高,而且不是特别耗时,村里的很多人在农闲时还可以在周边打工,也是一笔收入。”霍兴福说。
 
 
【背景链接】
 
隆治乡位于民和县东南部,素来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全乡以高效特色种植+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为载体,充分发挥自然禀赋和地理优势,大力发挥果林经济引领作用,通过培育典型、打造精品、提升价值,推进全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了软儿梨、苹果、葵花、油菜花等一系列特色种植品牌,建成了桥头村游客接待中心、软儿梨果酒厂、水果冷藏库等一批增收增效项目,并成功举办了多起梨花节、采摘节,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游客。在为群众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隆治果品、果花影响力,逐步形成了苹果园——梨花园——葵花园精品连片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隆治旅游投资,带动和促进贫困户多渠道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展望未来】
 
伴随着微醺的春风,近日,记者走进白武家村特色桃产业种植基地。明媚春光里,百亩粉红色的桃花已在枝头绽放,好似正在向来人预告着秋季的丰收。
 
“去年项目申请下来后,我们就从村民手里流转了16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桃树,今年春天又新增了60余亩。目前栽种的桃树品种主要有中蟠101、102、11号、黄金蜜3号以及锦绣黄桃等几个品种,共计1万多棵桃树。”霍兴福说,今年秋天,这些树上就会开始零星挂果,明年基本能够大面积挂果,2024年整个桃林就会进入盛果期,平均每棵树商品桃产量可达到15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可实现年均收入170余万元。
 
隆治乡党委书记王高雄告诉记者,今年全乡计划完成桥头村葡萄和车厘子特色种植园、白武家村黄桃蟠桃种植基地和隆治乡秦脆苹果产业基地三个特色产业基地的打造。
 
记者了解到,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隆治乡将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及长久以来的果林种植经验,大力发展果林经济,通过和省内外的种植专家合作,全面推进“基地+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真正打响隆治“瓜果之乡”的名气,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增值的收益。
图片二:家门口的“副业”
 
【图片解析】
 
从打扫猪圈的杂活,到查看母猪、生猪的长势,再到为小猪打疫苗等技术活,赵长连都一一参与并乐在其中,今年56岁的赵长连是隆治乡铁家村人,今年已经是他和妻子来到民和县畜康养殖合作社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了,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得心应手,赵长连的养殖技术一天天娴熟起来。
 
“因为家里地不多,早年我和妻子也常年在外打工,但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背井离乡收入却不高。”赵长连告诉记者,几年前一次回乡,他偶尔听到村上的私人养殖场在招人,待遇也不错,在和妻子商量后,便双双来到了养殖场。
 
“在养殖场内,虽然平时味道大一点,但是也不是很累,而且离家近,我这一干就近十年了,每年收入也不错。”赵长连说很多人觉得在养殖场上班味道太大,接受不了,但在他看来只要棚内定期打扫干净,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老板还给他们买了保险,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他表示十分满意。
 
【背景链接】
 
走进民和县畜康养殖合作社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生猪及饲料价格走势图。负责人铁生福告诉记者,自开办合作社以来,他就将每个月的生猪价格走势及原料变化过程标注起来,以便随时查看近期收益情况。
 
指着变化的曲线,铁生福说去年上半年是生猪养殖收益最好的时候,今年生猪价格有所下跌,不过目前基本能够维持平稳。
 
记者了解到,铁生福前些年当过几年铁家村村委会主任,当时他就带领大家搞过一段时间的养殖,收益不错。村委会换届后,看到机会的铁生福和朋友一起开办了一个新的养殖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有存栏生猪约1100余头,有母猪160头,最高时期生猪存栏约1500头左右。
 
【展望未来】
 
“生猪养殖饲料是关键,每年合作社都需要收购大量的玉米,但是因为储存不便,村里的玉米只能满足一半的用量,其余的还要专门从外地采购,成本高了不少。”铁生福说,下一步自己计划购买一台烘干设备,可以直接在村上收购玉米储存。这样一来不仅为自己节省了运输费,也为村民玉米的出售提供了便利。
 
俗话说:光靠种田难致富,带上养猪万元户。养殖业在农村一直是稳定发展的行业,养好了可以发家致富,普通的也能温饱一家人。记者了解到,目前隆治乡的养殖经济也在稳步发展,除了大型养殖合作社外,很多村民家里都会养几头生猪、羊、鸡等牲畜,家庭养殖也逐渐成了大家在果林经济外的一项副业。
图片三:村民变身“上班族”
 
【图片解析】
 
李永香是隆治乡桥头村的村民,多年来家里的生活仅靠其爱人外出务工和自己种植几亩薄田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近年来,在政策的扶持下,李永香家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她成了村保洁队的一员,在拿到工资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
 
“我们家里只有几棵果树和5亩地,每年种点玉米收入真不够开销。”李永香说,看着爱人在外辛苦务工,自己也很想一起出去帮帮他,但家里老人生病离不开人,自己也只能干着急。好在这几年乡上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各村相继成立了卫生队,村“两委”在考虑到自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让她加入了卫生队,每年能够领到7200元的工资。
 
“在卫生队工作,也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每天忙完家里的事情后,我就拿着扫把去村里转一圈,看到有垃圾随手清理掉,也不费什么时间。”李永香告诉记者,近几年村上的环境比起以前来说真是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坑坑洼洼的道路不见了,还安装了路灯,大家晚上出门都不用带手电筒了。看着逐渐干净的村子,大家心情舒畅了不少,也开始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以前那种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也几乎没有了。
 
【背景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近年来,隆治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以农村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对标人居环境整治的新标准、新要求,强化措施,提升人居环境。2021年,全乡投资500万,在桥头村河滩李家社和前山、后山片区建设农村污水管网项目;投资752.4万元为418户村民实施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并为288户村民实施了节能减排暖炕项目,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同时乡政府多次组织各村开展环境整治行动,通过成立村级卫生队,全乡环境卫生不断改善、生活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展望未来】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重点整治垃圾乱倒、垃圾围村、村内养殖,全面开展拆违拆旧,实现川总公路沿线村庄全域无垃圾。结合生态环保污水处理项目和农村改厕工程,计划在全乡新增水厕500户,争取在2025年实现旱厕改造全覆盖,全面完成改厕任务。”王高雄说,在全面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的同时,隆治乡将全面打造体现乡村特点、反映时代特征、展现村美人美的现代村庄样板,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农村书屋”提升工程,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力争到2025年10村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标准。
 
【记者手记】隆治乡党委、政府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挖自身的乡村特色,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自然禀赋,在大力发展果林经济的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并不断在发掘养殖业发展潜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上下功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返乡创业,为全乡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