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一村一品 各美其美

——乡村振兴好“图”景系列报道五
2022-05-27 12:22:0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日,记者深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各村采访了解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总堡乡各村大力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动能,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群众增收,乡村产业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基地”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图片一:千亩全膜套田“套”出好光景

 

【图片解析】

“李大哥,你今年打算种多少亩玉米啊?”

“我流转了600亩土地,今年打算响应乡里的号召,套种上黄豆呢。今年这个玉米套种黄豆,亩均能新增100余公斤的黄豆产量,比单种玉米更划算。”

……

四月的春风,吹绿了总堡乡总堡村的田野和乡村。在玉米田里,村里的种植大户李彦岗正招呼着村民在地里铺膜,他今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流转本村土地600亩全部进行全膜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李彦岗表示,去年他的玉米亩产2000斤,今年力争在玉米产量不变的情况下,黄豆亩均产量达到100公斤以上。

规模种植也解决了村里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今年我雇了三十几个村民干活,每天给他们开90元工资,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李彦岗说。

【背景链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对于地处半浅山川水地区的总堡乡来说,除了3万亩耕地,几乎再也没啥明显的优势资源。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总堡乡最后把眼光落在如何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种植效益上。

据总堡乡党委书记张马龙介绍,今年,为积极响应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在西北地区积极推广“玉米黄豆复合种植”的精神,乡党委、政府在经过前期调研考察后,决定在总堡村推广试种“玉米黄豆”套田1200亩,争取实现玉米亩产1000公斤,黄豆亩产200公斤,预计比以往单一玉米种植亩增收1500元以上。同时,为全县乃至全省推广“玉米黄豆套种”提供试点经验。

据了解,当地全膜玉米亩均产量在750公斤至1000公斤之间,如果套种后玉米不减产,那么100公斤黄豆产量便是新增的产出效益。按每公斤7.5元的市价估算,全膜套田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基础上亩均新增黄豆收益750余元。总堡村村民邓利儿表示,今年他一定积极支持村里的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相信依靠科技的力量,这个项目一定是个稳粮增豆、一季双收的好项目。

【展望未来】

总堡乡在总堡村以千亩规模打造全膜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填补了玉米套种黄豆生产模式的空白,也为民和县乡村产业振兴探出了新路径。

据张马龙介绍,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以来,全乡66%的耕地都种植全膜玉米,增产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总堡乡以前种植过玉米蚕豆以及黄豆带状田,借助充足的水肥条件和光热条件,国内其他省也有规模种植的成功先例,认为推广种植的成功概率非常高。

全膜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不仅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搭建了务工平台。据种植基地负责人余先邦介绍,1200亩的全膜套田可吸纳总堡村10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增收。

张马龙表示,目前,总堡乡正在申报估算投资200万元的总堡村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支持。同时,在今年示范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积极倡导全乡适宜地区推广,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以种植新模式助力实现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也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有推广全膜套田意愿的地区提供种植借鉴。

图片二:“总堡葱”鼓起百姓钱袋子

 

 

【图片解析】

“快来看看我们村今年的葱,卖得就剩这一排了。”总堡乡台尔哇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云正手捧着一捆总堡“葱”向记者介绍。

这两天,伴随着气温的持续回升,台尔哇村的河滩水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据李海云介绍,这是去年开始实施的台尔哇村露天种植大葱项目的育苗地。

李海云手捧的葱是去年8月种的,他告诉记者,去年共试种了5亩,产量为每亩7000斤,一共卖了5万元,在看到效果后,今年他们又扩大了种植规模,整村都种上了“总堡葱”。

【背景链接】

总堡葱,十里香。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尔哇村一带就已经开始种植葱苗,所产的葱皮薄味香,深受人们青睐。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里,当时那个年代,当地大葱种植户还会赶着毛驴驮着葱苗到县内外以及甘肃永靖一带用葱苗兑换粮食。

然而,由于大规模种植成本高,农户单打独斗的小规模种植又没有多少利润,“总堡葱”逐渐淡出市场。

今年,为守住“总堡葱”这张特色产业名片,总堡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在试种成功的前提下,台尔哇村和三家村集中连片种植大葱1200多亩。预计亩产大葱2500公斤,亩均增收3500元,努力让“总堡葱”成为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除草可是个难做的活儿。”李海云说,今年2月村里开始育苗,现在已经到了除草的阶段,要除3遍才可以,等到葱苗长到20厘米,大概在6月份就可以栽培了。“种葱解决了村里200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来村里干活的人每天的工资为100元。”李海云说。

【展望未来】

今年以来,总堡乡党委政府积极帮助村干部理思路,台尔哇村有多年种葱经验的能人现身说法鼓干劲,不断增强了村民大面积种植大葱的信心。总堡乡还将邀请大葱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积极挖掘本土的“田秀才”“土专家”,大力培养以优秀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为主的销售经理人,还将规划建设三家村冷库、垣坡村农产品加工车间,确保“总堡葱”种植有产量、贮藏有地方、销售有渠道。

不仅如此,台尔哇村350亩露天种植大葱项目的实施,还将为100多个劳动力提供务工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党建引领,项目支撑,把“睡眠”中的“总堡葱”再次唤醒。张马龙表示,下一步,总堡乡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紧盯葱品牌,做大做强葱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以“总堡葱”为主的特色品牌农业金链条,让“总堡葱”成为当地群众鼓起腰包的“致富葱”。

图片三:山杏嫁接让农民有奔头

 

 

【图片解析】

“在嫁接时,先从接穗芽以上5毫米处横切一刀,从芽下方约8厘米处斜向上部连木质部。慢慢掰下接芽两侧的芽皮,不要掐伤芽体。”在三家村,技术工人霍永红正在向记者介绍,“在用刀撬开皮层的同时,将砧木轻轻压下呈倾斜,边用刀撬边插入接芽,然后绑紧。”

……

今年以来,三家村利用原来退耕还林的山杏树,从新疆引进了树上干杏,采用嫁接技术,对100亩山杏进行试点,将景观林升级为经济景观林。“这100亩我们争取一星期之内完工,三年后就可以挂果了。”三家村党支部书记三维胜说。

【背景链接】

民和县总堡乡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地区,年均温度7.9℃,年降水量为350毫米,无霜期为185天,平均海拔为2200米。项目区土壤为栗钙土,立地条件好,可满足灌溉条件,适合发展经济林。

三家村现有退耕还林地760亩,主要栽植以干杏、沙枣、柠条等为主的生态树种,今年,该村通过高接换优改造技术,改造部分山杏林地,实现生态林向经济林的转化,提高林地利用率,为乡村振兴“一村一品”建设作出林业贡献。

据了解,树上干杏,俗称吊死干、花干杏,属蔷薇科杏属。具有耐贫瘠、耐干旱、易成活的特性,与山杏嫁接亲和力高。树上干杏风味独特,既可鲜食也可制干,果肉、果仁均可食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100亩只是起步,接下来,我们打算将全村的760亩山杏全部嫁接上树上干杏。总的项目建设期为9个月,即今年3月至12月。”三维胜说,该项目实施后,第三年进入挂果期,第5年进入盛果期。按照亩产鲜杏子产量1200斤,市场价每斤1元计算,760亩干杏利润可达到91.2万元,其林下养殖出售特色鸡和鸡蛋,年产值达到6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展望未来】

张马龙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为退耕还林地的后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项目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因干杏成熟后不脱落、不掉果、果肉含糖量高,可减少人工采集量,降低成本,通过小作坊逐采逐加工的方式提升经济价值。同时可带动该乡甚至周边乡镇的餐饮、生态旅游、温棚采摘等项目收益,为蔬果之乡的品牌增色。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