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小康路上开满民族团结幸福花

——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小记
2022-06-22 09:44:3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民族团结心向党,感恩奋进奔小康。

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幅静谧和谐的田园风光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群山环抱城市,道路平整,人潮涌动;吐谷浑广场上,色彩艳丽、民族风情浓郁的土族彩绘格外引人注目;公园里,在树荫下乘凉的土族阿爹悠闲地拉着家常……


互助县是全国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被誉为“彩虹的故乡”。这里生活着40.16万人,有28个民族,其中,土族人口占18.75%,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近年来,土乡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展露天蔬菜种植新产业,建设石榴籽暖心家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弹奏出一曲曲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露天蔬菜成了“致富花”

初夏时节,满眼碧绿。在互助县丹麻镇温家村的有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露天蔬菜种植基地里,前来务工的村民们忙着给蔬菜除草,漫山遍野绿油油的露天蔬菜苗尽收眼底,也让整个村庄显得生机勃勃。

记者了解到,温家村的露天蔬菜种植面积已达800余亩,是由互助有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有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常啸种植农民合作社三个合作社带领村上的10余户种植大户共同种植。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抱团发展,村级组织由“弱”到“强”,群众由“散”到“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走进温家村的一处露天蔬菜基地,一大片红叶生菜幼苗映入眼帘,菜农们正在地里忙着除草、打药、补苗,大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我从2017年就开始成立合作社,种植青贮饲草等农作物,去年起种了露天蔬菜,效益不错。”有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候有明说,今年合作社带动全村农户种植了800多亩的露天蔬菜,为村民提供常年务工岗位110个。蔬菜上市期间,能提供短期务工岗位200多个,每个岗位可为群众增收3000多元。温家村党支部书记陈财明说:“露蔬菜成了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也成了我们凝聚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桥梁。温家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让村里更多的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过渡。”

民族团结是土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丹麻镇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奏响了一曲团结致富曲。

候有明种植蔬菜已经有两年多,今年在村“两委”的指导下,他选择种植投入少、好管理、销路畅的娃娃菜、苦菊和甘蓝。4月底蔬菜播种后,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目前第一茬蔬菜已经丰收在望。候有明告诉记者,今年的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00余亩,有红叶生菜、罗马生菜、苦菊、牛心甘蓝等8个品种。“4月初种植,6月除草、施肥,7月收获。今年种植的红羽甘蓝地头交易价格是一斤3元,种植了5亩,一亩能收8茬红羽甘蓝。”候有明说。

环境要改变,收入要提高,必须得找到致富新路。本着“发展一种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理念,蔬菜合作社在温家村落地生根。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针对群众销售难问题,合作社在田间地头收购农户蔬菜,就地销售、就地变现,实现了群众和合作社双赢。

说起村里的发展,温家村村民李生莲向记者感叹,之前村里没有产业,只能外出务工。自从合作社承包了土地种起了蔬菜,她在家门口的基地务工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我在合作社干了三年了,工作比较稳定,平时拔草、采摘,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蔬菜产业是我们村的主要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李生莲说。

稳定的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拉近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2016年2月,丹麻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22年1月,丹麻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石榴籽家园”里幸福故事多

“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社会主义好,大家对我们老年人非常关心。”这是来自互助县威远镇北街社区“石榴籽家园”藏族老人贾卓卡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北街社区的一名孤寡老人,今年74岁,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后,身边没有依靠。于是有个住的地方便成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社区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讨论老人的居住问题。没过多久,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帮忙为她找了一户农家小院,不仅免房租,还为她申请办理低保和临时救助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人不仅有了新住所,还有了依靠。

北街社区自去年新建成投入使用以来,设立了办事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国巾帼志愿阳光站、图书阅览室、未成年人活动室、社区科普大学、退役军人服务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省级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党员之家、服务之家等多项活动室,全力打造海东市级“石榴籽家园”。

“作为‘石榴籽’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感到很自豪,我愿意用党员干部们的辛苦付出换取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北街社区“石榴籽家园”党支部书记白永芳说,今后,将积极打造“石榴籽家园”,在关爱老年人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持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于北街社区“石榴籽家园”的居民来说,除了在日常得到照顾关注外,还会经常收到意外的“惊喜”。

这些年来,北街社区心系独居老人,把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和关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社区党组织经常组织志愿者前往独居老人家中,为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考虑到独居老人的生活需要,社区提供了理发、按摩、打扫卫生、打水、关爱陪伴等一系列服务,确保将服务落到实处,将温暖送进心田。

在独居老人何凤群家中,志愿者和她一起聊天话家常解闷。看到这么多志愿者来到家中,今年66岁的何凤群可高兴了。“谢谢社区这么关心我,因为行动不太方便,这两天正发愁怎么理发呢,你们就来上门理发了,真是太好了。”

除了为老人们提供暖心服务,社区还会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当天,邀请辖区部分孤寡失独老人欢聚一堂,共吃团圆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社区大家庭的亲情与温暖。在“石榴籽家园”中,各民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享受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阳光。

金融“活水”浇灌民族团结花

乡村振兴是当下各级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支撑点。如何让集体经济壮大,让百姓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在疫情防控日趋稳定的当下,互助县各个景区复工复产如火如荼,在威远镇卓扎滩村,当地村民通过乡村振兴项目,觅得了心仪的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让农村再次呈现出熟悉的烟火气。

火红的芍药花,绿色的树荫,清澈的小河……6月,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景区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乡村旅游从业者、种植采摘基地工作人员也忙得应接不暇。他们在互助农商银行金融“及时雨”政策的扶持下,加紧复工复产,为游客送上别具一格的乡村游。

周末期间,天气向好,卓扎滩景区迎来了疫情过后的首批旅游小高峰,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网红摇摆桥、游乐园、七彩滑道、激情卡丁车等众多游玩体验地里人潮涌动。

“可看可玩,还有美食相伴,卓扎滩真是一个好地方。”游客赵女士看着欢快玩耍的孩子说。

近年来,互助农商银行围绕金融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结合乡村旅游、消费度假等主题,主动加大走访对接力度,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村被评为了信用村,我也获得了授信额度。从当初开办农家乐的15万元贷款资金支持到现在的延本付息、优惠利率、降息免息等好政策,农家乐收入越来越可观。今年的卓扎滩旅游人数众多,对餐饮需求量也大,我们及时贷款改建农家院,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收入。”卓扎滩村民王有宏对贷款政策充满感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稳,经济稳。引入资金活水,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回血”普惠小微,让企业复工复产跑出加速度……今年以来,青海互助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金融助企纾困举措正在全面加速落地。截至目前,互助农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3.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3.19亿元。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余额44.25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0.03%;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9.68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1.21%。

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下,互助县独具民族特色的各类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互助农商银行被互助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互助县委、县政府评为“支持地方经济先进单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