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民和大地金风送爽秋收忙

2022-09-30 15:23:5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又是一年秋收时节。走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广袤大地上,秋意浓郁,阵阵秋风吹落片片树叶,随风舞动。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里,人们正在为收获玉米、土豆而忙碌。红彤彤的苹果也喜庆地挂在枝头上,诉说着秋天的收获。

苹果盈枝乐满怀

金秋九月,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的各个苹果园内,扑面而来的果香味儿沁人心脾。放眼望去,一片翠绿中,红艳艳、粉嘟嘟、黄澄澄的苹果挂满枝头,好似一个个灯笼。苹果个个圆润饱满,散发出浓浓果香,让人垂涎欲滴。果农们正忙着摘果、选果、装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村民王玉兰已经种了15年的果树,现在的她有100多棵苹果树,30棵桃树。“前年和今年嫁接了一些‘富士’‘世界一号’等几个新品种。从中秋到现在已经卖出去了5000斤,收入大概在1.1万元左右。树上还剩3000多斤没采摘。”王玉兰告诉记者,刚开始结果比较少,收的果子送给邻居亲戚品尝,后来慢慢有了收成,周边城市的商家都上门收购,每年能挣一万多元。

在下川口村,种果树的可不止一家。

村民李永良家种果树的历史已经有60年了,他们家果园里有9亩苹果树、5亩桃树、1亩李子,还零星种了些枣子、杏子和核桃。这几天的果园里,李永良一家正在为苹果去袋。去袋后的苹果在阳光的滋养下慢慢着色变红,果园的空气里都是丰收的喜悦。

一棵“黄元帅”苹果树下,李永良正在和家人忙着采摘早熟的苹果。李永良站在梯子上摘,妻子在树下接,父亲则用果篮分拣苹果。“现在果园里有富士、红星、黄元帅、世界一号等10个品种。套袋的果子果面光亮、外观都较好一些,不套袋的果子味道更好。”李永良说,由于果树的树龄只有40年,到目前他家的苹果树已经换了三代了,价格在3元到4元之间,每年的收入在7万元左右。“今年由于两次暴雨导致收成减半,预计今年的收入在4万元左右。”李永良说。

“再过一个月,晚熟红富士就开园上市了,预计地头售价每斤5元钱左右。”李永良说,苹果产业做起来了,收入有了保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下川口村委会主任杨勇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有500多亩苹果树。更早的时候,村里的苹果最多达到了1000多亩,后来经历了更新换代和引进新品种,除了苹果树,村里还有700多亩桃树、200多亩杏树、100多亩李子树。由于村子地理位置优越,果子含糖量比较高,根本不愁销路。“但果子储存比较难,平时都是村民自家的土窖储存,虽然可以延长果子的食用期,但放久了外观和味道都有影响。”杨勇说,今年村里打算修建一个冷库,延长果子的储存期,目前项目已经申请下来了,等其他手续办好了就可以修建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下川口村,家家户户院里的小楼上红瓦熠熠生辉。村里的果农依托苹果产业,不仅在小村里盖起楼房,还有人在县城里买了新房。

又是一年好收成,下川口村民的日子像苹果一样越来越甜。

青贮玉米收割忙

“老康,昨天收割的饲料运走没?”

“运走了、运走了,一大清早隔壁村的就拉走了,连这会正在收的都有人预定了。”

进入秋季,青贮玉米也迎来了收获季。近日,记者走进民和县西沟乡大滩村,蓝天白云下,忙碌的农民们正在田间忙碌。随着每一次手臂的挥舞,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一根根近三米高的玉米秆随之倒地,整齐排列在田地里。不远处,一台大型粉碎机正在不知疲倦的工作,打碎的青贮饲料不断地被吐出来,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我是从九月中旬开始收割玉米的,目前已经收了一大半,都已经卖完了,剩下的也都有预定了。”大滩村村民康旦正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次种植青贮玉米,共流转了100亩,目前来购买的都是附近的养殖户。今年他种植所需的种子、地膜、肥料等都是政府提供的,自己也就出了点人工费,全部收完后大概能有1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明年我计划最少种植200亩青贮玉米。”康旦正说,这几天他正和附近的村民协商流转他们的土地,目前已经谈好了20多亩,其余的还在沟通中。

在凉坪村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口,一辆辆满载青贮玉米的运输车正在来回运输,院子里几台粉碎机也在不停地运转。连日来,西沟乡积极组织动员全乡农户和青贮饲料收购商利用当前有利天气,加快采收和销售,实现青贮玉米的丰收。

今年西沟乡共种植青贮玉米1.99万亩,预计可收储青贮饲料约2万吨。近年来,西沟乡在“粮改饲”的政策支持下,以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为重点,以发展规模养殖为载体,以提高种养效益为目标,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民和特色的种养殖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我已经储存了100吨青贮玉米,目前正在发酵,再过一个星期就能给我的牛羊们加餐了。”三方村养殖户冶一卜拉告诉记者,青贮饲料能够在有效地保存青绿植物的营养成分的同时,保持原料青绿时的鲜嫩汁液,更为牲畜所喜爱。等这一批饲料开始使用后,他还会抓紧时间再储存一批,让牛羊们在冬日里也吃上“青饲料”。

马铃薯迎来丰收

秋高气爽时节,北山乡德兴村马铃薯迎来丰收。田野里,自动采挖机将一个个马铃薯翻出土,采集入袋,装车,处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这台采挖机是今年新买的,以前都是人工采挖,不仅费时还费力。”德兴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斌说,德兴村未搬迁前是贫困村,共有181户623人,贫困户61户237人,面临住房、医疗、吃水、上学、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2017年,民和县政府统一部署,北山乡整体易地搬迁至史纳安置点,实现整村脱贫,老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村里成立德心合作社并流转了全村700多亩土地,用来种植马铃薯。

今年是德心合作社种植马铃薯的第三年,前两年每亩的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今年受气候影响,每亩的产量在1000斤左右。

自联点单位帮扶德兴村以来,相继为北山乡解决有机肥125吨,为德心合作社解决青薯14、15号马铃薯种子5吨。在合作社成立初期,与民和县伊清农牧科技公司合作,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带动本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上,努力在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生畜养殖方面打造出种养结合的集体经济产业链。

合作社的成立还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在每年种地、拔草、施肥的三个月里,村民们每人每天能收入100元。“我是合作社的长期工,平时主要负责地头的管理工作,每年能收入3.5万元。”村民王三德说。

“我们的马铃薯完全不愁销路,个头小一点的出售到宁夏固原市粉条加工厂,个头大一点的就在民和县周边的市场上售卖。”王兴斌说,今年,村里还投资了30万元修建了200平方米的马铃薯储存窖,储存量可达200吨。

近年来,德兴合作社已形成资产87.43万元,共流转土地1015亩,每年支付老百姓土地流转费5万余元,并为全村老百姓每户分红马铃薯2袋,折合分红资金1.6万元。“这几年在专家的帮助下,合作社在种植马铃薯技术上吸取了大量种植经验。今后,合作社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在原有注册商标‘拉古山’特色农产品商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马铃薯销售,将北山马铃薯推向全省。”王兴斌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