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旅游+农业+盘绣+青稞酒+家政

互助亮出五张“金名片”的背后

2023-02-23 09:46:5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邵秀芳 摄影报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整合特色旅游品牌、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劳务品牌等各种分散的品牌资源,高水平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目标规划,县委县政府出台《互助县打造“五张名片”加快建设“五个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工作目标和落地推广步骤,清晰推出了“彩虹故乡”“七彩农业”“土族盘绣”“青稞美酒”“互助家政”五张“金名片”,以此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

站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作示范、当表率,正是互助打造五张“金名片”背后的深意。“五张名片”工作如何层层推进,引来百姓一片叫好?让我们一探究竟。

“彩虹故乡”把土乡风景线打造得更亮丽

高原最美的季节,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原生态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油嘴湾花海农庄、磨尔沟田园风光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动融入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三区”建设,持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线一廊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先后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呈现出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品牌效应持续扩大、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的喜人局面。“十三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3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54亿元。

按照全区域谋划、全产业联动、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思路,互助县高标准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更新打造了一批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五届青稞酒文化旅游节和第十五届丹麻土族花儿会、“迎端午”线上香包大赛、松多乡华锐赛马会、东沟乡第五届土族民俗传统馍馍大赛、塘川镇第五届千人广场舞大赛等“一乡一品”特色活动,推出了土族民俗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青稞酒工业游、冬季冰雪游、红色研学游等10多条贯穿县内、辐射周边、延伸省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业已从投资拉动、数量扩张的阶段迈向消费拉动、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以全域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彩虹故乡”这张“金名片”背后,体现了互助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互助县聚焦“景区全域联动、产品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的发展目标,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生态旅游、商旅融合和酒旅融合,持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探索开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旅游宣传营销,力争到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超过400万人次,综合性总收入达到20亿元,努力创建全国旅游示范县,让这一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七彩农业”引领高原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最大的八眉猪保种繁育基地、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第一批马铃薯和油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北方最大的春油菜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县……这一个个“国”字号头衔,让互助这个高原小城格外抢眼。

近年来,互助县立足全省农业大县传统优势,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以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全力打造“耕地保护传彩、种业振兴添彩、产业发展出彩、三产融合增彩、品牌强农靓彩、质量兴农重彩、科技支撑争彩”的“七彩农业”名片,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耕地保护“传彩”。耕地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互助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好耕地基准线、稳定粮食生产线、划出节约保护线,坚决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2021年整治撂荒地、“非粮化”耕地886.6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2826.6公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7666.6公顷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4万吨以上,牢牢守住全县67333.3公顷耕地保有量,有效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种业振兴“添彩”。互助县每年建立各类农作物制繁种基地13333.3公顷以上。加快建设八眉猪保种场分场,规避八眉猪保种风险。重点实施制种大县杂交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八眉猪种质资源场建设。加快引进优质菜薹品种和多花色油菜品种,打造高原油菜产业升级版。同时,采取“公司+科研+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目前,引进培育青杂、青薯、青蚕系列新品种30个、蔬菜新品种50余个,各类作物良种化率达98%,研制的“青杂”系列杂交油菜被引进到蒙古、俄罗斯等国推广种植,是全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种。

产业提升“出彩”。推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壮大马铃薯、油菜、小麦、蔬菜、蚕豆、八眉猪等传统优势产业,精心培育壮大“高原草莓、中藏药材、高原夏菜”三大特色新型产业,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3个,设施温棚总量达2400栋,全县特色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9%。依托高原冷凉气候条件、洁净生态环境和高原蔬菜产业园发展基础,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推广高效生态栽培、反季节生产等技术,积极培育壮大蔬菜、草莓、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台子露地供港蔬菜产业园、塘川设施蔬菜产业强镇、丹麻菌业强镇以及南门峡林川菜豆、菜薹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村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产融合“增彩”。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扎实推进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提档工程,推动形成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品质优良、百花齐放的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新局面。202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3.23亿元,旅游业总收入17.5亿元,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3.4亿元;全县旅游接待350.1万人次。

品牌强农“靓彩”。坚持育品牌、壮品牌、护品牌,鼓励创新出新品、突出特色强带动、招引龙头作示范,先后打造“互丰”牌种子、“汉尧”牌菜籽油、“松多牧场”牌八眉猪肉等农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绿色食品9个,注册农畜产品商标95个,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公顷,“两品一标”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60%,互助马铃薯、油菜籽、长白葱、中藏药材、八眉猪、葱花土鸡等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提高。

质量兴农“重彩”。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示范面积27333.3公顷,建成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示范区38个。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牧业,扎实推进全生物降解膜替代、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清洁化水平。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1%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2.53%以上,农用地膜回收率达9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60%以上。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实现追溯管理全覆盖。

科技支撑“争彩”。充分发挥“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和“九三学社院士工作站”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申报“昆仑英才·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持续加强与青海大学、省农科院、西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引进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质品种,促进农业业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2022年以来,建成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引进40名省内外专家,积极争取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260万元,申报《青海互助地区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及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中藏药材绿色高值化与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项目,开展基层服务,推广科技成果,受益农户达1.3万人。

“土族盘绣” 巧手绣出幸福生活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初春时节,在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的盘绣园里,绣娘们飞针走线,一件件绣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传承人群达到7000多名。互助县紧抓机遇,以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为目标,着力推动土族盘绣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培育出了金盘绣、素隆姑和青海阿妈等一批盘绣龙头企业和手工作坊,构建了以县级青绣中心-乡镇盘绣工坊(基地)-村级重点绣户“多点齐发、共同繁荣”的良好格局,建成土族盘绣“妈妈制造”合作社3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家,省级首批生产扶贫基地11家,市级乡村振兴帮扶车间10家,培育经营实体40余家,“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2022年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同比增长9.96%。2022年,全县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3000户,季节性生产绣娘5000余名,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

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晓莉说,目前土族盘绣的商品开发有工艺品、盘绣手提包、手机挂件、宾馆用品、抱枕等200多种产品,销售市场已经从当地走向了全国,并打开了东南亚市场以及欧美市场。

今后,互助县将建立团队保障机制,重点培养青绣带头人及优秀绣娘,加大绣娘团队尖端人才培训力度,加快推进青绣产业规模化、产品规范化、团队专业化,输送优秀绣娘外出开眼界、转思想,提高绣娘振兴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强化营销理念,牢固树立“青绣之源”品牌知名度。

“青稞美酒”为土乡力量注入灵魂

走进互助县,除了诱人的美食、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浓厚的文化外,最让人痴迷的还属那一碗醇香的“青稞美酒”。

近年来,互助县围绕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建设青稞产业振兴示范区”战略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青稞酒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青稞产业,培育优质青稞、打造种植基地,强化科技研发,着力扶持青稞精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青稞酒酿造为核心,以培育契合市场需求的青稞多元产品和酒旅融合的新业态,推动青稞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

互助县工信局副局长贾玉盛表示,互助县以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加快建设青稞产业振兴示范区为抓手,坚持走青稞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丰富和拓展了青稞文化内涵,培育了青稞多元产品和多产融合新业态,青稞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青稞酒厂建厂70年来,青稞酒产业成为互助县乃至海东市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天佑德青稞酒也是我省的特色产品之一。目前,我们打造出一条从青稞种植到收购、酿酒,酒糟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条,不但创造出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惠及民生万余人。”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银会在“海东这十年·青稞产业发展成果汇报会”上表示。

据了解,互助县聚焦打造“青稞美酒”名片,优化青稞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无污染发展,高标准实施青稞产业园,建成投产了青稞饼干、青稞挂面等5条生产线,青稞食品作坊模式成功转型,实现青稞食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加工,极大地提升了青稞的利用价值。同时,提升科研“创新力”,重点扶持青稞β-葡聚糖、青稞黄酮、青稞化妆品等系列高端产品加工企业,以剩余酒糟为原料,研发了青稞面膜、护手霜等4种产品,青稞产业链不断拓宽,价值链快速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青稞酒酿造为核心,青稞食品和化妆品系列精深加工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同时,互助县注重文旅融合、酒旅融合发展,整合土族民俗文化、青稞酒文化、河湟文化、农耕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丰富青稞酒文化载体和内容,探索发展以青稞种植、打碾丰收、酿酒体验为主体的旅游新业态,打造了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青稞文化集中展示中心,建成了以青稞酒为核心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特色酒庄,形成文旅产业与青稞酒产业的互融互补发展格局。

互助县以积极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建设青稞产业振兴示范区为目标,抓质量、促融合、强品牌,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青稞酒工艺创新,着力提升青稞酒品质,青稞酒市场秩序持续规范,青稞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2022年青稞酒年产量达1.1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互助青稞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全力推动了青稞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互助家政”激活就业“一池春水”

近年来,“互助家政”这一朝阳产业逐渐成长为互助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优势产业,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以能人带动为主、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为辅的市场化家政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互助家政”名牌愈加响亮。

“我在康复医院做男护工整整10年了,从最初每天挣25元到现在每天挣400元,我靠做护工翻身了!”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家村的马新德因为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你看,我们夫妻二人共同在一家医院做护理工作,一个月收入少说也有2万元,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如今我在西宁买了房买了车,子女们也出息了。”

马新德是互助家政行业从业人员中的一员。他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还带动身边更多的乡亲加入到了互助家政的行列。

2022年以来,互助县聚焦打造“互助家政”名片、建设劳务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高素质团队培养、系统性标准建设、全方位提质扩容等“六大工程”,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提升、家政专业教育、龙头企业培育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等23项具体措施,建立由互助家政集团公司为龙头、86家企业为会员单位的互助家政行业协会,健全“六统一”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家政服务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截至目前,“互助家政”企业和个体户达120余家,其中“互助家政”行业协会企业86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1.6万余人,长期固定从业人员5600余人。2022年,互助家政服务业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就业约1.5万人,其中在西宁市就业约1.3万人,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2亿元。

互助县充分发挥现代家政实训基地作用,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全面推行“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定向式”就业培训模式,持续擦亮县职校“产教融合”金字招牌,加快推广运用互助家政服务平台,梳理完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劳务对接机制和“供给与需求”两张清单,吸纳更多本地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同时按照“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原则,广泛开展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数量、行业分布、技能特点等基本情况,精心做好“因需定向”和“因人定岗”,加强群众培训、就业引导、就业匹配度分析等,真正让群众能就业、可致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