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一个小山村的华丽蜕变

2023-03-20 09:30:5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春日的河湟大地,到处生机勃勃。伴随着春风的吹拂,走进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整洁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田间地头收获着满满幸福;劳作一天归来的人们洗去一身疲惫,或闲庭散步聊天,或自娱自乐健身,个个笑逐颜开、悠然自得……

而在过去,眼前的这个小山村道路弯弯绕绕,村民的家门前堆满了垃圾和柴草;如今,这个今非昔比的村子焕发新颜,如同一粒种子,在萌生新的希望。

打碾场变小游园

大寨子村,位于平安区沙沟乡西北部,距离平安市区12公里。走进大寨子村,村里小游园内的景观石上“生态”“和谐”四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20余种未曾见过的花卉苗木在这里安家落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尘土飞扬,垃圾满地。

“曾经这儿就是一个坑,里面杂草、枯树枝啥都有,到了夏天蚊虫都在这藏着,人都不敢从这儿过。现在好了,杂草、荒树清理了,还修了木栈道,种上了花草树木,成了村里最漂亮的地方之一。”一位村民指着小游园说道。

如今,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了。说起大寨子村的环境变化,大寨子村原党支部书记秦生龙见证了蜕变。

秦生龙指着村里修建的小游园说:“以前这里是全村人的打碾场,如今,小游园已经初具规模,还栽上了海棠、榆叶梅等几十种花冠树木。茶余饭后,村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了让村民们都行动起来,大寨子村一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素质,一边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上想办法。为了让村庄保持洁净美观,将村里的游园、广场等公共区域划分片区承包给党员干部,让党员干部当好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的带头人和监督人,做到了职责清、任务明。

大寨子村还根据地理优势,分别在广场前、南边、西边修建了3个不同特色的小游园,修建凉亭,铺设道牙石,砌花砖,并修建花池,栽种了海棠、丁香等各类苗木6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使全村的绿化面积从几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70%。

依托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大寨子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先“净”,日常保洁和卫生整治行动共同作用,让村民的院落、村道和公共场地都干净卫生;后“靓”,科学设置绿化区种花种草,做到既“洗脸梳头”又“巧施粉黛”,环境变得清爽、优美。

“现在村里的环境是一年比一年好,门前屋后干净卫生又整洁,出门遛个弯感觉整个人心情舒畅。”大寨子村村民们乐呵呵地说道。

通过整治,大寨子村的村民为自己打造出了一片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用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惠民举措“润”民心

在大寨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来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马秀花家中,干净整洁的小院里停着一辆比亚迪小轿车,马秀花指着车子乐呵呵地说道:“前两年买了一辆车,我们老两口代步足够了。”

走进她家的厨房,电饭煲、抽油烟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都擦拭得干干净净,黑色的花岗岩灶台一尘不染……“哒”的一声,按下开关,蓝色的火舌“咝咝”地喷出——开始炒菜了。

“以前总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开关一打就有火,现在我们村里也能用上天然气,做饭、供暖都方便了!”马秀花津津乐道。更让马秀花感到高兴的是,家里的污水管网也通了,他们家安装了抽水马桶,晚上再也不用跑出去上厕所了。

过去,受农村村庄布局分散、建设成本高、距离燃气主管网较远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能够用上管道天然气,是大家盼而不得的事情。如今,大寨子村里已经有130户村民家里接通了天然气,实现燃气取暖,大寨子村民用天然气做饭、取暖的愿望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现在天然气通到家里了,污水管网也接通了,晚上睡觉舒坦得很,屋里也没炕烟味了,原来的炕洞门子都封上了。”大寨子一位村民笑着说道。

记者了解到,平安区浅脑山乡村海拔高、空气含氧量稀薄,每当冬春季,农户使用燃煤、麦秸杆和牛羊粪等混合物作为热炕的首选燃烧物,但由于燃烧不充分,不仅供暖效果不理想,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也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隐患。近年来,平安区积极推广节能减排电暖炕、无水免冲环保智能马桶、垃圾焚烧炉等小型民生示范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平安区沙沟乡实施了污水管网和天然气接入工程;稳步推进“厕所革命”,555户建成卫生厕所,修建公厕18座;实施人饮提升改造项目,切实解决了各村季节性缺水、水质浑浊等饮水问题。

曾经黄土满天飞、污水纵横流的现象彻底消失,节能减排电暖炕以其温暖舒适、制热均匀、升温迅速、维护简单、费用低廉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农村用户所接受,大寨子村的“颜值”更加靓丽了不说,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文化传承增底气

如今的大寨子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文明乡风扑面而来……“环境美了,精气神更足了,心里也更加敞亮了。”这是每一个大寨子村村民的心声。

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环境改变了,思想开放了,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去打工挣钱。有人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有人外出务工了,有人当起了小老板……

如今的大寨子村,出门是广场、回家睡电炕,村民钱包鼓了,腰杆直了,眉头舒展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大寨子村村民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陈来存告诉记者,以前的大寨子村虽然交通便利,但人多地少,村民的生计全靠一亩三分地。渐渐地,出去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收入高了,相应地生活条件提高了,思想也跟着转变了,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厚的同时,大寨子村村民的精气神儿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村上的风气正了,条件好了,别的不说,小伙子们娶媳妇都容易了,今年我们村上就娶了7个新媳妇。闲了唱戏,晚上跳广场舞,我们的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陈来存高兴地说道。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眉户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长德说道。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眉户戏是大寨子村的文化宝藏,早在1979年,村上就成立了戏团。这几年,为了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村党支部积极协调在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和戏台,冬季农闲,戏团的三十多个人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在曹长德的记忆里,小时候学习眉户戏整天在土里打滚,如今,村里有了戏台,也有了专业设备,村里的很多人都想学习眉户戏,兴头也一天比一天高了。

曹长德告诉记者,近几年,大寨子村的眉户戏通过创新,唱词融入了党的方针政策、农村的红火日子及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每逢春节耍社火,我们必唱眉户戏,增添节日气氛。我们还通过眉户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等,独特新颖的词语,透着很强的时代性,唱起来朗朗上口。”曹长德说道。

乡村的发展,不能成为城市的“翻版”,更不能成为文化的荒漠。而在今天,眉户戏在大寨子村已经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村里也有年轻人不断融入其中,他们传承经典,并结合时代大胆创新,把一台台优质的眉户戏奉献给故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和美乡村应该如何建设得更好,陈来存心里有谱,信心满满、更满怀期待。

田畴沃野尽丰景,乡村气象新,农民日子美,大寨子村的一个个田间小故事,汇聚成了乡村振兴大文章。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