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迈进

——海东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05-19 09:25:1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五月的河湟大地,千里沃野,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漫步在海东市各景区、公园,处处涌动着文旅产业千帆竞发、异彩纷呈的汩汩春潮,让人惊喜、令人赞叹。

全域旅游建设势头强劲,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接续不断的深度融合成果,无不彰显着河湟儿女砥砺前行的足迹与辉煌。近年来,海东市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强化生态文化赋能,丰富河湟文化内涵,促进文旅多点融合,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产品体系丰富、服务水平优质、管理运营科学、带动效益明显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规划引领 特色资源“串珠成链”

海东,因地处青海湖以东而得名,处在兰州和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中间,自古以来就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极地门户·青藏首站”的美誉。近年来,海东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谋划新布局、拓展新业态、建设新高地,推进“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等融合发展,做大经济新增长点,一幅色彩斑斓的全域旅游图景正在河湟大地上徐徐铺展。

如果文化是诗,那么旅游则是远方。为全面推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目标和任务落实,海东文旅人紧盯目标,用情用心用力让河湟大地的这首“诗”更加温润;一心一意让海东这个“远方”更加诱人。

海东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以及各县区政府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东)行动的组织实施,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推进会议,总结成绩,分析形式,解决问题,部署工作。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制定印发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东)行动方案》,编制完成了《海东市“十四五”文体旅游广电发展规划》《海东市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海东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文件,为做好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东行动和项目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伴随着发展的脚步,河湟大地的文化旅游从悠悠岁月中款款走来,在发展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行、在调整中提升,如今已然实现了华丽转身、精彩嬗变。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海东市文化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年均保持在12%的增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735万人次;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37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年均投资27亿元;累计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3个,投资1.53亿元;全市新增12家A级旅游景区,总数发展到28家;新增14家星级饭店,总数发展到41家;新增163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总数发展到261个……

如今,海东各类特色景区景点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海东“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的金名片。

多点发力 全域旅游焕发生机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推动文化赓续和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锚定“人文胜地”目标、推动海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享有“彩陶王国”美誉的柳湾彩陶、极具地方特色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散发着古朴韵味的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具有沿黄特色的水韵群科、国家5A级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隐藏在山间的世外桃源油嘴湾花海……旅游资源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海东市努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深挖文化内涵,走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立足黄河资源优势,海东市牢牢牵住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一牛鼻子,精心布局“一圈三线百点”生态旅游发展空间,海东“一圈三线”全域旅游总格局基本形成。依托现有交通路网,做优做大河湟民俗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圈、乡村生态暨沿大通河旅游线、乡村人文暨沿湟水河旅游线、黄河文化旅游风情线。精心打造了平安区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临津古渡等文化旅游景点,直观再现河湟古道交融天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丰富生态旅游线路内涵。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冰雪体验、自驾车房车等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丰富生态旅游业态。

文化旅游是城乡发展的“金名片”,也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饭碗”。海东市把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深度挖掘“旅游+乡村振兴”新模式,挖掘独特人文内涵,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接待能力“强”起来,不断强化市场营销宣传,使乡村旅游“旺”起来,以文旅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海东市精心打造红色教育游、生态观光游、休闲采摘游、研学游、乡村旅游等特色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有效提升了全市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如今,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民和海鸿国际旅游文化风情街列入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安达其哈村、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互助县双树村、班彦村,乐都区卯寨景区卯寨党史馆等成为全市红色旅游热门打卡地。

每年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海东市都会发布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对结对友好城市市民凭身份证及有效证件免门票游海东,通过旅行社、自驾车俱乐部等企业向社会发放免费景区门票,对组织旅游组团游、包机、旅游专列的旅行社、自驾车俱乐部进行奖励补助的优惠政策。

海东市通过不断创新旅游推介的方法模式,加大旅游推介强度力度,“线上+线下”多方位多角度推介海东文旅资源和产品,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知名品牌,引起了省内外游客的关注,吸引了更多游客体验海东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和合共生 “新兴业态”风生水起

海东市境内陆地航空铁路交通便捷,京藏高速、109国道、兰青铁路、兰新高铁横贯全境,正在建设的西成铁路纵穿而过,京藏高速及其支线串联着所有县区,西宁曹家堡机场位于海东市境内。人文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悠久,黄河、湟水河和大通河在这里相拥流经,史称“河湟谷地”“三河间”,是黄河四大文化之一的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海东旅游资源富集,现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7处。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产业发展条件、还是从交通方面来看,海东市都秉持独有的气质,抢抓文旅复苏的机遇,坚持和合共生,持续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新局面,激活旅游“新兴业态”,将河湟大地打造成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

在海东市乐都区王佛寺村,有一个别致的小院,推开小院的门,满院的花香扑面而来,几组造型不一的原木桌椅和形态各异的果树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休闲区和茶饮制作区功能分明,整个空间舒适惬意,能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我们的1号院子主要打造的是网红咖啡馆,采用的是本地天然的山泉水,干净澄澈,客人可以放心饮用;2号和3号院子主要以娱乐和住宿为主,包含剧本杀等热门桌游,也有露营、烧烤等特色户外活动,一个院子最多可容纳15人。”“共享农庄”经营者张晓鹏介绍道。

作为新兴业态,庭院经济不仅能够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也让乡村有了更多新能量。

海东市还制定出台《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是一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地方性法律规范。同时,以河湟文化研究院为依托,高质量办好《河湟人文》杂志,高水平编撰好《河湟民俗文化大全》《河湟文学丛书》一套五卷、《河湟曲》等20余部。成功承办了第十九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第十六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循化站)、2022年青海省“农行杯”农牧家乐美食大赛等活动,高水准举办了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河湟文化高峰论坛,进一步扩大了“醉美海东”的影响力。开发建设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柳湾彩陶博物馆等凸显河湟文化特色的文旅载体,河湟文化博物馆今年开馆运营,成为讲好海东故事、河湟故事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这也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秀美壮丽的山川景色、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熠熠生辉的民俗文化为海东这片热土增添了无限魅力,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如今,海东市的文旅业深度融合、高品质发展的业态初步形成,正在成为释放文化经济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诗和远方”铺展开一幅崭新画卷,同时也生动呈现出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从简单的“抵达”走向纵深的“体验”。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海东市将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坚持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引爆全市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海东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国内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