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文明之花常芬芳

——海东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系列报道之三
2023-06-09 09:50:3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彰显着城市的内在气质。文明是汽车站内的安全有序,是市民广场上的热闹非凡,是湿地公园的绿意盎然……争创文明典范城市既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是改善民生的过程。

近日,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表彰青海省2019-2021年度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榜上有名。城市不仅美在风景如画,更美在“文明之花”常开长盛。近年来,民和县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文明形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文明窗口”越擦越亮

车站是城市的门面和窗口,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养。

走进民和县客运站,随处可见文明引导员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候车室内,向乘客发放《民和县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手册》,劝导乘客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动员他们自觉投身文明城市创建。

“作为民和县的一分子,我有义务自觉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平时乘车或者是候车的时候,也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争做文明人。”市民李先生说。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民和县客运站设立了“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点”,聚焦文明劝导、秩序维护、公共设施清洁、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组织志愿者为乘客提供信息咨询、引导候车、解决求助等便捷服务,并针对车站内的环境卫生、不文明行为进行全天候巡逻检查和劝导。

“我们每天都会派出6名文明引导员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发现有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并纠正。”民和县客运站站长马晓斌告诉记者,不仅如此,遇到残疾人、孕妇等有特殊需求的乘客,文明引导员也会及时引导其到专用售票窗口购票,并走专用的绿色通道。

在狠抓文明知识宣传、志愿服务的同时,民和县客运站还在氛围打造上下功夫。在进站口设置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景观小品,在车站内外显眼的位置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并配备了母婴候车室、医务室和图书阅览室,全力营造舒适、文明、有序、安全的乘车环境。

马晓斌说:“民和县客运站作为重要的创城点位,我们在持续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加强对驾驶员及所有从业人员的文明教育,提高其文明素养,让乘客在更加文明的环境里出行。”

广场文明处处生根

作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中心广场既是城市的“面子”,也是城市文明的“镜子”。近年来,民和县以打造“美、净、雅、舒”的环境为目标,从细节入手,加强日常保洁、维修设施设备、提升绿化养护水平和设立文明引导岗等工作,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伴着清晨的阳光,市民健身中心早早就热闹了起来。73岁的邓建忠每天早上都要到这里锻炼身体。说起眼前这个环境优美、健身器材齐全的广场,邓建忠感叹:“确实挺好,我们老年人休闲有了去处!”

从“市民健身中心”几个大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牌,往里走,“共创文明城市,共享美好生活”“文明城市,您是主角”等标语很是醒目,“崇德亭”和“习语亭”两个文化长廊里形态各异的景观小品随处可见,独具造型变化又富含时代气息,在扮“靓”城市颜值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文明意识播撒到市民心间。

“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市民的改变,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大家的素质在不断提高。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机动车也能自觉礼让行人。”市民王女士说,希望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唱起来、舞起来,相聚广场大舞台,巾帼志愿展风采……”在市民健身中心的一角,“广场舞大妈”们身着整齐的服装,一边擂起大鼓,一边文明起舞,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看。

创建文明城,你我皆主角。在广场的一角,“马大姐”们是这里的常客,在跳舞之前,她们总要诵读一遍《广场舞文明条约》,这成为每天晨练的一项“规定动作”。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文明开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现在这里也叫文明实践广场,在这里跳广场舞,再也不担心别人说我们没素质了。”马女士说。 

“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健身、跳舞,还可以在‘百姓大舞台’组织演出,每天晚上,音乐喷泉会定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老百姓既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文化生活,每天这里的人流量能达到数千人次。”民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千里说,民和县将继续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城市公园装满“微幸福”

老鸦峡峡口、湟水河北岸的一片宽阔的土地,曾是民和镁厂的厂区,这里生产的金属镁曾驰名全国。如今,这里已经变身为史纳湿地公园。

刚刚走进史纳湿地公园,你便会被深浅不一、姿态各异的绿植包围,园内道路、建筑、雕塑、场馆掩映在树木之中,让人倍感舒适惬意。

民和镁厂是当时国内较大的金属硅、镁产业基地之一,1998年出口创汇额1425万美元,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是当时青海省第一创汇大户。2000年,因企业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2018年起,结合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民和县按照变“黑色硅铁走廊”为“绿色生态走廊”的宗旨,拆除原厂区内废旧厂房110幢6.65万平方米,转身建设湿地公园。

经过几年的建设,湿地公园已经成型。“那时候一出老鸦峡就看到民和镁厂的几根烟囱冒出浓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后来,这里没有了厂房和烟囱,不再满地灰尘、臭气熏天,镁厂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市民李林说,他家就在公园旁边,通过这几年的改造和完善,园内各个区域和基础设施都已建好,有入口景观展示区、湿地科普游览区、多功能运动区、城市康体体验区和迎宾大道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不仅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史纳湿地公园仅仅是民和县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几年间,细心的市民发现,自己生活的区域不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创城工作深入人心,百姓感受到了创城带来的实惠与幸福,每个人都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几年民和修建的大大小小的公园还真不少,不论是游园式公园还是街边小公园,从绿植花朵的培育到公园主题的定义,真是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记者走上街头提到公园建设话题时,市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进入夏季,民和县的城市公园里绿树成林,大家不仅可以感受到园林城市的美丽,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舒心,享受着城市里的绿色生态,幸福感持续升级。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