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暖阳洒下光辉,万物不舍凋零。行驶在“最美公路”扎碾公路上,道路两旁新翻的土地金黄,排列在田间的近万栋拱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的高山与农田渐次交错……
走进扎碾公路旁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中的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处处呈现出产业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农村农民生活的蝶变。
图片一 扮靓乡村 绘就诗和远方
图片解析
王佛寺村位于寿乐镇政府所在地北面,距乐都城区8公里,土官沟河穿村而过,紧邻知名的全真派武当山道观。村内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河流清澈、山川秀丽。
深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凉,走进王佛寺村,目之所及,青山环绕、田园似锦,平坦的水泥路蜿蜒穿过村庄,两旁的民居错落有致,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新生活、新希望。
振兴故事
沿着王佛寺村的村干道往前走大约几百米,王佛寺便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寺院,外墙上斑驳的印记仿佛记载着这个村庄的几代更迭。
跟着王佛寺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成的脚步,一路听、一路看。王海成告诉记者,曾经的王佛寺村人多地少,经济不景气。为养活一家老小,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常年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摆脱以往传统农业种植的困境,走上一条绿色、高产、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让王佛寺村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王海成坚定地说。
曾经,面对王佛寺村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王佛寺村“两委”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耐心化解。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前,王佛寺村乡间小道是土路、砖渣路,一到雨天就成了泥水路。为此,王海成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多方筹集资金修路。
最终,王佛寺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实现了村内水泥路“组组连、户户通”。解决了道路问题,村“两委”又发动群众多方筹资,安装太阳能路灯,让村庄实现“白天美、夜晚亮”。装上路灯后,王佛寺村彻底告别了以往夜晚“两眼一抹黑”的生活。
如今,王佛寺村的村民实现了“住有安全房、娱有小广场、行有硬化路、夜有亮化灯”的目标,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和水冲厕所。
背景链接
2021年9月,王佛寺村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2021年11月12日,王佛寺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10—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名单。
这些年,王佛寺村里产业处处开花,群众人人增收。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王佛寺村还立足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大力实施补绿增绿工程,提升绿色生态容量,对全村主干道路、村民庭院、休闲广场进行绿化补植,栽植国槐、黄金榆、丁香200棵,营造了和谐美丽安全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图片二 “农”墨重彩绘出新画卷
图片解析
出乐都城区,沿着自带“流量”的扎碾公路径直向北驶去,不时有拱棚映入眼帘。洁白的拱棚如同散落的串珠,绵延分布在沿途20多公里的引胜沟谷里,这里便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万栋拱棚基地。
在这里,以王佛寺村为代表,家家户户都在种植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以及香菜、蒜苗等蔬菜。走进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西红柿静静地挂在叶间。10月18日当天,王佛寺村村委会副主任王世成正在棚内查看西红柿的长势,并摘下一个西红柿递给记者:“你尝尝,我们种植的西红柿,味道好得很嘞。”
振兴故事
王佛寺村总耕地面积74.72公顷,均为旱地,主要种植乐都长辣椒和露地蔬菜,群众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2012年,王佛寺村建成标准化辣椒品种种植示范区。同年11月,王佛寺村的乐都长辣椒入选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17年,寿乐镇引胜沟设施蔬菜基地被海东市政府批准为绿色产业园,按照“一轴四区”总体规划布局,寿乐镇全力打造集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引胜沟绿色产业园。
乘着政策的“东风”,王佛寺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露天种植、靠天吃饭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短短十年时间,王佛寺村摆脱了以往传统农业种植的困境,走上了一条绿色、高产、增收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道路。
这些年,王佛寺村以“乐都长辣椒”作为产业振兴的切入口,共建成拱棚623栋,发展乐都无公害长辣椒拱棚生产,全村从事辣椒生产的农户达120多户,占总农户的93%。如今,乐都长辣椒种植已经成了王佛寺村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温棚蔬菜种植使王佛寺村村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今后,我们将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蔬菜产业良好发展基础,努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导,集农业观光、农教、鲜蔬仓储等为一体的高原特色新农村,让王佛寺村从美到富再到强。”王海成说道。
背景链接
近年来,寿乐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鼓励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共赢的新路子。
王佛寺村积极融入引胜沟绿色产业园建设,持续在农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经营主体,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在全力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通过特色产业实现兴村富民。
图片三 小小冷藏库 让农产品进城
图片解析
随着乐都辣椒的声名鹊起,寿乐镇特色农产品发展也如火如荼,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乐都长辣椒上市时间和甘肃陇椒大面积上市时间重合,大量乐都长辣椒只能按照时令销售,挤占了有限的销售空间,竞相压价,大量积压。
针对实际问题,寿乐镇党委政府多次进行相关调研、论证,积极向上级单位争取项目,最终投资300万元在寿乐镇王佛寺村修建了一座冷藏仓库,打通了鲜活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辣椒是我们今年统一收购放在冷库里的,保鲜技术可以延长销售期,新鲜的瓜果蔬菜可以卖到明年,之前果蔬滞销时只能浪费,现在有了冷藏仓库,给我们的辛勤劳作增加了保障。”王世成告诉记者。
振兴故事
位于王佛寺村的冷藏库,共有两层库门,外面是保温门,里面是快速提升门,其作用是快速隔绝内外冷热空气。库门具有自动感应装置,当感应到叉车驶近时可自动开门,将瓜果蔬菜转运到叉车上后,再运送入库。
冷藏库装有无死角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相关视频在90天内可以追溯。冷藏库内配有自动低温除湿机、自动温控机组和自动温湿度监测系统,以保证温度和湿度达到储存要求。仓库还配备了温湿度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冷藏库内情况实时监测、预警、报警、记录,以确保将库内温湿度环境控制在符合储藏条件的范围之内。
记者了解到,该冷藏仓库占地面积2744平方米,库容量达5000立方米,是乐都区最大的冷冻及冷藏仓库,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8度。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项目,冷库能容纳1000余吨农副产品,在有效帮助农户延长农产品储藏时间的同时,也成为保障村集体创收的催化剂。
冷库的建成对广大种植户来说,不仅有利于保证精细采收、及时贮藏,而且采收后能及时入库预冷和分级保鲜,贮藏管理细致,并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决策出入库,成为供应链的“稳定器”“蓄水池”,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平台、新渠道。
“冷藏仓库可以确保生鲜农产品的上市质量,减少损耗和污染。”寿乐镇副镇长林承寿说,冷藏仓库可以延长鲜活农特产品的销售期,实现错峰销售,增加经营户收入,还可以通过收取租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已收益11万元。
背景链接
近年来,寿乐镇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全镇种植设施蔬菜乐都长辣椒140公顷、青蒜苗140公顷、地膜洋芋333.33公顷、香菜和大葱等蔬菜326.67公顷,露地蔬菜800公顷,积极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乐都长辣椒为主要种植品种的特色经济作物发展道路。
寿乐镇冷藏仓库投入运营后,不仅为寿乐镇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为乐都区各个乡镇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解决了周边农户的就业需求,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