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依托优势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

——走进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之十四
2023-11-01 08:41:1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鲁占萍 拜永基 摄影报道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用好用活自身优势,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培育“新农人”,打造强壮“领头雁”,延长产业链,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更广,并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将薄弱村的中央扶持资金联合起来,选定发展前景好、经济收益稳的项目进行“抱团式”发展,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大棚种植 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日,记者走进塘川镇高羌村蔬菜种植基地,看到一座座大棚紧密相连,棚内一株株嫩绿的毛芹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沈有明和妻子正忙着拔苗、打捆,一捆捆毛芹摆放整齐,准备装车销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我种大棚已经十几年了,主要种的是叶菜类,茼蒿、生菜等,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也不耽误农时。”沈有明说。

像沈有明这样在蔬菜种植合作社承包温棚种植的村民在高羌村还有很多。近年来,高羌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为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先后新建高标准春秋蔬菜大棚,大规模种植茼蒿、油菜、菠菜等,并通过推广新品、技术服务等多项措施,不断扩大蔬菜产业种植规模,确保群众收入稳中有增,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的转变。

高羌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国录表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现在,合作社有大棚124栋,吸纳入股成员120户,参与种植经营农户110户,解决了172人的就业问题,年销售蔬菜1500吨,收入达471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

高羌村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建引领、产业支撑、示范带动、兴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产业模式,先后开展实施了温棚改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庄稼医院等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到30万元以上。

高羌村驻村“第一书记”曾广业表示,高羌村将做足“大棚经济”文章,从技术、储存、销售等方面想法子,为温棚种植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着力培育村级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源动力”,打造农民持续增收“新动能”。

豆腐坊散发幸福香

在五十镇卓科村的互助润悦饮品有限公司,记者一踏进生产车间,阵阵豆香扑鼻而来,制作间里,师傅们正按照工序泡豆、打浆、滤浆、蒸煮……白嫩的豆浆随着一支支细管倾泻而下流入浆池中,散发出阵阵香气。

村民安有忠正和师傅来回忙碌于车间内,紧盯每一个细小环节,以保证豆制品的口感与质量。

“自从我们村里修了这个豆腐加工厂以后,我就来这里务工,已经干了快三个月了,我已经学会了磨豆子、卤水点豆腐、发豆芽这些技术。在厂里打工,底薪一个月五千元,再加点提成的话,能达到六七千元,还管吃管住。”安有忠说。

为全面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五十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展村级自主特色产业项目,今年,卓科村引进了豆制品加工企业,小小的豆腐加工发挥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作用。

“公司成立以来,以‘生产绿色食品,用心做好每一块豆腐和豆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为宗旨理念,目前,每天生产豆腐、豆芽、豆皮共1500公斤至2500公斤,月利润可达3万元。”郭福龙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与周边群众共同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学技术,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投入260万元,每年向村委会缴纳租金4.2万元,并每年按3%递增,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已带动卓科村12人稳定就业,每人每年收入4万元。

据五十镇党委副书记李玮介绍,该企业自驻村以来,不仅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让更多的人学到一技之长,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这也是五十镇近年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案例。

抱团发展共同受益

在林川乡聚心苜蓿饲料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拉运、晾晒已收获的苜蓿草,加工车间里,机声隆隆,苜蓿草经过粉碎、烘干成型后,一粒粒苜蓿饲料便产生了。

为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林川乡昝扎村、新庄村、许家村抱团发展苜蓿种植加工产业,联合虹源生猪养殖公司,形成种产结合、循环发展的苜蓿饲草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新引擎”。

“这个苜蓿加工厂建成后,对我们有很多好处,农闲时出来打工,将部分土地流转给猪场,像我出租了7亩多耕地,流转费每亩1300元,收入比较可观,比自己种划算得多。”许家村村民贺发旺说。

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林川乡许家村、昝扎村和新庄村深入推行“党建联盟+”工作法,创新推行“联村共建企业托管”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千亩优质高效苜蓿草种植基地,年均可收割两茬苜蓿,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530万元,修建了年产1万吨苜蓿颗粒的苜蓿饲料加工厂,与互助县源虹生猪产业化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饲草产业链,使片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多元,着力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难题,3个村每年可分红4万元,跑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据昝扎村党支部书记毛彩文介绍,昝扎村将村上53.3公顷的土地流转给虹源生猪养殖公司,解决了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务工就业问题、部分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及村里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难的问题。

近年来,林川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共建+抱团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发挥资源优势,拓展致富新路子,让产业优势更加凸显,技术人才更加集中,供销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组织共建、发展共赢、乡村共治、群众共富。

林川乡党委组织委员汪发清表示,今后,林川乡将持续推动联村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集体经济强筋健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