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奔走在新闻一线,用镜头捕捉感动;他们善于抓取细节,用文字定格温暖;他们始终坚守初心,用话筒为事实发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记者。
近年来,我市新闻战线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要求,用心用情讲好海东故事,唱响海东声音,用新闻作品书写海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海东日报社榜样的力量栏目特别推出优秀新闻工作者风采,讲述他们的故事。
李富生(左一)和同事正在采访
□本报记者 邓成财 摄影报道
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优秀的党报记者,是李富生最大的人生追求。
翻开《海东日报》,头版头条最常出现的记者名字就是李富生。作为海东日报社新闻部主任助理和一名时政记者,他的名字总是与市级的重大时政新闻同时出现,第一时间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
严谨的时政新闻,寥寥数语背后是时政记者经年累月的素养浸润。
时政报道是新闻报道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这些年,李富生积极投身其中,认真学习研究时政报道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大局观念、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报道工作,努力做到报道精准到位、传播有力,展现出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因热爱才执着
在路上,是一线记者的常态。今年是李富生从事记者行业的第10年,从高中时代开始,他就渴望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后来大学读了新闻专业,毕业后如愿进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这一干就是10年,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行业里,1992年出生的李富生可以算是一个“老江湖”了。
“刚开始当记者,说实话,当时心里既有喜悦又有惶恐。喜悦的是成了一名记者,内心充满荣光与自豪。惶恐的是,不知道怎么写新闻。”李富生说。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他认识到,记者是一个记录自豪与感动、见证发展与辉煌的崇高职业,是一个代表正义,弘扬正气的光辉事业。选择了记者,也就选择了一种责任,那就是要承担着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责任,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人民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的历史使命。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所以坚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10年来,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从不推诿,坚持在岗在位,如今,已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资深记者。
为了写好新闻,李富生请教过同行们。一个老前辈对他说,不会写就先看吧,看别人怎么写。于是,他就整篇整篇地看报纸。诚然,在看的过程中,他有了领悟,他把这些领悟记录在笔记本上,认真研究,把它装进脑子里,变成自己的心得感悟。
他的笔记本中还记录了很多故事。
李富生告诉记者,2017年8月15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晚上10点多,他被一阵急促的铃声从睡梦中叫醒:“马上赶到会议中心,市委主要领导要连夜暗访督导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请做好宣传报道。”来不及多想,他立刻拿起相机,跑步到集合地点。
经过4个小时的连夜暗访,回到单位已是凌晨2点,秉承着“新闻不过夜”的原则,李富生立即编写稿件,清晨通过审核,在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刊发。
因为经常接到临时通知,无论是上班期间,还是在双休日,相机、采访本和笔李富生一直带在身边,这也是他参加各种活动的“老三样”,更不要说手机24小时开机待机。
许多记者在从业初期,对时政新闻都存在着误解,以为每天在会议室开会、看文件、抄材料,记者很轻松就能写出新闻报道。其实不然,基于时政报道具有政治性、严谨性、时效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不管是会议、调研,还是外出考察、招商,李富生都能迅速找到关键新闻点,并在采访结束时,立即撰写稿件。紧接着送审、定稿、再校对、提交。因为他,从不让新闻“过夜”。
“我采写的时政报道,主要都是围绕领导的战略意图和各项最新工作开展,稿件必须要确保‘零差错’。”李富生说,每次接到采访通知,他就会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为能持续高质高效工作而时刻准备着。比如中央、省市委的一些新方针、新政策,就需要提前“吃透”,以保证在采写贯彻落实相关稿件时,能抓住精髓、表达准确。
因初心而卓越
没有躺平等来的辉煌,只有奋斗拼出来的精彩。
“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这是李富生一以贯之的职业理念。正是由于这种职业理念的影响,踏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敬业”这根弦始终没有松懈过。对安排的采访,无论回来多晚,都按时保质交稿;对基层鲜活的新闻,无论路途多远,都克服困难去采写;对报社安排的各项任务,无论多难,都圆满完成。“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李富生说。
进入报社工作后,李富生先后担任过四任市委主要领导的专职记者。每一次参加会议、调研、会见等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时,他都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工作,全力以赴采写高质量、高水平的稿件,出色地完成每一项采访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尤其是在市两会、党代会、市委全会等全市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中,李富生承担了大量开幕、闭幕消息稿件及重点报道的采写任务,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报道会议召开的盛况,及时传递了党的声音。
作为报社的一名老同志,10年来,李富生参加过海东所有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会议的宣传报道。因此每到这个时候,李富生的电话就会被年轻记者“打爆”。这时,哪怕他忙得像陀螺一样连轴转,都会像平时一样,利用碎片化时间,积极地帮助年轻记者,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身处党报采访一线,像这样的“硬仗”每年都有好几场,无论是重大会议的全媒体报道、关键节点的重大主题报道,还是重要时政活动报道,现场总能看到李富生和同事们努力奔跑的身影。
李富生深知,作为党报记者,要守好初心,坚定政治立场,做有温度的新闻,写有力量的文字,坚守职业道德,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捕捉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记录社会不断进步的点滴,向群众传递市委市政府的声音……
从业这么多年,经常有人问他,怎样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李富生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多些常备不懈,少些临阵磨枪;沉下心来思考,磨快了枪上阵。”
因好学才进取
作为记者,不仅要快速地适应不同工作岗位和各种工作环境,还要做到消息、综述、侧记、纪实、评论等各种新闻体裁都能得心应手。
在保质保量完成市委主要领导常规新闻稿的同时,李富生积极践行“走转改”,不断锤炼新闻业务能力,学习中央和省、市的最新战略部署,学习同行的优秀新闻稿件,把笔触对准人民群众,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线索,采写了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的新闻稿件。如《五峰山下搬迁群众的昨天和今天》《非凡十年 历尽天华成此景》《十年奋进迎巨变 河湟大地气象新》《海东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提速竞跑”》《扮靓一座城 幸福一城人》《守护绿水青山 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让生活更美好》等综合类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热情书写海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新面貌、新成就,生动呈现海东各地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有温度、有深度,受到广泛好评,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走过10年的记者生涯,李富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面对许多充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素材,有如沐春风、涤荡心灵、净化灵魂的感觉,能够在温暖、正义和爱心的怀抱里徜徉栖息,这让他很快乐。历经前所未有的海东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有幸看到了一条条大道绵延远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户户企业落地生根、一个个园区日新月异,新时代的美丽海东正朝气蓬勃地走来,而他是时代的记录者、海东成长的见证者,这让他很快乐。
10年来,李富生早已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现在的工作就是对他扎实“内功”的考验。其中,《高额“彩礼”缘何成农村婚恋枷锁》《从农村土地40年巨变看改革开放》《海东5000余名拉面人返程复工》《厉害!11位博士24位硕士,探寻“博士村”人才辈出的奥秘》《“沉睡资源”孕育新希望》等稿件以突出的主题、鲜明的时代感和荡气回肠的感情抒发,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分别获第二十六届青海新闻奖二等奖,第二十九届青海新闻奖三等奖,第三十一届青海新闻奖二等奖,第三十二届青海新闻奖编辑二等奖、三等奖。个人多次被评为报社年度先进个人、“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读者能从他的笔下看到笑、看到泪、看到责任、看到担当,他用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彰显党媒的主流价值,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当谈及此次被推荐为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时,李富生坚定地表示,会继续守住初心,力求不断创新,提高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新闻事业只有进行时。作为党的喉舌,我要永远记录并传承下去,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这就是李富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