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乡绣娘正在刺绣
□本报记者 张语嫣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于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在芦花乡易地搬迁安置的梦圆居小区,民族团结曲在这个“大家庭”里奏响……近年来,乐都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曲”,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特色产业 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王佛寺村距乐都城区8公里,这里有汉、蒙、藏3个民族,各族群众其乐融融,合心共建家园,和谐之花处处盛开。
王佛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成告诉记者,曾经的王佛寺村人多地少,经济不景气。为养活一家老小,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常年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转机出现在2017年。那一年,寿乐镇引胜沟设施蔬菜基地被海东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绿色产业园,按照“一轴四区”总体规划布局,寿乐镇全力打造集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引胜沟绿色产业园。
正处于发展困境的王佛寺村就这样有了发展新机遇。依托引胜沟水资源无污染、自然气候优越等优势,王佛寺村建设温棚种植乐都长辣椒、樱桃、西红柿等,发展特色种植业。如今,全村温棚种植农户达120户,搭建温棚623栋共321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总收入达406.75万元。
温棚蔬菜种植实现了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以前家里的收入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现在我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能照顾孩子,特别满意。”王佛寺村村民巴秀萍说。
在王佛寺村广场不远处,有一幢白墙小院格外显眼,那是村里为发展旅游业打造的“共享农庄”。
“1号院主打网红咖啡馆,采用本地天然山泉水,澄澈干净,客人可以放心饮用;2号和3号院主要以娱乐和住宿为主,包含剧本杀等热门桌游,也有露营、烧烤等特色户外活动,一个院子最多可容纳15人……”共享农庄主人张晓鹏介绍,餐饮有本地特色农畜产品、热门咖啡茶饮可供选择,还能够为客人提供咖啡培训、主题团建、亲子生日趴等特色活动和服务。
张晓鹏的共享农庄是王佛寺村的集体经济产业。近年来,王佛寺村投资100万元项目资金,将村里3处闲置宅基地改建成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共享农庄”。“共享农庄”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农户户均增收0.5万元,形成参与劳务得薪金、流转土地得租金、承包经营得利金的良性互动。
“今后,我们将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蔬菜产业良好发展基础,努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导,集农业观光、农教、鲜蔬仓储等为一体的高原特色新农村,让王佛寺村从美到富再到强。”王海成说。
“指尖产业”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从山上搬下来之后能住上宽敞的楼房,还有这么一份挣钱的工作。”芦花乡青绣产业展厅负责人秦存连说。
曾经的芦花乡地处乐都区下北山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吃水靠挑、交通靠走是芦花乡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2018年,芦花乡实施了整乡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后,为带动搬迁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芦花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扶贫+青绣”的产业模式,开办芦花乡青绣加工车间和展销中心,打造“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近两年,通过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芦花乡打造了青绣展厅、青绣车间各一处,扶持帮助200多名妇女掌握了刺绣技艺。同时,发挥刺绣致富带头人作用,采取“集中+分散”作业模式,接收制作大订单,分散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确保从事刺绣生产家庭每年增收。
芦花乡的绣娘有汉族、藏族、土族等民族,各民族的绣娘在长期地交流学习中不断融合,使得青绣作品既有河湟文化的底蕴,又富有民族特色。藏族绣娘的绣品沉浑厚朴、精致华丽,呈现在民族特色服饰上艳丽夺目;土族绣娘做工精细、富丽繁复,盘绣的绣法质朴细腻;汉族绣娘的绣品博采众长、富有生命,极具观赏价值。
杨拉勤吉是芦花乡的一名村民,家里不光有生病的孩子,还有年迈的老人,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来源仅靠丈夫一人打工的收入。自从芦花乡的青绣产业办起来之后,她闲暇时间就做绣活补贴家用,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为了提高绣娘们的技艺,芦花乡党委政府先后组织50名绣娘远赴江苏省、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区学习技术,并邀请国家级精微绣传承人手把手指导教学,让绣娘们在家门口接受培训,提升技能。目前,芦花乡共开办2期观摩学习班,6期订单式培训班,培养出绣娘200余名,销售收益达33.8万元。
“芦花乡已有30名绣娘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平均每人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的计件工资补贴家用。妇女们要操持家务、赡养老人、养育儿女,可以方便她们照顾家庭。”青绣基地负责人王兴安说。
多年来,芦花乡注重在青绣产业发展中融入民族团结元素,促进各民族妇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鼓励各民族妇女共同参与青绣产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受益,持续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高位推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样板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乐都区举全区之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今年,投入经费100余万元,从深化内涵、丰富载体等方面多向发力,成功创建了一系列“石榴籽”品牌,全面推动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让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以城市社区、农村为“细胞”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格局已全面形成。
通过串点联线扩面,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促为民务实、进企业促团结奋进、进社区促和谐友爱、进乡镇(街道)促繁荣发展、进学校促同心筑梦、进寺庙促文明和谐、进军(警)营促双拥共建、进景区促文旅融合、进家庭促和睦幸福、进市场促诚信经营活动,做好“创建+经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引领”等工作融合发展文章,打造瞿昙镇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使每个示范点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储备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蓄水池”,筑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细胞”工程。
同时,紧密结合党史、党纪教育,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全面提高社会参与度。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文艺汇演、歌舞培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族群众同过民族传统节日、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场景、进入生活。新建“红石榴”驿站22个,解决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各民族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