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材误差背后的“潜规则”
最近,徐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墙砖贴完发现缺斤少两
“卫生间的墙砖贴的差不多了,工人告诉我不够用了,差了大概50多块,得再花钱补买。”徐女士说,“没办法,现在的状况就是拆也不是,再去掰扯前期的测量问题也来不及,后面还有一大堆后续的施工等着。只能自掏腰包赶紧把少算的墙砖补上了。”令徐女士更加意外的是,对此,负责家里装修工作的工长坦言,在他的装修经验中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即前期对于主材用料的估算结果小于实际铺贴面积,“不够用后期补”的现象,并不少见。
种种“误差”的出现,究竟是主材“一不小心”测量不准确,还是有意制造增项强行加价?近日,记着对家装中的测量“误差”走访了解,发现家装主材使用背后的“潜规则”。
以低价签单用补价赚钱
“装修队是朋友介绍推荐的,前期的施工都很顺利。现在轮到了瓷砖入场,就出现了测量与实际铺贴间的误差。”徐女士表示,“如果是差个一块儿半块的,我也能理解是测量误差,但是少了50多块砖,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的确,报价时听起来便宜划算,落地交付时才发现自己“补交”的费用其实并不少,甚至反复消耗了更多时间精力。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不管是主材品牌还是装修公司,为了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和消费者签单,往往以低价入手吸引关注,一旦签成,便可在其中做不少“文章”。而在各项主材的测量中有意“压缩尺寸”,便是让初始报价显得低廉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除了一些游击队、建材商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外,不少设计师也会利用这种“大面积小测算、报低价后期补”的方式,拿到更多订单。而对于正规严格的大公司来说,此类问题就并不多见了。详尽的测量数据报表与合同明细,更能让人看得清实际耗材。
不必要耗材正在悄悄进行
除了可能需要在施工现场“即兴”买砖外,还有一些“模糊”的主材损耗,其实也隐藏在不少装修工地。
以壁纸为例,一旦涉及到拼花对接,必然会有一些损耗。有些装修公司把主材都包含进去,但时常会“自动”忽略掉材料损耗的情况,仍然是给出看似严丝合缝儿的报价,但一旦主材入场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临时加壁纸卷数、找相应的拼花对接,都可能发生。
当然,还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主材产品的“过分损耗”,商家告诉消费者这儿的拼花需要损耗两卷壁纸,那儿的对色需要损耗两卷壁纸,这样四五卷壁纸可能就出去了,但实际上平衡分配的话可能两三卷足够满足了。同理,瓷砖、地板等主材也是类似。
由此可见,虚报主材用料的损耗情况基本可分两种,即不顾实际损耗一味给消费者报出低价,诱惑消费者因便宜而下单,但后期应用中再次掏钱增购,另一种则是打着“视觉效果”的幌子以“高损耗”忽悠消费者买多余的单。对此,专业设计师及施工人员则可能成为消费者避免跳入陷阱的有力保障。
“增项”已不局限于项目种类
事实上,在如今的家装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对施工环节是否全面完整有了警惕心理,但与此同时,却常常疏忽对于主材用量计算的把控,发现前期量房情况与实际施工面积发生误差时,往往已经是施工已经进行到一半,不得不再加价继续。
专家建议,在选择家装公司与主材品牌的过程中,价格不应该成为被考核的首要指标。商家终究是要有利润可寻,如果价格低的超乎想象,那么后期势必会出现乱七八糟的问题。
当然,如果能够对自己的家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并在装修前做足功课,入坑上当的几率也就会大大减少。尤其是消费者在与商家签署合同协议时,务必认真了解每一个细节及明细的意义,只顾全面而忽视细节,往往免不了在后期的施工环节中补交“学费”。
(来源:《广厦时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东时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本报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