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乐都6000余农民告别大山

2020-10-19 10:15:22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李玉娇 通讯员 祁燕 摄影报道

古稀老人余生辉的生活,因为易地搬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低矮阴暗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做饭不再用煤炭和柴火,用上了天然气;以前啥也没有,现在啥也不缺……余生辉是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社区居民。像他一样告别老村旧房,告别传统生活方式,搬下山成为社区居民的,还有6000多名乡亲。

七里店社区是个“年轻”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有乐都区马厂乡、马营乡、芦花乡等11个乡镇的104个村,于2019年易地搬迁安置而成,总人口6669人,是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七里店社区积极探索,第一时间理顺村转居的组织体系,组建村转居过渡期间的社区区域化党总支部,提出了建设“融·乐”社区的工作思路,以融畅体系、融享设施、融学技能、融洽关系、融合治理、融汇民心为主题,统筹解决了村民管理和社区服务两方面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让搬下山的村民们有了“稳稳的幸福”。

融畅体系 “小堡垒”成“大阵地”

眼前的新社区整体规划大气,47栋楼房排列错落有致。可刚搬下来时,社区里除26个整村搬迁行政村以外,其余都是零散搬迁,因此迁入初期就面临着集中搬迁点党支部各自为政,零散搬迁农户的党组织被打散的问题,组织架构重建难、服务保障跟进难、收入渠道拓宽难、生活习惯转变难、精准服务显效难、干群关系沉淀难,这些难题,让社区管理者着实头疼。

本着“越是复杂地区,越要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乐都区委区政府从现有社区工作者中竞选6名肯担当、善作为的人员,从涉及搬迁村多的8个乡镇抽调负责搬迁工作的干部,共同组成了社区“区域化党总支部”和“管委会”,因地制宜建立了符合易地搬迁社区的组织体系的模式。

据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俞玲林介绍,目前,党总支部下辖9个党支部,由9名支部委员教育管理306名党员,成立47个党小组。管委会在党总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协调处理物业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由“社工+乡镇干部”组建的社区区域化党总支部,统筹解决村民管理、社区服务以及组织架构重整难的问题,原有的村党支部“小堡垒”被整合成社区区域化“大阵地”。

搬迁期间,每迎来一批乔迁新居的易地搬迁户,社区党总支部的工作人员都会入户进行一次新生活“入门教育”,既教会大家如何使用液化气、电磁炉,怎样防火、防电等生活常识,也要挨家挨户鼓劲加油,解开大家心中的“疙瘩”,使其更快适应新环境。

寺院村村民程永峡说,搬迁后,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宣讲,引导大家确定易地搬迁的后续产业规划,鼓励大家拓宽思路,确保了易地搬迁后生活条件稳步改善。

融享设施 “多窗口”建“精平台”

走进七里店社区,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园林般的绿化建设,休闲座椅、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卫生院、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功能完善;商业区域特色小吃、超市、菜市场应有尽有。

党群服务中心是七里店社区的一大亮点,搬迁后群众在自家楼下就可以办理低保等各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宜。占地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党建、民政、残联、养老医疗等10个窗口,窗口人员设岗定责,围绕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推动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

办事大厅里,每天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就业服务窗口前,村民祁善文正向工作人员咨询社区用工信息,他想在社区从事保安或保洁工作。窗口的工作人员向他详细介绍用工需求,并做了详细记录。

祁善文满意地离开了窗口,他高兴地说:“以前,住在村里办事不方便,要到三公里外的乡政府办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路上。现在,出门就到服务中心,不到十几分钟就办妥了。”

目前,社区内修建有学校、医院、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文娱设施,能解决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就医、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芦花乡本康岭村的王桂姐老人患有高血压,家中还有两个孙子在读中学,搬迁前交通不便,买药、孩子上学都不方便。搬迁之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完善、药品齐全,买药再也不是老太太的头疼事了。社区党总支部还就近安排老太太的两个孙子在七里店中学上学,真正让社区服务设施成为了共享平台。

融学技能 “庄稼汉”变“手艺人”

稳定就业是保障易地搬迁群众生计的根本手段,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普遍拥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在新环境新岗位“能够干、干得好”,七里店社区党总支部结合搬迁群众需要,从烹饪、家政等技能门槛低的培训入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以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解决了收入渠道拓展难的问题。

李家乡山庄村的“第一书记”在发展群众后续产业中想到了一个金点子,他瞄准家政服务是海东朝阳产业这一特点,与社区党总支部协调,于今年4月成立“好阿姨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为更好地帮助群众掌握技能,社区党总支部建立了回访机制。在5月份回访时,已经接受培训2个月的村民吴梅香,在操作台上练习着包裹婴儿的规范动作。“过几天就要考母婴护理师的资格证,我得好好练习。”吴梅香充满信心地说。公司的员工共有27人,都是社区的群众,最低收入能达到每月6500元,而且还是“一嫂难求”。

为使搬迁群众实现“楼上置业,楼下就业”,社区党总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招聘信息角,联系用人单位共举办了8场专场招聘会,将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特点的就业岗位推荐给群众选择。截至8月底,共有300余名群众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协议。

融洽关系 “旧风俗”呈“新气象”

社区内的群众在搬迁前习惯于农村的庭院生活,搬迁至社区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导致群众与群众、群众与物业产生了诸多矛盾。为及时让群众获得认同感,顺利完成“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党总支部组织党小组成员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重点调解群众与物业、村与村之间的矛盾。

“搬下来之前,我们在自家院里停车,不用交停车费的。搬下来以后,还得交停车费,而且还挺贵的。”社区居民仲慧芳说,俞书记到物业公司帮大家调解后,现在停车便宜多了。

针对搬迁群众反映的停车贵、停车难的问题,社区党总支部协调物业公司出面及时征求意见,重新划定了小区内停车位,并对停车费用进行了减免。

“党群服务中心里每周都有调解会,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矛盾。”党总支部委员阿柔藏介绍说,搬迁前各村均有活动广场,广场舞等文娱活动开展不受时间限制,刚搬迁时,由于没有组织,跳广场舞很混乱,扰民、践踏绿地等不文明现象频频出现,党总支部及时修订原有村规民约,规范文娱活动时间地点,纠正不良习惯,小区大家庭氛围一下子提了上来。同时,按照群众意愿打造了4支文艺队,经常性开展文艺活动,充分呈现了搬迁群众的精神面貌,解决了生活习惯转变难的问题。

融合治理 “小网格”促“大服务”

为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这些年,社区党总支根据社区党员分布的具体情况,将47栋楼的1946户居民划分成4个网格组,16个小网格。同时,按照群众推选、组织推荐的模式,建立47个楼宇党小组,配备了楼宇党小组长,制定了楼宇党小组和网格员的标识牌,将下网格、走农户、进家庭、收集社情民意作为党建网格员的日常工作。

今年春节期间,从蒲台乡圈窝村搬迁下来的68岁老党员辛元成,在看到《致全区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后陷入了沉思,其他小区都有规范化的疫情防控体系,但是七里店安置区因尚未规范党组织设置,没有启动相应的措施。有46年党龄的辛元成不顾家人的阻拦,做好自我防护后,义务对小区里的楼道扶梯、门把手进行了消毒,这一干就是两个多月。自此,七里店社区出现了一支由辛元成带头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他们昼夜两班倒开展社区巡逻,设立劝返点劝返外来人员。

通过他们的努力,七里店安置区确保了疫情“零”输入。在成立社区党总支部,划定网格时,第三网格内的党员群众一致推荐辛元成担任网格员。

“楼宇党小组+网格员”的管理体系,在疫情防控、人居环境、矛盾调解等工作中彰显了基层服务成效,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知我百家情,解我百家难,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组”,真正实现了“网”尽百姓事、服务“零距离”。同时,社区党总支部将原有的各村设置的230个公益性岗位进行了整合,根据社区工作需求设立了安全用电管理岗、文明劝导岗、居家养老服务岗等10个类别的岗位,对网格事务包干负责,实现“小网格、大整合、新常态、全覆盖”的治理体系,解决了精准服务显效难的问题。

融汇民心 “微心愿”圆“大民意”

马厂乡巴旦村83岁的残疾老人余生辉刚搬到社区时,有些不适应。他腿脚不便,又是独居老人,自家邻居都是从外乡搬来的,大家都还没有真正融入到新的环境里,自然也没有人愿意帮他购置生活用品,余生辉觉得自己要从原本的“农民”变为“居民”会用好几年。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里来了几个干部。“当时看见他们戴着党徽,我就知道他们是党员,没想到我们社区这么快就成立了党总支部,我心里觉得有依靠了。”余生辉说。

为及时了解和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党总支部建立了入户走访和民情沟通日机制,及时听取搬迁群众服务事项诉求建议,建立需求清单,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墙上设置了一颗“心愿树”,开展便民代办、志愿服务、微心愿认领等活动,解决了干群关系沉淀难的问题。

在定期整理“心愿树”时,社区党务干部发现了一张字迹潦草的心愿贴,上面写着“我腿脚不好,想吃土豆抬不上去,能不能帮个忙。”。

据窗口工作人员回忆,贴心愿贴的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通过大家多次走访,工作人员找到了写心愿贴的残疾老人余生辉,了解到他因为孩子外出务工,一人独居,生活多有不便。

这之后,社区党总支部立即与乐都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进行了沟通协调,定期帮助余生辉购置生产生活用品,党小组与楼长也经常性入户探望,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对老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邻居开展“好邻居互相帮”活动,让像余生辉一样的独居老人在新社区里有了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新家园、新生活、新起点。6000余名群众告别大山,在社区里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他们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