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鄯州:湮没在历史云烟里的辉煌(上)

2023-03-20 10:30:3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青茉莉摄

□茹孝宏

鄯州是从北魏至北宋的几个王朝或政权设在今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地方行政区,其中唐代鄯州是唐王朝设在西陲边鄙的极为重要的州府之一,虽然它被湮没在漫漫的历史云烟里,但透过漫漫的历史云烟,即可窥见其曾经闪烁的辉煌。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将设于今西宁的鄯善镇改为鄯州,并将其治所东迁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其后的西魏、北周、隋、唐、北宋均沿袭北魏旧制设置鄯州。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12年间,以及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15年间,鄯州曾两度被称为西平郡。鄯州从设立至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在今青海省东部地区延续了578年,其治所最初从西宁东迁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至北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复迁青唐(今西宁市),在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延续了573年。其中唐代鄯州从设立(公元619年)至陷于吐蕃(公元757年),存在了138年,其治所一直在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

隋末大乱,西北群雄并起,竞相割据,河湟地区成为薛举和李轨等割据势力的统治范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平定了河湟地区薛举、李轨等割据势力,将今青海省东部地区纳入唐王朝的版图。继之唐廷在此设置鄯、廓二州,其中鄯州最初下辖湟水、龙支两个县。其中湟水县治所也在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其辖境大致包括今西宁、湟源、湟中、大通、门源、互助、平安、乐都一带;龙支县治所设于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其辖境大致包括今民和县和甘肃省永靖县西部一带。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在湟水县西部析置鄯城县,治所设于今西宁市,其辖境为原湟水县西部地区,即今西宁市区(含湟中区)、湟源、大通、门源一带,湟水县辖境则变为今西宁市区以东、老鸦峡以西的湟水流域地区。整个鄯州辖境包括今青海省湟水流域及甘肃省西南部分地区,辖境之广,为西北其他诸州所不及。鄯州的地理位置包含了它最原生样貌的信息:清澈的湟水河穿境而过,孕育出两岸广阔而丰腴的土地,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闲而自在的生活。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朝廷将全国划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其实为十个大的监察区,由朝廷派大员(即采访使)巡省地方,监察百官。这“十道”之中,陇右道的治所即设于鄯州(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西北地区的秦、渭、成、武、洮、岷、叠、宕、河、兰、廓等21个州府(其中2个府是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均属陇右道的监察范围。当时21州府共下辖59县12.4万户人家53.6万人口。可见,当时的鄯州城为道、州、县三级治所所在,既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大都市之一。自然,当时每天从其他20州府、58县到鄯州城办公差的官员及掾属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加上当地居民和民间往来人员,鄯州城可谓一派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啊。

大唐王朝立国之初,与鄯州西部相邻的草原王国吐浴浑即与唐王朝互遣使者,建立了友好的邻国关系。但唐王朝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则有了恢复丝绸之路、开辟中西陆路交通和进一步向西北发展的愿望。而阻遏中西陆路交通,屡屡觊觎并袭扰唐王朝西陲边鄙州县且占据青海湖周边广阔而肥美草原的吐浴浑,首当其冲成为唐王朝将要征服的目标。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举兵10万进攻吐谷浑,并于次年五月攻占吐谷浑王城伏俟城,吐谷浑王伏允西逃且末,后被其部下弑杀。伏允的长子慕容顺不得不举国降唐,唐朝终获胜利。慕容顺死后,其子诺曷钵继位,唐廷便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许配诺曷钵。其后吐谷浑王室继续与唐皇室联姻,这种和亲方式,赢得了唐王朝西陲边鄙州县的和平与安宁。

然而,就在吐谷浑与唐王朝化干戈为玉帛而友好往来期间,在具有文韬武略和远大抱负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励精图治下,一个疆域辽阔、统一强盛的吐蕃王朝悄然崛起于青藏高原,且成为“西域诸国共臣”的强国。这是唐廷在解决了吐谷浑王国的侵扰和威胁之后,又在西北地区必须面对的一个更为强大更具威胁性的势力和更为复杂的局面。正所谓“唐代中国受外族之患未有斯之久且剧者也”(历史学家龚书铎语)。而吐蕃王朝崛起之时,适逢唐太宗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盛世。当此之际,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世界强国之一。据《资治通鉴》记载,其国土“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当时唐王朝的军事实力,也是其他各国无可比肩的,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踌躇满志、胸有成竹,他曾言:“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对大唐王朝的强盛,西北诸蕃无不诚惶诚恐,各部君长均希望仰仗唐王朝的国力来加强自身的统治力量,便纷纷向唐王朝请婚,并以得到大唐公主为荣。面对大唐王朝的兴盛强大,既已在青藏高原卓然崛起的吐蕃王朝也深刻洞悉。松赞干布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吐蕃江山,不仅大力推进内政改革,还竭力吸纳唐王朝的先进文化,并以文武兼施的手段向唐请婚,以得到娶大唐公主为妻的荣光。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间,松赞干布命大论(吐蕃宰相)禄东赞(又名噶尔)为请婚使者,携重礼赴长安请婚。次年一月,唐太宗答应其请求,将聪明伶俐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开创了唐蕃关系的新局面,从此以后唐蕃双方以舅甥相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进行了全面交流,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中的诗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是汉家”,便是和亲给吐蕃社会带来变化的真实写照。在唐蕃两国频繁往来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逐渐被固定下来,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这条古道是唐都长安通往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的官道,全长约5800里。这条古道成为汉藏两个民族友好往来的“黄金桥”,在汉藏关系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并未赢得唐蕃两国之间长久的友好与和平,只是曾一度缓解了唐蕃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已。吐蕃凭借雄强之势,不断伺机向周边扩张,在不断东进扩张中,图谋将吐谷浑作为首个兼并对象。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吐蕃倾举国之兵力对吐谷浑进行大规模军事进犯,吐谷浑王诺曷钵根本无力抵抗,遂携弘化公主,率其部众逃至凉州,请求唐廷庇护。唐廷也洞悉,倘若吐谷浑这一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沦陷,唐蕃之间势必将处于直接对峙的态势,这是对唐王朝何等的挑战和威胁啊!鉴于此,唐廷决定发兵进攻吐蕃,襄助吐谷浑复国。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廷命名将薛仁贵领十万大军自鄯州西进,越赤岭(今日月山),与吐蕃在大非川(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大河坝一带)以决雌雄。结果唐军惨败,死伤大半,唐军被迫退守鄯州,吐谷浑亡国。这使唐王朝失去吐谷浑这个保护屏障,吐蕃从原吐谷浑属地获取大量人力和财物,解除了与唐作战时劳师远征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与唐抗衡了。

如此形势下,唐蕃之间长期对峙于赤岭一线,鄯州被推到了阻遏吐蕃政权的前沿地带,自然,鄯州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鼓角争鸣、刀光剑影、杀声连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当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这种悲壮的战争场面也是难以避免的。虽然唐蕃之间的军事交锋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唐蕃之间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

在唐与吐蕃“时战时和”的形势下,鄯州作为重要的西陲边州,始终突现出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唐与吐蕃频仍的军事冲撞期间,面对吐蕃的严重挑战和威胁,唐廷大力加强了鄯、廓两州的军事防御力量,在鄯州设置河源军,驻军达14000人之多。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又在鄯州设置陇右节度使,节度使是设于军事要地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又兼任所在道监督州县官员的采访使,集地方军、政、财权于一身。陇右节度使统辖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武、莫门、宁塞、积石等11个军,绥和、合川、平夷等3个守捉,统兵75000。陇右节度使的统兵数量仅次于势力雄厚的范阳节度使(统兵91400),占全国总兵力的七分之一强。不难想象,当时的鄯州地区随时可以看到悬在高空的猎猎旌旗和杀声震天的军事演练场景。

唐廷对鄯州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驻军数量之多,也反映在最高长官的任命上。也就是说,配置的驻于鄯州的陇右节度使,大都是多谋善断、治军有方且知晓西戎事务的优良将领,其中郭知运、张守珪、贾师顺、王忠嗣、哥舒翰等都是颇有声望的名将。正如《资治通鉴》中所指出的“猛将雄兵,聚于西北”。唐廷通过在鄯州地区派驻大量军队,并任用知晓西戎事务的优良将领担任鄯州地区军政长官,构筑了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和难以逾越的军事防线。如此形势下,驻扎鄯州的各个军营定然都有坚固的营寨,肃立的岗哨,而且部队时时都处于和衣而眠、枕戈待旦的高度战备状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