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寻找玉石之路的前世今生

2021-06-18 10:41:4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王伟章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在丝绸之路通过河湟的地方,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会从远处传来一种悦耳的、富有节奏的音响——这声音叮咚作响,慢悠悠的,越来越近。人们知道,这是波斯商队的驼铃声。那些经验丰富的波斯老客,又来做生意了。长长的骆驼商队,驮着从当地河边采来的青青玉石,越过茫茫大漠,万里迢迢而来,换得大批中国内地出产的丝绸麻布以后,又叮咚,叮咚,越过茫茫大漠,万里迢迢而去……

《河湟书事》是元代作者马祖常的作品,它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寻找丝绸之路的玉石前身之路。玉石之路可以说与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完全背道而驰,专注礼制文明的中国人对西域昆仑玉的需求,从来不亚于希腊、罗马人对东方丝绸的渴望和追求。

周穆王的一次出行

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位君主。他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没有之一,世称“穆天子”,享寿105岁。由于先王早婚的原因,当周穆王姬满登基的时候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是,这个年纪对周穆王来说不算什么,在他眼里也就是正当壮年的时刻。除了年龄之外,周穆王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旅行。

征骖看尽青海路,又上昆仑玉山行。据《穆天子传》记载,穆王命御者造父驾着八骏西去遨游,穿天山、登昆仑,见到了西王母,在瑶池受到了盛情款待,举觞歌诗,流连忘返。

西王母在历史上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名称叫“苏毗女国”,其统一地域东起祁连山,西至帕米尔高原,瑶池盟会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周穆王送给西王母的是精美的丝绸,而西王母回馈的见面礼是白圭玄璧。

周穆王促进了与中国西部乃至中亚民族的友谊,尤其与西王母的欢聚载之史册。

在丝绸之路形成的1600多年前,就有一条和田玉的运输线在欧亚大陆上铺展开,使中国古文明和西亚乃至欧洲古文明悄然交融。

学者杨伯达早在1989年就提出“玉石之路”的构想,描画了玉石之路参酌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从交通上看,似乎周穆王带着庞大的军队穿过蒙古大戈壁、青海荒原、天山冰川,直到人迹罕至的新疆。对于这段离奇的故事,竟有人进行考证和推测,认为确有其事,倒给人们增加了谜一样的新故事。

文献中的玉石记载

“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藏布帛。”纵览历史数千年,国家之宝,皇室之珍,连城之璧,皇帝之宝,盛世之藏,都离不开玉。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玉的尊崇。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和商贸交流的第一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玉。“登昆仑兮食玉英”,先秦文献中有大量以昆仑玉为媒介,联络西王母国与内地关系的传说记载,如《瑞应图》:“黄帝时,西王母使使乘白鹿,献白环之休符。”《世本》载:“舜时,西王母来献白环及佩。”《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在见到西王母后,“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

对于“玉出昆仑”这件事情,虽然《山海经》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按照方位,产玉的山都在昆仑山附近。找到昆仑就会找到群玉之山,这一点周穆王同样是很清楚的。如果说《山海经》是“玉石之路”的产物,真实记载了“玉石之路”的山川湖泊、奇闻轶事,那么《穆天子传》就是“玉石之路”发展繁盛、中西交往友好的历史佳话。

西周玉石贡路

关于昆仑玉,人们往往把玉石的出土地指向了和田。而忽视玉石之路的走向。穿行于河西走廊和漠北草原称为和田玉路。

其实,西周玉石贡路也并非仅有一条,也是同时存在着几条,在此至少可以说已有球琳、瑶琨和来自西方、东南、东北的不同方向的玉石之路。

当然这条夏、商、周三代的和田玉路已伴随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它不仅运来了青铜和小麦,而且还有异域文化。夏、商、西周三代的昆山玉路经历了什么地方到达终点呢?是否走的是同一条线路?是否开辟了新的线路?这些问题涉及古历史地理,非常复杂,需要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之后方可勾勒出一个轮廓,这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结论的。

很可能在周穆王时代,河西走廊以西的线路已被鬼方所阻拦,西周王朝与新疆诸部的直接联系早已被隔断,和田玉路已经由武王时期的甘西(域)或线路(即周中、后期的鬼玉之路)改为由甘、青入和田的一条捷径。这是因为月氏的出现。

丝绸之路上的月氏之玉

公元前,在繁忙的“和田玉路”上,出现了一个“月氏”国,它像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一样隔断了“和田玉路”,许多诸侯国不能从昆仑直接买玉,昆仑玉都为月氏官吏或商人所把持,诸侯国要买和田玉必须经过月氏商人方可买到,此时也就出现了“月氏玉路”。《管子》记载,除了“昆山之玉”外还有“禺氏之玉”,也就是“月氏之玉”。这就说明“月氏之玉”在诸侯国传播开来,慢慢地便淡化了和田玉或昆山玉的称谓。

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最初居于河西走廊一带,但后来被崛起的匈奴所击败,没有西迁的一部分月氏人,流落到河湟,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西汉武帝借此天赐良机,派遣张骞赴西域的诸国联系共同抗击匈奴,同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丝绸之路”,运出了大量的丝绸制品,和田玉也通过“丝绸之路”进长安,于是世人只知有丝绸之路而不知还有夏、商、周三代的“玉石之路”,更不知丝绸之路在周穆王时期已经凿开。

张骞出使西域,返程时“欲从羌中归”,说明这条路的存在。

西王母与月氏

“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这是郭沫若所作的诗,名为《西王母献玉》。传说中的神人西王母,不仅在舜时、禹时、桀时,以至周穆王、汉武帝时都曾出现,乃至于前推到黄帝伐蚩尤之时,还有西王母遣玄女授符于黄帝的事(见《黄帝出军诀》);又说,蚩尤平,西王母又遣白虎之神乘白鹿授地图。西王母的传说历经三皇五帝直到汉武帝时期,历史跨度如此之大,诸多故事都发生在西王母身上绝无可能,显然西王母不是一个人,而是相当于中原东周之前,西域母系社会残存中的某些强大部落联盟杰出女首领。有人说,西王母就是月氏之王。

此后中原文化反哺高原,高原的男神、女神观念便演化成新的神话传说,昆仑山被说成是轩辕黄帝的九重宫阙,而青海湖则被说成是西王圣母的聚仙瑶池。青海湖在藏文之中有一个异名流传,即“赤雪洁莫”,可译为“万帐王母”。“赤雪洁莫”的含义与西王母的名称相对应。以月氏国为中心,丝绸之路一路向西,玉石之路一路向东,古道的历史从来没有通畅,并惹人注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月氏人征服大夏后,吐火罗人又指月氏人。昆仑、祁连、敦煌、张掖、姑臧等很多地名就来自吐火罗语。“张掖”为“昭武”的同名异译,昭武城曾经是月氏人的活动中心,后来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至唐朝时仍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根本;“敦煌”则与“吐火罗”或“大夏”一名有关。月氏历史上亦称大夏,与河湟大夏之地暗合。

李贺在《马诗》中写道:“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玉始终是穆天子和此后的追随者追寻和向西王母索求的圣物。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一书中记载有关“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的论述,正是体现中华民族对玉石文化的追崇。

在喇家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如中国最大的玉刀及许多精美的玉璧、玉磬。在死者的身上发现的多件玉璧,同样让人很自然地想起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的类似发现。这些形状相同的玉礼器的主人,在当时被认为具有通神的法力,他们就是用这些精心雕琢的玉器,完成了人与天地沟通的隆重仪式。考古专家坚信:喇家村遗址中肯定还会有大型的玉石加工和储藏中心出现。根据运输距离和地理条件分析,这里的玉料极有可能来自青海昆仑山上。

专家们说,中国古代玉器直到唐宋时期才走向民间,而在此之前,使用和佩戴玉器是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的专利。但是在喇家,我们真正见到4000年前的平民玉器。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十分广泛的民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甚至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国家,这种现象在黄河上游地区,是异乎寻常的。铜石并用时代的黄河上游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可以这样设想:4000年以前,就有古人怀揣青海昆仑玉石,穿着麻布和兽皮,越过雪山草地,忍受寒冬酷暑后到达今天的喇家村。这里在当时是一个极其显赫的昆仑玉石加工和集散地。一部分玉料留下之后,剩余的向中原地区扩散。后来,一次空前的大灾难彻底地把辉煌的喇家史前部落和昆仑玉文化埋入荒原……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