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南方竟然也有“长城”

2023-05-30 10:25:2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 点击:

如果让你说出既能代表中国,又是热门景点的文化遗产,你会说出哪些?是故宫,还是兵马俑坑。不管是哪个,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它就是长城。

长城,早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某种“习惯”,我们都约定俗成的认为,长城就在北方。那么,南方到底有没有长城呢?

南方究竟有没有长城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是长城。虽然这句话看起来有点荒谬,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只知道长城,却不了解长城。

长城在2000多年的营造史中,先后历经了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国家文物局耗时近六年测量出了我国历代长城墙壕遗存的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这是什么概念,如果你在地球北极和南极之间直直地砌一堵墙,长城比这堵墙还要长上一点。

长城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区、市)。我们所熟知的长城是明长城,明长城保存得较为完整,功能完善、外形美观,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

这样看,无论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长城分布范围,还是大家认知中的长城,都是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南方好像真的没有长城了。

不过我们可以抽丝剥茧,看到长城最本质的概念。它早已不是一堵长长的墙了,而是带状分布的防御体系。简单来说,长城不仅有墙体,还包括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

如果从本质出发,或许我们就能在南方找到“长城”,它虽不是国家认定的长城,但符合了长城的本质,即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台州府城墙

台州府城墙上的空心敌楼

苗疆边墙:最像长城的南方“长城”

其实比起苗疆边墙,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即“南方长城”。

梁思成的学生,曾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的罗哲文教授,他认为苗疆边墙应当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无论是防御体系、官兵制度还是军事机构的设置,都和明长城一致。但也有学者反驳,比起长城,它更像一堵稍高的土墙,实在谈不上“城”。

无论它是不是长城,大家都对它知之甚少,它在哪里?为什么南方要修建这样的边墙?

什么是苗疆边墙?

苗疆边墙南起湖南省凤凰县黄合乡境内的亭子关,这里也位于湖南贵州交界处。北至湖南省吉首市的喜鹊营,全长190公里左右,纵贯整个湘西。

苗疆边墙的身世有些坎坷。它始建于明朝(公元1615年),比北方长城晚了不少时间。明末时(公元1644年),这道边墙被苗民踏为了平地。

等到了清朝,又重新对它进行了修缮和增补,于是它从八尺高的土墙,变成了更加坚固的石墙,并且还配套了碉堡、哨台等防御体系。

直到1936年,这道隔绝了苗族与汉族的边墙才彻底废除。

现在我们看到的“南方长城”,就是以清朝边墙为基础重新整修的,绝大部分都在湖南凤凰县,在贵州也有屯堡、碉楼等军事建筑遗址。

苗疆边墙从建立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中,它修建、废弃、又修建、又废弃。它就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见证着苗族和汉族的变迁发展,也目睹了自己的命运。在不被人发现的时光中,它还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存在吗?

苗疆边墙

为何而生

其实听名字也大概能猜出个一二,这道边墙是为了防御和隔绝部分苗民而建,也是古代汉地与苗疆的分界线。

不过为什么非要建一道“长城”隔绝苗民和汉民呢?虽然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但在明清时苗族和汉族矛盾可不小。

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湖南西部及湘黔边界地区。元明时期,这个地区以腊尔山为中心,形成了一块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就是苗疆了。

居住在“苗疆”腹地的苗民,叫做“生苗”,用现在的话说的就是语言不通、没上户口、不纳税、不受管辖的苗民。相反,熟悉汉人语言的、接受管辖、有户口的就叫做“熟苗”,他们大多位于苗疆东南部边缘地区,靠近汉区(非常直接粗暴的分类)。

如果要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分,苗疆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花垣、吉首三县(市),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以及相邻的保靖、古丈、泸溪、麻阳、铜仁、秀山等县(市)的部分地区。

按理说,苗疆和汉区应该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扰的。但还是出问题了,明政府想深入控制西南地区,好巧不巧,苗疆就恰好在西南的交通要道上,就在湖北、湖南通往云南、贵州的驿站路线上。

所以,对于明朝来说,想继续往里走,就得先过苗疆这关,拿下他们。为了征服苗疆,他们用了不少招数,筑堡屯兵、修建哨所,甚至出兵攻打。可惜,这些手段都没法征服苗疆,反倒激化了苗汉矛盾。

然而明朝也不能一直死磕到底,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已经让他们自顾不暇了。所以他们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隔绝苗族的骚扰,那就是修建“长城”。

这就是苗疆边墙修建的背景。

明清交际之时,朝廷也无力顾及苗疆,于是这道“草创土墙”被荒废,变成了废墟。

到了清朝,苗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清朝一开始打算以软性治理为主,比如将苗民编化入籍,教苗民汉语等等。

确实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了,实则暗潮汹涌。

因为最关键的人地矛盾并没有解决,矛盾越积越深,乾隆末年苗汉冲突达到了顶点。这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边墙还是得重新修回来。新边墙长达110余里,各类军事防御体系十分全面。

不过比起明朝边墙“防苗”,清朝边墙更多的是治理,并没有严格地管控苗民,汉苗之间仍然可以进行贸易往来。而且还辅以各类政策安抚苗民,落实苗民的减负政策,着手解决人地矛盾。慢慢地,苗民和汉民的关系变得融洽,倒塌与废弃,是这座“长城”注定的结局。

凤凰县

历史的痕迹

1936年苗疆边墙废弃后,城墙、城堡上的石头成为了村民修房、修路的材料,再加上保护不当,部分地方的边墙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仍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因受到苗疆边墙的影响,当地不少地名都以炮台、哨、卡、关、营等来命名,像喜鹊营、亭子关、阿拉关等。其中,永兴坪碉卡是苗疆边墙的重要军事遗迹之一,也是著名景点。它又叫全胜营或全石营,位于凤凰古城的西面,是凤凰古城通往阿拉营和湘黔边境的重要关卡。

全石营依山而建,形制呈圆形,城墙均用正方青石细凿砌筑。而它的操练场,如今已经建起了“棋盘”,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围棋盘。

还有昔日“长城”脚下的军营、城堡、屯堡等等,如今都成了供人居住的建筑或村落。拉毫村当年就是驻军的军营,居住的村民大多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军人后裔。

这个村落的另一个名字是“石板寨”,这个村子就像个石板世界,到处都是石板。石板台阶、石板墙、石板屋顶、石板篱笆……踏入这个村子,你会瞬间感觉穿越了,仿佛已经站在了那个完整而古老的“南方长城”上。

还有黄丝桥古城,它虽然始建于唐朝,但也成为了苗疆边墙的城堡。它是现在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你仍然能在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头古城中,窥见过去。

八达岭长城的蓝图

台州府城墙也有别称,叫做“江南长城”,它位于浙江台州临海市,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它不仅有北方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还兼具了防洪功能。城墙现存4730米,它盘踞在灵江岸上,沿着北固山脊伸展而来,城墙就像铁链般将城池、山峦、江山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座城墙也是江南沿海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

命运的转折

要说台州府城墙,就不得不先提到台州府城,它自古就是浙东门户,北接宁波、南接温州、背靠金华与丽水,东部沿海。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陆海联运的交通枢纽,繁华与忙碌,是这里最常见的画面。但到了实施“海禁”的明朝,台州府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从沿海港城,一夜之间变成了“防线中枢”。抵御倭寇,成为了台州的首要任务。

嘉靖年间,台州府城的大规模修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因为台州府城是夯土城,且墙体老化严重。1556年,戚继光决定对台州府城来一次升级大改造:将城墙加高加宽加固,城墙两侧以石条为基座,砖石包砌到顶,增高了城堞,统一了垛口高度,建筑起空心敌楼。

改造后的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一眼望去神似北京八达岭长城,就像是从万里长城中任意截取的片段,所以后人又将台州府城墙叫作“江南长城”。

为什么台州府城墙会神似北京八达岭长城呢?

与八达岭长城的血缘关系

准确来说,应该是八达岭长城以台州府城墙为蓝图。戚继光在修缮台州府城墙时,创造性地加盖了13座空心敌楼。空心敌楼的灵感来源于台州桃渚沿海的渔民住宅,为了应对台风,这种石屋住宅门窗开得窄小,但从窗户向外看,视角反倒非常宽阔。于是,他仿照石屋建造原理,设计了空心敌楼这一军事建筑。

随后,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先后有两万多浙江子弟兵从东南沿海被征调北上,绝大多数人加入了修缮长城的队伍(明后期,长城主要的任务是修缮建堡、重建城墙等)。

而这些修筑过台州府城墙的砌墙高手,如今再度就业,成为了明长城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学到的手艺和经验都用在了部分明长城上,其中就包括了空心敌楼、砖石包砌的城墙。

就是因为这样的“血缘关系”,罗哲文教授才会认为台州府城墙是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目前台州府城墙上还有八座空心敌楼,此外“江南长城”还有瓮城、城门、马面等保存较为完好的军事建筑,虽神似八达岭,却又有自己独特的江南韵味。

南方的“长城”虽不是长城,却胜似长城。它们虽然没有那么雄伟绵延,但也仍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北方长城一同见证着社会的变迁。(文图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稿酬事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