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这里曾有河湟唯一的回族土司

2023-10-17 10:11:1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文/冶廷林 图/李树业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中北部有个乡叫核桃庄,因核桃树较多而称作核桃庄。核桃庄乡距民和县城所在地只有7公里,东北邻川口镇,东和东南与巴州镇毗连,最南端与西沟乡为邻,西、西南和西北与李二堡、松树两乡接壤。核桃庄乡与李二堡镇同在米拉沟内,核桃庄乡坐落在米拉沟东岸,此处,因河道比较狭窄,阳光充足,造就了相对较高温度,是民和县气候较热的乡镇之一。要聆听核桃庄的故事,就要从一座山、一方墓群、一族土司和一种滚灯开始。

排子山: 昔日荒山换绿装

说起核桃庄乡,排子山是无法绕过的话题。

排子山属拉脊山的延伸末梢和分支,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地貌特点在这里非常明显,左转湾是沟边,右转弯是沟垴。站在山头望对面山顶,好像伸手可触,可沿着山道走起来却需很长时间,站在沟沿与对面沟沿的人说话很方便,而见面却要绕一大圈。山下的排子山村是一个典型的高位浅山村,距离核桃庄乡政府10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至2500米,年均338毫米的降水量和年均697毫米的蒸发量,形成了这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恶劣自然环境。

站在排子山上,“一览众山小”。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新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且无污染,是种植花卉的理想之地。马生彪几十年如一日,经营排子山花海。现如今,各种草,你拥我抱,兄弟联盟,竞相比翠;各种花,姹紫嫣红,浓抹艳妆,争奇斗艳;各种树,高矮交错,和谐相处,果杏争肥;花海蓝天,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然而,以前的排子山因环境恶劣,花不开,树不活,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嫁了排子山,进了鬼门关”。在这样的地方打造花海旅游胜地比登天还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马生彪在山上挖了雨水集流窖,储存的雨水为树苗浇水;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保护植被,绿化山坡,在最干旱的地方打造了最美的花海,创造了奇迹。2007年,马生彪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2000年被民和县委、县政府评为“退耕还林(草)及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授予“海东市造林绿化模范大户”称号。

自2000年至今,马生彪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绿化了排子山村的山山沟沟,造林面积达到300多公顷,打造成了排子山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有四个特点:高原气候特征,夏季度假避暑的优选之处;河湟庄廓建筑,依地势分散布局,乡村自然与现代时尚创意结合,可体验人文风情;与县城接近,交通便利,米拉沟风景优美,景区服务周全吃住行游,购物娱乐,应有尽有;景区花海呈阶梯状分布,视角广阔,错落有致,登高望远,满目花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景区内有杏花林休闲度假区、沙枣林康养区、休闲采摘区、鸟谷、浪漫山坞、民俗区、生态教育基地、奇幻儿童乐园、星空泡泡屋、高空滑索、悬崖秋千等。道路宽敞,鲜花夹道,绿树如盖,白昼鸟鸣花香,夜晚灯火阑珊,风景美如画卷,青山夏果,赛过“花果山”。

游客可以在花田地埂上悠闲散步,拍照赏花,还可以体验“悬崖秋千”的惊险刺激,夜晚可以静静地躺在泡泡屋里,用望远镜仰望星空,模拟神仙感受。在烧烤区,游客可以亲手操作,体验野外烧烤的快乐。景区内还配套了一次性能容纳150人就餐的餐饮服务区和15间客房的住宿休息区。随着景区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先后被相关部门评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青海省四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

小旱地墓群:展现千年文明

核桃庄墓地群包括单家沟、小旱地、东大坡、山家头、拱北台等多处墓地。其中小旱地墓地是当时村民在打墙取土时发现的,它位于核桃庄村东的一个台地之上,由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1978年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组织发掘队会同民和县文化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工作从1978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持续进行了3年共清理墓葬367座,出土陶器560余件,铜、石、骨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2690余件,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和出土文物确定该墓地是一处青铜时代辛店文化遗存。

小旱地墓地的墓葬按照平面形状大致可分为四种:圆角长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其中圆角长方形数量最多,有160座墓,约占总数的43.6%;长方形次之,计139座,占35.2%;椭圆形墓葬有52座,占14.2%,不规则形墓葬最少,共26座,占7%。

小旱地墓地共发掘辛店文化墓葬367座,其内涵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辛店文化调查发掘资料的总和。

小旱地墓地发掘的主要收获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通过对陶器的分组,对辛店文化的性质和文化阶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确定辛店文化由山家头期经姬家川期发展到张家嘴期的序列是可信的。二是埋葬习俗的特点,表现出了辛店文化在甘青地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小旱地墓地的葬俗,可以概括为圆角长方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有头龛,约1/3有木棺,单人葬为主,多数经过二次扰乱,随葬陶器较为普遍,瓮、罐、盆三件为常见组合。三是墓地布局与规模,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的新资料,367座墓葬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台地上,相互之间很少有打破关系,说明墓地是遵循比较严格的规划而逐步形成的。

冶土司:河湟唯一的回族土司

据《高昌回鹘》《高昌王世勋碑》和《大元敕赐西宁王碑》《清史稿·土司传·甘肃碾伯县》等大量史料记载:冶土司祖先是南疆察合台汗国(古高昌国)的维吾尔族人。在元朝时,蒙古军西征东归、土司先祖被征,跟随东来先落居高昌。到元朝中期薛都尔丁的祖父阿台不花和高昌维吾尔族国王(纽林的斤)合作共事……后来阿台不花之孙薛都尔丁从高昌东进甘肃河西走廊,升为元甘肃行省佥事。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归附明朝,官复原职,授封土司,率部落脚于民和县米拉沟。历经明清,共有500余年的历史,河湟地区共有十八世土司,而冶土司是唯一的回族土司。

冶土司落脚于米拉沟,大兴土木,修建堡子。堡子占地近2公顷,现在核桃庄乡堡子村因冶土司建堡而得名,沿用至今。墙体现已基本拆除,所剩不足20米。堡子与衙门分开设置,离堡子一公里有余。当时的土司衙门建在今天的五方村,并设立指挥所,遗址尚存,围墙夯土筑成。阴文正楷雕刻“指挥府”门楣一块、虎头土司大印一枚至今保存于土司后裔手中。

冶土司家族初来民和时,始祖薛都尔丁有八个子女,分别称大方、二方等以此类推。大方住核桃庄乡大庄村,二方住川口镇米拉湾村,三方住核桃乡三方社,四方住堡子村和上旱地,五方住五方村,六方住赵马家社和安家村,七方(女性)住排子山和小苦土(女儿排行第七,招马姓为婿,称作“散乙地马家”,“散乙地”意为西域圣后),八方住马排社。米拉沟三方、五方的地名,均以排行命名,沿用至今,从堡子三方析出西沟乡三方村,也是冶氏三方取名。

冶氏曾为明清王朝安宁靖边保塞中出征作了不少贡献,受到明清王朝的高官厚赏。明清两朝地方志史料多处显示:“冶氏出征带兵,不通贿赂,仁心为质,爱民下士,公正处事,与民情深,若土司有难,挺空城出救,其得人心如此。”显赫一时的人物有二世也里只替父服役多次出征参战升授所镇抚;五世冶祥升西宁卫指挥佥事,六世冶珍甘肃左协副将,故于任期,甘肃行省为此立碑《暖川子冶将军墓表》;七世冶鸾历升镇羌守备,仁心为质,爱民下士,奉命剿夷阵亡,王闻后,封死地为“忠烈山”;八世冶为钺与父战夷,殁命于天祝火石沟;十世土司冶国器以功升昌平副总兵,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御寇力尽而死;十一世土司冶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率部归附清朝,照旧沿用明制,仍袭土司原职指挥佥事;清初被征调十二世土司冶俊祥屡立战功。他们均服从朝廷征调,联合其他土司击寇,在保疆卫塞中事迹突出,曾受过多次嘉奖。

钟家村滚灯:传统社火中的奇葩

社火是河湟地区汉族人民在春节来临之时,欢庆佳节之际,举行的一种庆祝新春的传统表演活动,内容涉及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藏舞等的各种娱乐形式。社火增添节日欢乐气氛,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米拉沟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社火中,最有特色的要数核桃庄乡钟家村的滚灯。据老人们传述,在战争年代,夜间每人手拿滚灯与敌人对抗,一方面是为了照明,另一方面是一种打仗策略,点点灯光显示了部队的庞大威武,给敌人以假象,取得战争的胜利。人们用五颜六色的花纸代替了滚灯里面的灯,同时把滚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用特殊的社火文化熏陶后辈人,钟家老少重视文化修养,古今都有德高望重、舞文弄墨的优秀人才。

“滚灯”是古代阵法“一字长蛇阵”的演绎。由“一字长蛇阵”可以演化出“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等九种阵法。据钟家村古稀老人张建炎传述:“十大阵法并非独立存在,相生相克,变化无穷。在钟家村如今的社火中,只完整地保留着‘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四门兜底阵、九子连环阵’四种阵法,其他的都已失传了。”

“滚灯”共分三层,最里面为一个轴,用于固定油灯和两侧的手柄。中间层为一个球状体,用五颜六色花布贴着,这也是滚灯最核心的部分。最外层为“滚灯”的棱,共有六条棱,其中一条棱紧贴地面,通过滚动来带动整个灯笼转动。

在演出时身着艳丽服装的演员们,像儿童滚铁环般用双手推着圆圆的五颜六色的灯,穿插在踩高跷、跑动的四支队伍之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滚灯”是钟家村的传统社火项目之一,是民和县唯一表演“滚灯”的村庄,因为古老传统,演出时场面壮观热烈,广受群众的欢迎,已成为传统社火中的一朵奇葩。从老一辈的传述中得知,钟家村先辈系行伍出身,深谙排兵布阵之法,曾多立战功。为纪念先祖之功德,将用于战争的阵法以社火演绎形式继承和保留下来。每年的社火汇演中,钟家村的“滚灯”出了风头,拔了头彩。人们看惯了传统社火,来一段古老而新鲜的“滚灯”表演,让人不禁感叹匠人的手艺精湛和表演者的独门绝学。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