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前河:蝶飞蜂舞的地方

2023-10-31 09:42:5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文/杨琪昌 图/李景鹏

这里有经久不衰、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太傅表演;这里山花烂漫,处处油菜花香,蝶飞蜂舞;这里有成片的大蒜种植,每当微风吹过,蒜香四溢。这里,便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

满坪康格达山的雪峰,融化的雪水形成小溪流,汩汩流淌十多公里,一直流进中川乡民主沟,最终投进母亲河的怀抱。在十多公里的路途中,经过了许多村庄,由于恰好从该村前方经过,村民便以地理形态命名为“前河”。

后成立乡政府机构,保留了“前河”作为乡名。前河乡位于民和县城以南65公里处,前峡公路、川官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比较便利,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2150米。据考,前河乡田家村最早始于东汉“屯田戍边”的军户驻扎此地,又因明代大量中原移民入驻河湟垦荒,使这里的人口愈来愈多。

田家社火话“太傅”

“青海的春节是从一场社火结束的。”这话放在民和县前河乡,一点也不为过。“太傅”是前河乡田家村社火中的“角色”,在民和县社火中独具特色,其场上表演均为武将装扮,头戴“凤天大翅”,身穿硬靠,妆化脸谱,戴着戏剧舞台上用的长胡须,从脸谱上看,全为忠勇虎将。随着社火队的锣鼓声响,手持八卦彩灯,或踏舞步前进、或随鼓声后退,舞姿精湛,表演十分精彩,在场内出尽了风头。

“太傅”表演融锣鼓打击音乐、舞蹈、戏曲、武术于一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貌等息息相关,从古老的祭祀活动开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成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

前河田家社火中“太傅”表演,曾在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参与海东市社火调演,深得海东市民好评,大家都认为它是西北社火表演中极具特色的社火人物表演艺术之一,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社火最原始的样子。

社火源于古代社庙聚会,是流行于民间的街头文化,是融戏剧、舞龙、技巧、杂耍、舞蹈、演唱于一体的民间文化奇葩,是利用春节期间,开展的传统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人们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远古时期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民和县川口镇南庄子村的社火以展示人物形象为主,也称过街社火,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社火的种类主要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春节期间传统民俗活动的亮点。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给田家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也得到了传承,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田家社火队队伍庞大,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旗队、锣鼓队、社火队,最后是“狮子”等。社火队主场是以“中郎”和“花姑”为主,按照三十六宿装扮“身子”,是社火小场中的主演者。场外有“庄稼人”“胖婆娘”“太傅”角色等。在整个田家社火表演中,两名太傅配合默契、舞技精湛,“中郎”“姑娘”演绎着古代阵法,展示社火艺术精粹;“财宝神”送财送宝送太平,喜话连天,祝福不断;“庄稼人”“妖婆”妙语连珠、滑稽惹笑,为表演增添了喜庆欢乐气氛。田家社火队伍庞大,其中打旗、鼓乐器等装扮人数上百人之多。

田家社火以送财送福为主,每逢春节,应家主的盛情邀请,到达邀请人的庄廓院,财宝神就开始招财送宝的演唱,内涵极其丰富,它与民和北部的社火区别较大。

“太傅”这种民间艺术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均称为“秧歌”或“演锅”。前河“太傅”作为民间文艺活动形式,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经久不衰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太傅”亦称太夫,是古代辅佐国君的官员,为三公之一,位在太师之下,太保之上。据考察,“太傅”这一角色,与最早社火的来历有关。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在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城池,楚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地招集部队,商议对策。敌军人多势众,摆开了各种阵势。不一会儿,有几位大臣献计说:“大王,我们有一个办法,不知大王听不听?”楚庄王说:“快!马上讲出来听听。”

于是,楚庄王按照大臣的计谋,将两位大臣装扮成财宝神,两位大臣装扮成率兵大将,后面装扮中郎、姑娘等人物,形成一支表演队伍;楚庄王装扮成一位最自由的人,反穿羊皮袄,画成鬼脸;让皇后扮成麻脸妖婆,而太傅扮成两员武将,手掌八卦灯,在锣鼓声中场内狂舞,掌控场内一切,时刻保护楚庄王的安全……

整个队伍都动起来了,锣鼓喧天闹着玩着,轰轰烈烈骗过敌人,走出重围。从那以后,社火这种民间艺术就流传了下来,“太傅”也就成了社火中的重要角色。

2018年,前河乡田家社火被选拔到海东市进行社火汇演,“太傅舞灯”的舞蹈表演,吸引了全市人民的眼球,“太傅”将田家村的民风民俗和淳朴的泥土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2019年,经民和县文化馆舞蹈专家的创新,“太傅”表演者由2名变为4名,这样舞台上的太傅更加有气势、有精神、有魅力;2021年海东市社火汇演,“太傅”又增加成8名,其场面不言而喻。

每逢春节,前河田家社火队欢乐涌动的人群,让整个活动现场弥漫着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富裕、人民四季安康,成为乡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前河蜂蜜格外甜

小河在数千年的流淌过程中,两岸汇聚了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的劳动者。清澈的河水养育了近百代先民,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每到春季,这里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到了夏季,处处油菜花香,蝶飞蜂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在4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辈们便开始散养中华蜂。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属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2008年前河乡村民马克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蜂养殖技艺,在前河乡前河村成立了民和县明康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全新的理念,科学管理,培训并组织社员扩大中蜂养殖,扩大产品类型,以绿色原生态蜂蜜为主,相继生产销售“穆蜂斋牌”野山花蜜、槐花蜜、土蜂蜜、蜂巢蜜、蜂王浆、花粉、蜂蜡、蜂胶等系列产品,现已是一家专业从事蜜蜂养殖,蜂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其产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销会获得认可。近几年来,公司助力乡村振兴,连续五年总投入约150万元,对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孤寡老人进行帮扶,让脱贫户通过养殖土蜂自主创业,走上富裕之路。

前河村的马存哇养了大箱蜜蜂,看到忙碌的蜜蜂,望着满山盛开的野花,感慨万千。原来马存哇养蜂养出经验了,在政府的帮扶下,他的收入不断增加。年逾花甲的马存哇家境贫寒,增收门路窄,这几年靠养蜜蜂填补了家里的不少开支。据马存哇的粗略估算,他家靠养蜜蜂的收入至少有3000多元,仅今年卖蜂蜜已收入1600元,每斤卖到50元。马存哇介绍,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如果养到20箱的话,那一年下来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前河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企业+项目”模式,通过党支部书记带头养蜂,村“两委”大力推广,与企业积极对接,让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联营养殖模式,相互帮扶,共同发展。通过带动蜜蜂养殖规模,基地覆盖区域约3000亩,企业在收购原料的同时,为蜜蜂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养蜂基地建设服务,形成企业提供服务、农户生产原料、企业收购原料并加工销售的模式。

如今,土蜂养殖让前河村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甜。

甘家川里大蒜香

提起紫皮大蒜,青海人最熟悉的便是乐都紫皮大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前河乡甘家川村也是紫皮大蒜的故乡,这里的大蒜味道也非常浓郁。

夏季,走进甘家川村,只见村社周围的川水地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蒜苗。甘家川村有着悠久的紫皮大蒜种植历史,大多数村民都有着种植半亩地紫皮大蒜的传统,一方面是给家里多些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对家乡传统产业的传承延续。

据村民介绍,半亩紫皮大蒜,做成蒜辫子后大概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比一般农作物的收入要高不少。即便是这样的收入,前河乡的紫皮大蒜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致富产业。在当地村民看来,种蒜需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比种地更有“钱景”,所以,大部分村民都是零零星星种着几分地的大蒜,自家用一点,给亲戚送一点,再剩余的就卖点钱。

交通不便利也曾是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据村民回忆,很早以前,前河沟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年种的大蒜收获后,都要用牲口驮着翻山越岭到马营、官亭一带的集市上换一些口粮钱,一个单程就得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后来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前河沟里通了一条硬化路,一头连着川官公路,一头连着中川乡,大家出行就方便多了。怎样才能让传统种植业成为富民的产业?前河乡的“当家人”在思考,甘家川村的“两委”班子在思考,驻村“第一书记”也在思考。

今年年初,民和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晓瑜的一次乡村调研,让前河乡紫皮大蒜迎来了“重生”。马晓瑜在前河乡芒拉村调研乡村产业时,了解到当地有种植紫皮大蒜的基础,建议乡党委政府要重拾传统产业,做好“蒜”文章。前河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带领村干部前往乐都区考察大蒜种植,并大力宣传动员群众发展紫皮大蒜产业,积极融入民和县“6园+9带+N基地”农牧业产业布局,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建立了前河乡紫皮大蒜种植基地。

甘家川村种植紫皮大蒜30多亩,涉及40多户群众。大蒜种植合作社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村民们都忙着到蒜地里除草浇水、松土施肥、打药防虫。前河乡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紫皮大蒜的生长。种植紫皮大蒜时,点蒜、掏苗、除草等全部工序只能靠人工完成,这也是大蒜品质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河乡瞄准市场需求,把紫皮大蒜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抓,紫皮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蒜”盘。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