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茶
手抓羊肉
老酸奶
循化岗察草原
清汤面片
烤羊肉串
□山娃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收官之作青海篇,于8月18日20∶00档登陆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App同步播出,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和著名演员侯勇组成的海东“寻味团”,探寻海东人藏在三餐四季里的故土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归属,展现海东独特的历史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可以吃干抹净的羊
“沾点辣酱吃,有别样的味道。”“我觉得这样吃味道就很好了。”“一点膻味都没有。”“我更好奇炕锅羊肉是什么味道。”《三餐四季》中,“寻味团”成员对羊肉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身处青海东部的海东人对羊肉爱得深沉。从手抓、黄焖、烧烤三件套,再到头肉与杂碎齐飞、焖饼配馍下面条,以及羊筏子面肠、开锅羊肉随便炫……哪怕入伏以来全国蒸桑拿,他们依然放不下热腾腾的羊肉……以热制热才是王道!
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炭火烤肉是海东人吃羊的经典。从互助北龙山下到循化岗察高原,到处都是羊肉的香味;各地不同的羊种和烹饪手法,更能让你全方位体验羊肉的美妙。
带骨羊肉,各部位在清水中简单煮熟,出锅后肉色清淡,切成条形或块状就是一盘上好的手抓羊肉。
“手抓”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抓着吃——你且拿起一块热腾腾的羊肉,蘸上椒盐或蒜泥醋汁大嚼一通,口感厚实、汁水嫩滑,“黄金肥瘦比”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回味还尽是鲜甜,只想再来一口,免得这美好的羊肉味散了去。
真正的行家还会告诉你,一定要吃化隆“冰抓”。对于羊肉,海东人有着多种吃法,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人则对“冰抓”情有独钟。所谓“冰抓”,就是羊肉手抓冷吃。天然放牧的优质羊肉和纯净山泉,经当地人悉心熬煮后,精品手抓羊肉便出锅了。化隆人并不急于享用眼前这一美食,而是等羊肉自然晾凉后再食之。在吃“冰抓”时,一定要配上当地人自制的椒盐,再加上一颗大蒜头,就是化隆人眼中的绝味。羊肉属热性肉类,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胃脏承受不起,如果你觉得这样吃显得稍冷的话,还可以盛碗蒜苗羊肉汤。相对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冰抓”晶莹剔透的品相和肥而不腻的口感,足以让你忘记旅途的疲惫。
化隆县群科镇以手抓羊肉出名。化隆自古就有养殖传统,加上近年来,积极发展设施畜牧业,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羊肉更是成了主打产品。化隆人在饮食方面也是好手,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化隆饭馆,而群科羊肉则是一道很有分量的招牌菜,而且烹调操作也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一盘手抓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因此,群科手抓羊肉制作技艺在2018年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名录。
若来了宾客,海东人摆起宴席,黄焖羊肉必不可少,羊肉更以软嫩无比的青年羊肉为佳。做黄焖羊羔肉,得先将切好的肉下锅猛火翻炒至半熟,再放一把土豆粉,配合葱姜蒜、辣椒、酱油等家常调料,加水改文火慢焖;待汤汁收起、调料入味后,一大锅香飘四溢的黄焖羊羔肉就可以隆重上桌了。如此一锅羊肉,一口下去,先是羊肉香气充盈口腔,细嫩得几乎入口即化;再嗦一口浸满汤汁的粗粉条,满满的滑溜绵香,完美的“主食杀手”。
羊羔肉最好的部位便是胸叉(羊前胸、两前腿之间),这里肥瘦相间、滋味丰满,随便怎么做都能让人魂牵梦萦。若你见到了黄焖胸叉,可千万别放过。
羊肉入滚汤,曼妙无比;炭火走一遭,滋味更是生猛。
当地烤肉要用铁钎串肉,注重“两瘦夹一肥”,过火后达到口感平衡,既不会太油,也不会太柴。新鲜羊肉不需要腌制,这就是海东人吃羊的底气;在火的炙烤下,只需一把盐、一把辣椒面,就能得到最好的滋味。更生猛的店家,直接在门口挂一排新鲜羊腿,当着你的面现切、现串、现烤,就是这么爽快。
在海东,除了羊毛不能烤,羊排、羊腿、羊皮、羊肝、羊头,要啥有啥,都能馋坏你。烤羊肉有个秘诀:烧烤摊旁的铁桶里滚沸着羊油,肉短暂预烤后伸进桶里一蘸,就能快速锁住肉中的汁水,再撒上盐和辣椒面,吃起来羊肉醇香、汁水丰厚,那真是“胡度拉香”。
各种各样的烤羊肉,成就了海东人夏季的夜生活。一把烤羊后腿,一份酸辣毛肚,一盘卤羊拐(羊蹄),再加上冰镇啤酒,就这样享受着羊肉的极致美味。
手抓、炕锅、烧烤,只是海东人吃羊的开端。
随着网络上一句“灵魂汁子,浇给!”的爆火,如今的胡辣羊头也成了“爆款”美食。
吃羊头,讲究的是顺序,先从爆汁的羊眼睛开始,让汁液顺着喉咙流下去;再掰开头骨,就着椒盐、辣椒品尝完整的脑髓,接着才是头肉和羊舌。
吃完羊头,就该吃羊的内脏了。
海东夜市的另一个“宠儿”是筏子面肠,因它长得像羊皮筏子而得名。洗得干干净净的羊肠,里头塞满了羊杂碎和肉糜,放入油锅滋啦作响,煎烙至黄脆后装盘,调上油泼辣子、蒜泥醋,入口面肠弹牙、羊杂喷香,简直是下酒神器。
少用调料,是人们对羊肉最好的赞美。在海东,凡是草膘羊,制作时都不需要太多佐料,反而能让人充分享受肉和汤的香醇。
当然,也有更具心思的“调料派”——开锅羊肉。制作开锅羊肉,砂锅无疑是最好的炊具,汤料则是加了党参、枸杞、草果等多种药材的羊汤,汤本身清香玉润,加点葱花和蒜苗,喝下去就是心花怒放。待羊汤滚热,直接涮煮手工鲜切羊肉,腴美浓郁、韧劲十足。
在海东,羊肉还有一些独特的吃法。
在循化、化隆、民和地区,人们喜欢用羊头煮麦仁。将羊头细细洗净,与泡好的麦仁一同慢炖四五个小时,再剔骨取肉放入备好的羊汤中,只放盐和味精,再无复杂调味。羊汤醇香、麦仁柔韧,羊头肉软糯又不失嚼劲,有粮、有肉、有汤,没有比这更完美地搭配了。
“羊肉盖被”是海东人将羊肉和碳水结合最好的体现。羊肉燷黄后,放入土豆块、葱和蒜苗继续燷,等洋芋上色后,再倒入适量的水。水滚开后,取出一些汤汁,然后放入面卷,最后盖上一整张擀开的面饼,撒上切碎的葱,再淋上之前取出来的汤汁,盖上锅盖,慢火焖十几分钟。其间,用筷子在面饼子上戳几个窟窿,让面饼下面的汤汁溢出来浸到面饼上面,揭开锅盖的一瞬间,那浓郁的香味便扑鼻而来。
吃完羊肉,民和、循化和化隆的人们都习惯喝盖碗茶,以此解腻促消化。盖碗茶的茶具由茶碗、碗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茶碗用来盛水,碗托用来托举,碗盖主要用来刮动茶叶,所以海东人又称之为“刮碗子”。碗子中放有杏脯、枸杞、冰糖、桂圆、红枣、核桃仁和茶叶,茶叶一般是春尖茶或茉莉花茶。
海东人爱吃羊、会吃羊,羊肉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哪怕是最热的三伏天,也要“以热制热”,无论是煮、焖、炒、烤的大放异彩,或是搭配麦、面的相得益彰,羊肉总能在这里找到它自己的位置,成为人们的心头好。
简单独特的尕面片
“这是我们青海招待客人的最后一道美食。”“也叫作指甲面片。”《三餐四季》中,随着海东市文联主席李玮的讲解,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尕面片呈现在了“寻味团”成员面前。
在青海地区,就有“三块石头一锅水,一堆牛粪一把面”烹制而成的青海美食尕面片。对于很多老饕来说,只要一提到尕面片,脑海中立马就会出现浩瀚无垠、一碧千里的青海大草原。
尕面片又称指甲面片(“尕”即“小”之意),最初是由那些常年奔波、往返于戈壁草原上的商人发明的。这些商人常年从事贩卖生活用品及副产品生意,经常往来于居无定所的游牧民当中。因为常年在草原上奔波,没有固定的旅店就餐,所以他们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随地宿营:捡来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以牛羊的干粪作为燃料,不用案板、擀面杖、切刀等炊具,取出自带的碗和面粉,和好之后,搓成面剂子,然后把剂子捏扁、拉长,再捏成一块块大小如指甲状的面片,直接下到开水锅中。汤沸后,简单放些调料,这顿饭便算是做好了。天为厨房、地为餐桌,吃罢,将火堆弄灭,然后继续赶路。
这种简易的野炊饮食方式后来被放牧的牧民所效仿,当然,牧民不像商人那样来去匆匆,他们虽长年在野外生活,但遇到水草丰盛之地,就可以住上三五个月,所以有时间、有条件杀牛宰羊,对尕面片这种吃食进行改进和丰富,比如在沸汤中加入一些肉片、羊肉干和调料,使汤面味道更加浓郁、更富营养。由于这种汤面的方法简单易做,而且面汤味道可口,因此一来二去,便逐渐成为广大牧民的日常饮食。
经过长时间的沿袭与发展,如今,尕面片已成为青海地区最普及又享有盛名的面制食品。现在,走进青海,无论是城镇还是戈壁草原,都能吃到特制特味的尕面片。现在人们做尕面片时除了不用三块石头垒为灶,牛羊粪作为燃料之外,制作过程上基本秉承了老祖宗的传统,只是制作过程更为精细,品种更为繁多,味道自然也就比以前更加可口了。
尕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所以首先要揉出一团上好的软面。将软面切成粗条(称“面基基”),用潮毛巾盖上片刻(称“回面”),然后拿在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
清汤尕面片的灵魂,不仅在于面,更在于那一勺勺精心熬制的汤汁。无论是浓郁的羊肉汤,还是清爽的酸菜汤,都能与面片完美融合,激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香气。再撒上葱花、香菜,点缀以鲜红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让人一眼望去便食欲大增。
清汤尕面片按形状、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种类繁多,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有用牛羊肉、豆腐、粉条、辣椒混炒的“炒面片”,有在汤中放青菜和瓜片的“菜瓜面片”,有加入羊肉丁、西红柿、青萝卜片做成的“西红柿羊肉面片”……滋味各异。
由于尕面片诞生于斯盛行于斯,带有浓郁的乡土味道,因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钟爱。流风所及,青海地区甚至形成了很多与尕面片相关的地方民俗,如:“看新娘子茶饭好不好,先看面片揪得尕不尕”,以此来考验新娘的厨艺;男方求婚时,若女方家端出一碗尕面片来招待,则意味着女方不同意这门婚事,因为尕面片短如指甲,预示男女双方不会相好长久。若女方同意这门婚事,则以扯面(长面片)招待;亲朋好友如有出远门者,必以尕面片相赠,寓意一路顺风,安全如意;有朋自远方来,定以尕面片相待,寓意这份友情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浓郁醇厚的老酸奶
“把今天吃的肉、面、洋芋,全都化在这一碗酸奶里,吃下去。”《三餐四季》中,撒贝宁说得不无道理。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胀气、腹泻,反而通气、消食。尤其是在吃完牛羊肉之后,再吃一碗老酸奶,可以帮助消化。
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的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 、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老酸奶,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在千年以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
青海的老酸奶与外地酸奶不同,青海的老酸奶浓度大到可以凝结到碗里,必须用勺子挖取食用,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是说“吃”酸奶。传统的自制老酸奶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是真正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它的香醇鲜嫩是普通酸奶无法相比的,在街头巷口就可以品尝到。
“比起制作拉面,这个(酸奶)制作简单多了。”《三餐四季》中,撒贝宁感叹。其实,老酸奶的酿制说难也难,说简单吧,一般人还真不会:刚煮熟的牛奶不能做酸奶,要把它放至40摄氏度至50摄氏度,温度不能过高,过高会导致酿制的酸奶太酸,而温度太低,就会失去酸奶“酸”的灵魂。然后把前一天剩下的酸奶做“角子”放进去,依次盛放在瓷碗里,然后放在土炕上,借着炕上的高温形成固态酸奶,酸奶的上层会浮着一层奶皮,吃的时候可以放一些糖来调味,酸酸甜甜可以达到解暑的效果。
如今,老酸奶开始了批量生产。在海东市各县区都有不止一家的鲜酿酸奶店,店家以传统方法酿制的酸奶,吸引人们争相购买。在电商崛起的今天,老酸奶也走向全国,在各大电商平台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