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沙连堡:人间仙境里的美丽家园

2024-09-09 10:18:5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天山一线连

青稞黄穗美

雪覆山头白

山间油菜黄

馒头花正艳

□刘锦秀

“风帆入天境,云际如飞凫”。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向卡日岗山上驶去,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攀升,就到了沙连堡乡。都说沙连堡是人间的仙境和天境,这话一点儿也不假:雨天,走在干净整洁的硬化路上,云雾笼罩了整个沙连堡;晴天,站在卡日岗山上俯视,九曲黄河、群科新区尽收眼底。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上,雄鹰盘旋在层层梯田间,注视着这片多彩的大地,生长在山间的沙棘林,把枝条串联成绿色的屏障,用黄灿灿的果实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沿路的风景给长期坐办公室的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采风,车子沿着蜿蜒盘旋的道路前行,我望着车窗外的一步一景不禁感叹。眼前的山头在似雾似云的高空中若隐若现,山头、枯树和云雾构成了一幅静态的唯美画。当我走进农户家里,看着熟悉的土炕和羊群,看着阳光照射着的封闭窗户,屋里干净整洁的温馨画面,还有女人的羞涩神情,晾衣绳上的衣物……这里的一切让我有了感触,有了想要记录的冲动和少有的写作灵感。

偏远的山区乡镇

沙连堡乡与德恒隆乡、阿什努乡统称为卡力岗山头。卡力岗山在藏语里是高山、雪山之意,隆起于化隆县的东南部,横亘于黄河北岸,以绵延百里之长、海拔三千四百多米之高而雄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独特的地貌,造就了卡力岗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沙连堡位于化隆县境南部,辖加仓、尔洞门、关巴湾、其后昂等12个村。沙连堡民国时设乙什春乡,1952年设沙连堡乡,1958年并入德恒隆公社,1974年分设沙连堡公社,1984年复设沙连堡乡。“沙连堡”为藏语,意为潮湿之地。

在沙连堡乡境内有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古城址。据《宋史·地理志三》考证,此城为宋代宁塞堡城,也叫宁塞寨。位于沙连堡乡其后昂村南约200米的山梁上,东、西、南三面临绝谷,仅北面可通。北城墙外原有护城壕,设北门,后墙被拆毁后填于壕沟内,以作耕地。据《化隆县文物单位登记表》记载,现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66米。城墙夯筑,高13米,基宽10米,夯层厚0.13—0.17米。城墙有马面,城内东南角有土筑上城斜坡踏道。城内外散布有泥质灰陶罐残片。古城址经过岁月的洗礼,现已夷为平地,但也将唐宋时期的繁荣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址赋予了卡力岗人虚怀若谷、睿智灵巧、坚韧不屈的精神。卡力岗人也继承了卡力岗山伟岸的身躯,豪爽的性格,质朴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他们用油菜花做成一个同心圆,用绿叶拉成一条细细的拉面,把各民族群众连接起来,在清雅淡素的汤锅里,用民族团结这把火烧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团结奋进、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野鸭湖”里的生态变迁

“野鸭湖”位于沙连堡乡加仓村西南角,海拔3000米左右,距离乡政府3公里,湖水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深两米左右,因水底有泉眼,加之地势低洼,常年聚积雨水,形成了现在的湖。这里碧波荡漾、风光旖旎,被青山绿水怀抱的湖水如一面镜子,似一个天池,因每年夏天都有野鸭栖息于此,故而有了“野鸭湖”的别称。

近年来,沙连堡乡党委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切实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团结和睦、奋斗不息,共建绿色家园。积极发动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实施“绿山坡、绿田野、绿村庄”行动,营造全民共建绿色家园、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做深“绿色”文章,持续开展系列主题绿化美化活动,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记住乡愁的美丽家园,让“绿色”成为承留山水的生动诠释,不断舒展山绿、乡美、人和、业兴的生态画卷。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群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房屋前后绿树成荫,乡道两旁百花争艳,公益林达994公顷,退耕还林1611公顷,植被覆盖率达25%,沙棘林覆盖率达60%,村庄乡道绿化率达90%。全乡聘用44名护林员,保护公益林、退耕还林、山崖植被、野生动物等,进而保护基本生态系统,形成了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村民定期清除“野鸭湖”中的杂物和漂浮垃圾,加之水中芦苇等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水质逐年变好。

如今,这里水草丰茂,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有近三十余种,野生动物十多种。有山有树,有草有水,有飞禽走兽,形成了一套保护完整的生态系统。每逢夏季,湖里野鸭栖息、蝌蚪成群,田里野鸡飞舞,油菜花香、野花争先开放,各种野生动物汇聚在沙棘林、野花草丛和麦田里“玩耍”。

“野鸭湖”是沙连堡乡生态变迁的缩影,也是沙连堡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的带领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体现。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守护绿水青山,在绿水青山中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三大”经济

近年来,沙连堡乡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关于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全力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提高“立”的质效、树立“破”的勇气,凝聚全乡人民智慧,汇集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三大经济”回稳向好。

采取“党支部+产业振兴+合作社”的模式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沙连堡乡共有13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2个,乡机关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两百多名。乡党委高度重视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当地实际,经过充分研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乡党委抓统筹、领导专家抓指导、包村干部抓推进、党支部书记抓落实”的四级工作制。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村党组织高质量建设,引导新生代农村党员融入其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积极组织群众、种粮大户、经济合作社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引导农民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作物种植,全乡播种面积为2095公顷,形成了以小麦、油菜为主导产业,洋芋、青稞、豌豆、蚕豆和青饲料为支柱产业的种植模式。同时,发展“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土质气候和土地连片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在其后昂、加仓、关巴湾等村种植蚕豆110公顷,产量达49.5万公斤,持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

多措并举促进特色产业增产增收,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依托本地草场资源禀赋和村两委善养殖、会养殖的优势,因势利导、靶向发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由村两委自主运营,大力推动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最大保障农户的利益,减小风险,做好农户养殖“最后一公里”问题,采取家庭养殖“统一饲养品种、统一繁育良种、统一疫病防治”的“三统一标准”进行养殖生产,利用环境资源加快推进畜牧产业步伐,做大做强畜牧业优势产业。目前,全乡共有养殖大户87户,大小牲畜存栏21573头(只)。

采取“群众自主+政策扶持”的模式发展拉面经济。最早走出卡力岗大山的人在厦门落脚,在实践中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创造了“拉面经济”,使大批贫困农民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不仅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而且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换了个活法。为进一步巩固拉面品牌,稳定拉面产业,实现就业增收,沙连堡乡党委政府抓住劳务输出这个农民增收最快的渠道不放,强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宣传引导、技能培训、组织输出和协调服务工作,落实金融帮扶,近两年共计发放“530”小额贷款6280万元,做到“应贷尽贷”,激发内生动力。目前有门店480家,每年创收5000余万元。

共同发力构建温馨家园

四月晴朗的天空下,沙连堡乡下塔加村麦苗碧绿,整洁的庄廓院内,一枝枝杏花探出头来,含羞带笑,整个村庄笼罩在一派明媚的春光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且要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沙连堡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更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新期待,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抓住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部分村庄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以营造“净绿整洁、文明有序”的环境为目标,打响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全面整治农村环境。

打造美丽新农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划为引领,聚焦消除安全隐患、建设美丽乡村,重点向农村废旧房屋、废旧庄廓及残垣断壁“动刀”,刮骨疗毒,坚持外在清理加内在“调理”,推进“三清一改治六乱”,全方位排查清理残垣断壁、乱堆乱放、河道垃圾、建筑垃圾等,依据“村规民约”,通过门前“三包”、保洁员定岗定段、生活垃圾处理、庭院干净美丽、“厕所革命”全覆盖等措施,大力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和村道卫生。严格落实各村党员和保洁员的职责,聘请36名保洁员,对不同路段实行定岗定责,激发党员、保洁员和群众树立“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意识,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减少道路安全隐患,改善当地群众出行条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沿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沙连堡乡党委政府对科才昂村至上塔加村道路进行全面施工,推平、浇筑、修缮,带动物流、串起人流、畅通资金流,一条惠及沙一、下塔加等6个村近275户1130名群众出行的一条宽阔、崭新的柏油马路铺就在眼前,随着路边的风景蜿蜒而去,令人心旷神怡。

为营造全民普法氛围,深入各村以群众大会、进村入户等形式,为群众发放宪法、平安建设宣传手册,努力做到“说在点子上、宣在关键处”,持续营造全民普法的浓厚氛围,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为进一步强化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听民声、察民意,主动排查矛盾纠纷潜在隐患,配备6名专职网格员,在村内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管理,有力筑牢了乡村平安稳定基石。

在沙连堡乡,随意走进一家农户,看到摆放整齐的农具、麦草、砖块,令人身心愉悦。窗明几净,屋内温馨,住在这样的家里,家人的心情也会愉悦许多。阳光斜射在碎花窗帘上,也照在小土炕干净的被子和床单上,将一抹温暖送到了房间。木制沙发因放了坐垫,盖了漂亮的衫单,瞬间让人有了想坐坐的欲望。村民们利用饰品装饰的不光是居住空间,更是他们的内心,看似无意又用心放置的各种小摆件,是主人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品位的体现。家庭卫生是一个家庭最直接的门面,这样的人家多了,人居环境也会发生变化,甚至生态环境也有了改善。

经过政府的大力教育引导和政策扶持,沙连堡乡群众发扬艰苦持家的优良传统,如今到处展现出一幅鸟语花香、风景秀美的“富春山居图”。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