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2020-01-05 14:26:05 来源:新华网 点击: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1)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1)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气象台工程师刘永利在对不同点位的气象设备进行巡检(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摄
新华社天津1月4日电 题: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新华社记者刘惟真、宋瑞
2019年12月27日早上9点,寒气逼人,空旷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外气温低至零下。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气象台工程师刘永利身穿蓝黑色工作服、迎着寒风,又踏上了周长40多公里、需要花费两三小时的常规外场巡检之路。
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一架架民航客机在繁忙的跑道上安全有序地起降。不远处的跑道两侧,各色气象探测设备静静守护着每一次起降的安全。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2)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2)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一架民航客机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缓缓降落(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瑞 摄
走到一处探测点,刘永利熟练地爬上辅助梯,开始细心地擦拭起一台大气透射仪的镜头。这台红白色相间的设备高3.5米,能够测量机场跑道气象光学视程,是在低能见度下帮助机长准确起降的“眼睛”。
跟着巡检不到1个小时,裹得严严实实的记者已经感到双脚冰冷、身体发抖。然而,为了做好这些精密设备的检查、保养、校准和维护,即使再寒冷的天气,刘永利他们不仅要长时间室外工作,而且通常要“裸手”作业。
“设备精密,安全第一,不能戴手套作业。与它们打交道30多年了,早已经习惯了。”从梯子上下来,刘永利边跺脚,边搓着通红的双手说。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3)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3)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在擦拭一台大气透射仪的镜头(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瑞 摄
像这样的气象探测设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共有19套。根据规定,气象设备保障人员每天都需要对它们进行现场巡检,安装在外场的探测设备每个月还需进行三次校准保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酷暑到严寒,刘永利他们从未落下过一次巡检。“越是遇到大风、大雾、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越要加强室外巡检,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刘永利说。
在行色匆匆的旅客看来,这些气象设备并不起眼;但对于民航驾驶员和空中管制员来说,这却是帮助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感官系统”,对于飞机的起降与空中的安全飞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平日里,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每天要保障四五百架次航班的起降,而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航班架次更多。除在室外巡检气象设备外,刘永利所在的气象台还要每半小时对气象要素进行记录、编发机场天气报告,昼夜无休。这些“情报”将在全球进行交换,为空中“蓝鹰”保驾护航。
刘永利说:“对于我们设备保障部门来说,不管航班量多大,我们的工作都必须要做好。哪怕没有航班,我们巡检、维护的频次也不会降低,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正当刘永利校准设备之时,一架飞机离地而起,发出隆隆的轰鸣声。逆光飞起的飞机身后,许多保障人员正像刘永利一样,在寒冬中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默默守望着航班的安全。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4)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严寒下的劳动者·图文互动)(4)在寒风中坚守,他们守护飞机起降的“双眼”
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在调试大气透射仪的数据(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摄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