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旦前夜,烟花爆竹在部分城市重新绽放,各种热议刷屏,其中让年节回归传统的呼声格外强烈,成为了今年第一声,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年节在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注入思想精髓,填充文化内涵,在实践中淬炼,得以代代相传,已经牢牢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和精神世界,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可以说年节文化与中华文明同生共存,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慰藉的安放之所,承载了人们几乎全部的憧憬与美好。从新年到岁末,每一个年节对中华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内在抒发和外在表现,大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祈福许愿保家人安康,无不涵盖在其中。其重大意义在于强调家庭、敬畏自然、敬仰祖先、缅怀先烈、尊老爱幼、爱国崇德,涵养中华文明、凝聚社会共识、塑造民族气质、培育民族精神、维护社会公德,是留住乡土情怀的共同心理纽带和精神支柱,也是人们共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遗憾的是,曾经几何,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也热衷于打着文化改革的旗帜,质疑传统年节文化的先进性,打着科学的幌子,堂而皇之地抽空年节文化精髓,一度让年没有了年的味道,让节没有了节的隆重,越来越淡的年味成为人们普遍的感受,年节的情感投入也越来越少,对年节的仪式感更是淡之又淡,从根本上动摇了年节传统基础。相形之下,西方诸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被年轻一代所推崇,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着实让洋节热闹了一阵子。
殊不知这种以李代桃的变化细思极恐。年轻一代与年节文化渐行渐远,首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其次是对民族价值观的一种颠覆。年节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是因为其蕴含着宝贵而优秀的基因,年节文化从形式到内涵,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地人和、敬畏万物、生死相念、精神安放;有敬畏、有底线、有追忆、有期盼;遵的是仪式、讲的是规矩、守的是传统、传的是精神,一切都是道法之举,行正道、崇法理,让人们在年节文化熏陶下提其品、端其行。由于对年节文化缺少必要的深层面挖掘,加之近些年除夕不让燃放鞭炮、清明不让点香烧纸、端午不让划龙舟……凡此种种,一点一点掏空了年节文化精髓,拦腰斩断了年节优良传统文化,使年轻一代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面对被掏空精髓的年节,过年过节“没意思”就成为了必然。不知道每一个年节蕴含的深刻文化和精神指代,年节淡出人们的视线也就在所难免。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灾难,某种程度上,这一现象与中华民族价值观格格不入。因此,传统年节文化回归的呼声决不是人们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对这一与生俱来文化的认真反思。
年节回归传统,对于传承中华文脉,维护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社会必须达成共识,重视年节,要在挖掘年节文化上下功夫,让年节文化能够与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相得益彰,有机融合。要加强节日文化的载体建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节日文化的内涵,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尊重绝大多数人的意愿,要尊重绝大数人的精神寄托方式,对固有传统要加以发扬,而不是因噎废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优良的年节文化才会得以发扬光大,让年节更有意思,更具旺盛的生命力、传承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