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董健人
海东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个“大”是相对于省内而言。这就意味着这个“大”是相对的,是有限的。因此,海东农副产品面向市场时,就需要调整好方向和思路,不妨打打稀缺牌走走高端路。
纵观海东农产品产出,从主打粮食产出到不断打造的特色农业和持续推进的优势产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总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盘点一下海东能拿得出手的农产品,无外乎马铃薯、油菜籽、大蒜大葱、青储玉米等几个屈指可数的种类,其余的辣椒、花椒、瓜果以及温室大棚里种植的特色果蔬等,产量有限,除了自给自足,真正能够走进市场的可以说所剩无几。总而言之,海东农产品存量稀缺。
值得深思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稀缺状况下,农产品时不时还会出现滞销现象。问题出在了哪里?笔者认为,是出在了对自我定位不准、认识不清、思路不广,在产量与市场之间给出了不对等的信息。产业化、规模化、大丰收是定义海东农产品的惯用词语,这些说辞在宣传推介中尤为突出,可是等市场上门“相亲”的时候,往往是火车皮没有用、大卡车装不满,超市进不去、批发市场吃不饱。
这种尴尬的局面,并不意味着海东农产品就没有了出路,恰恰相反,只要做足文章,海东农产品完全可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蹚出一条新路子。首先要在稀缺上做文章。在宣传推介中慎用产业化、规模化,将功夫下在物以稀为贵上,学习市场概念学、消费心理学。比如循化线辣椒、乐都沙果、化隆软儿梨,可以说是限量版的果蔬,要重在做足稀缺文章,把市场概念宣传出去,让消费群体提前预订。这方面成功的先例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秸秆玉米饲料,下种之前来自玉树果洛的订单已经签订完毕,不愁卖不出去,愁的是供不应求。要懂得市场永远都是存在的,就看会卖不会卖,特别是稀缺产品,做不好就会被边缘化,做好了就是香饽饽。其次要在高端上做文章。海东农产品普遍具有的一个优势是产出地优势,那就是高原,这一优势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再加上富硒、黄河源头水浇灌之类,品质概念一跃而出,特色印象浑然天成,消费心理自然会看涨。同样是粮油瓜果蔬菜肉,但是不一样的粮油瓜果蔬菜肉要占领的市场不一样,所在的卖场不一样,给出的价格也不一样。
海东农产品虽然少,但是品质优,这二者恰恰符合市场概念中的稀缺和高端要素,所以说海东农产品打稀缺牌走高端路大有可为。一是要打造海东农产品共用品牌,在市级层面注册农产品共用商标,把海东农产品品质宣传出去,给市场和消费者留下高原、黄河、富硒以及绿色、健康的深刻影响。在这方面,省内成功的公共品牌是“柴达木”,从枸杞到酸奶,一个“柴达木”让所有海西产品走遍天下,其中不乏高端农产品和稀缺地产,典型的藜麦和枸杞就闻名遐迩。二是要包装海东农副产品,由里及外地将每一种农产品“装扮”得“有头有脸”,足够走进高端市场卖场,打动高端消费群体。在这方面,兰州市的百合、阳澄湖的大闸蟹,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典范。同样的百合、大闸蟹,为什么有按斤卖的,也有按个卖的?说白了就是包装到位。照此操作,海东的沙果梨桃、洋芋大蒜、土鸡草膘羊何愁不能远走高飞。三是要破壁出圈。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机遇,做好农产品产供销顶层设计,整体上客观评价和定位海东农业优势,合理布局农产品开发利用加工综合基地,将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破除制约壁垒,将海东农产品推向高端市场。其中的关键是,行政管理部门要有“一盘棋”思想,解决好人的意识问题,解读好政策导向问题,把握好发展方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