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民族建筑实体呈现在纸上的惊艳

——《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艺术》阅读札记
2020-05-25 09:08:5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雪归

这个春末夏初,《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艺术》的作者许显成先生把这本书签名并亲自送来给我。仔细翻阅这本书时,颇有惊艳之感。

洪水泉清真寺所在地平安,是我的胎血之地。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如今,还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洪水泉清真寺,我曾无数次惊叹于这座寺院建筑的精美与精巧。关于这所寺院的相关文字我读过不少,但将雕刻艺术专门提出来编著成书——准确来说是画册,尚属首次。精美的铜版印刷,加上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不论是寺院概览、空中鸟瞰,还是卷草纹饰、砖雕与木雕,从整体到局部,书中每一页、每一幅图片,似乎都在说明这所寺院建筑的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撷取搜集了大量珍贵图片、测绘图纸及老一辈对洪水泉清真寺的研究资料,直观地将洪水泉清真寺建筑及精美的砖雕、木雕以图片、线描、测绘图等多种形式展现,读者能直观地了解精美雕刻及古代民俗文化所包含的深奥寓意,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而其中的雕刻线描图,用单色线对建筑局部细节进行勾画,既可见静态的轮廓,又不乏动态的韵律,用线和空白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线的协奏曲。

有“青海清真寺建筑史上一绝”之称的洪水泉清真寺,据传该寺始建于明代,先后经5次扩建修缮,清代乾隆年间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又名邦克楼)、大殿、学房等组成,建筑面积有4200平方米,其建筑按中国古典汉式殿宇形制而建,设计特殊,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结构嵯峨,以高超的精湛工艺和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赢得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相传,洪水泉清真寺在修建中,曾先后动用了300名木匠、300名瓦匠,前后共花费整整13年时间工程才得以竣工,数百名工匠在修建过程中吃了许多当地回族妇女做的面食、菜肴。看到当地人将馒头、面食做成各种花卉图案后,众工匠大受启发,将每样面食图案做“模板”精心设计后雕刻在青砖上,成了一件件堪称一绝的精美艺术品。

多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观洪水泉清真寺时曾题词。其中,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先生题词“三教同流 九族共和”;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博士赵宗福先生题词“守望传统 多元和谐”;曾任海东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金长华题词“怀古抚今 意味深长”;中共海东市平安区委书记勒力题词“民族传艺术 团结铸瑰宝”。

本书作者许显成先生原供职于平安文物管理所,曾长期致力于对洪水泉清真寺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艺术》一书终于付梓问世。

该书序一由我省著名的文化学者、原省政府参事谢佐所作。谢佐认为,该寺后窑殿屏风板上雕刻的“受戒受经兼受诏,为王为圣更为师,惟遵钦旨阶前兴,杜绝千秋万古凝”诗句,可窥测到创建清真寺的前贤遵循我国明代朝廷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因俗以治”的边政方略。

平安区政府原区长汪源来在该书的序言二中指出,洪水泉清真寺既是明清建筑及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亦是清真寺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典型代表,这对于研究我省伊斯兰教文化和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共同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无数次远远地透过车窗望着洪水泉清真寺飞檐斗拱的纯木色建筑,一种油然而生的虔敬,让我不得不放慢步子除去焦躁,从容地领略它的博大与精深。这是绝对不能用华美一类的语词来形容的古朴建筑。有一次,艳阳下高耸的塔楼飞出的檐角与蓝到深邃的天空相辉映,那青一色的原木本色,在古色古香中尽显清新与自然。在无数匠心独具的设计者与建造者不畏繁复的精雕细琢中,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寺院,呈现出一种包罗万象的低调与典雅。

在不计其数的砖雕与木雕艺术的海洋中游走,我不止一次感慨,当建造者在生产力低下的几百年前,在只能依靠人工,凭借双手和智慧的时候,修建如此宏伟的建筑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随着刻刀划过后纷飞下落的木屑,又演绎过怎样的曲折与玄妙?

那青砖照壁的正面,曾长久地吸引过我的目光。几百朵六角形绣球式花卉雕制形成了一幅巨大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百花图。仰视的瞬间,那二百五十多组形态各异的图案,给人以铺天盖地的感觉。尤其让人惊异的是图案以花瓣为盘,那花蕊除了常见的牡丹、月季、芍药、梅花等花卉,还有兆示吉祥的蝙蝠、寿字以及阴阳八卦图案等组成。更加有意思的是,连青海当地常见的焜锅馍、拉面、馓子等食物形象都跃然其上,让人不能不为其质朴、原始的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折服。

院中那一座三层高的木塔,是这个寺院最高的建筑,又叫唤醒楼。近前仰视,这三重檐六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底部为砖木结构,二、三层为木质结构,每一层建筑的斗拱造法都不尽相同。两根通天之柱由塔底直通顶层,支撑起这高大的塔楼。塔身的窗棂和门扇上无一例外地布满了雕刻精致、图案精美的木雕。

礼拜殿采用了中国宫殿式建筑形式的阔大殿堂,有着别样的肃穆与庄严。十二根巨柱撑起了这片圣洁之殿。殿内大梁和木墩架成了“人”字形的顶棚,殿脊的黄、绿、蓝三色琉璃瓦,将殿顶装点得富丽堂皇。殿内两侧的扇屏上刻有古树、花卉、鸟鱼、古钱、文具用品等图案。

寺内数不胜数的木雕和砖雕难见一丝绚丽的油彩,却并不因此失去颜色,反而有着让人心惊的美,彰显出这个寺院所特有的气质与格调。

由于历史原因,洪水泉清真寺没有留下更多的相关史料,研究资料缺乏,《洪水泉清真雕刻艺术》的出版,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典型实例和学术依据。而民族建筑实体呈现在纸上的惊艳,让这本书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许显成先生说,三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第一次看到建筑如此壮观,砖雕、木雕如此精湛的清真寺时,感到无比震撼。从那时起,他就将洪水泉清真建筑的佑护、修缮、研究等工作作为重点,而精美绝伦的雕刻及传统民俗吉祥图案常使他魂牵梦绕。历时数年,这本书才完成初稿,退休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多次修改,最终出版。

诚如书中序言所言,一个人的成就,总是源于真挚的情怀、宽广的胸怀和脚踏实地的钻研和实践。翻开《洪水泉清真寺雕刻艺术》,不仅能走进历史,还能看到未来,不仅能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创造出绵延不绝的现代文明……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