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最是土豆滋味长

2021-09-24 10:48:11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刘鹏

土豆是内地人对马铃薯的通俗叫法,青海人不叫马铃薯也不叫土豆,而称作洋芋。洋芋与“养育”同音,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把这种上得去席面、下得了土灶的宝贝疙瘩称作洋芋是再亲切不过、准确不过的了。

有文章说,洋芋最初产于秘鲁,是印第安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一种作物,后来作为花卉引种到英国,据说起初是种在皇家花园里,还有士兵看守,但不久就让附近的老百姓偷挖了一些块茎,当作食物煮着吃了。这一吃了不得,就让这土里吧唧的洋芋蛋蛋成了美食,上了国宴,风靡世界。

而对于我来说,洋芋之所以难以忘怀,是因为打小就以此为主食,一日三餐须臾不可少也。

早晨天还未亮,就听姐姐们在厨房“啪嗒啪嗒”拉风匣煮洋芋了。小孩子贪睡,往往是洋芋熟了,我却还在梦中。上学之路也常常睡眼朦胧,却不误一边走一边胡乱剥着洋芋皮儿往嘴巴里塞。那些扔到地上的洋芋皮,引起了小猪们的注意,于是又成了一道好玩的景观。往往是学生娃们到校了,身后小猪们也一字排开,紧随其后。

在老家,洋芋的另一种吃法是炒,说是炒,其实更准确一点说还是煮。就是先将洋芋切成筷子粗细的条,然后再放上一些大头菜或酸菜,要是轮到过年了还会放一点猪肉,接着在提前倒了一点菜籽油的热锅里翻炒几下,再倒上水煮上一会儿就成了。这样做的洋芋条绵软香甜,配上酸菜的清爽酸脆、猪肉的肥美滑嫩,那真是既能饱腹又能解馋的最佳美食。

资料说,一个人的口味在四五岁之前就养成了,这是因为人的胃肠也有记忆能力,而且一旦记住便会牢记终生。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因为直到现在,从老家出来也已三十年光景,可是让我念念不忘的,却还是姐姐曾常做的炒洋芋条。

说到这里,想起今年过年的两件事来,一件还是与洋芋有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特别是过年几天可选的食材多了去了,可我却在大年初一早上,烧了一大锅洋芋面片。原因是早晨醒来,竟然想起了去世多年的母亲,以及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温馨快乐,居然一发而不可收地落下泪来。

接着就想起老家过年时的诸多情景,想起大头菜炒洋芋,想起大年三十晚上必吃的清汤面片。于是,就再也抑制不住了,站起身来直奔厨房,烧了一锅洋芋面片。说来也奇,等那碗面片下肚时,所有的不快都一一化解,心里那个舒服呀,比吃了满汉全席还要痛快。

另一件事是一个小故事,说是亲戚的朋友到牧区游玩,无意间在草原上发现一窝叫不上名的小鸟,他就连窝端了回来。谁曾想,第二天当这个人准备了鸟笼子去拿车里的鸟时,却看到两只大鸟正站在窗口,急切地唤着小鸟。这一幕让这个人感动不已,于是就把小鸟装在笼子里挂在阳台上,这对鸟父母不离不弃一日数次捉虫哺育,直到小鸟能飞时,他把笼子打开,一家大小终于欢天喜地飞入云端。

我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原因是故事所包含的似乎不只是人们常说的母子情深,或者父爱如山,在我的理解中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况味。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这都是孔子切身体验之论,也就是唯有感同身受,才会告白无声了。

和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一样,对于洋芋的偏爱除了从小养成的习惯之外,就应该是生活的沉淀了。朴实的外表,饱满的内涵,绵长的口感,哪怕沙窝碱滩、山洼坡地,只要一颗种子下去,就有果实相报。谦卑而守信,质朴而厚重,多像我的父母乡亲、兄弟姐妹。因此,在对洋芋的情感中,其实更多地还包含着对过往亲人们的怀念,以及对曾经拥有的那份恬淡生活的不舍和牵挂,还有对这方水土的深深眷念。

如今,国家出台新政,将土豆列入第四大主粮作物。有专家解读,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产量高,扩种潜力很大。还说马铃薯自身营养很丰富,比如花青素含量与蓝莓差不多,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等等,堪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这让我这个“洋芋蛋”倍感欣慰,毕竟洋芋曾养育了太多像我这样的乡下孩子,以后还将有更多人受益,真是太好了!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