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河湟文化的五大特征

2023-03-13 10:19:5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王宝业

青海东部广大地区史称“河湟”,也就是黄河、湟水谷地农业区的统称。河湟地区具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是青海文化的摇篮和中心。因此,我们将产生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称之为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黄河四大文化之一,是青海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河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河湟地区是指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湟水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史称“三河间”。关于河湟的地域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历史上河湟的地域范围较广,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无弋爰剑“亡入三河间”给当地羌人“教之田畜”。长期以来都是以《后汉书·西羌传》所载的“三河间”为准。据顾颉刚先生考证,“三河”即今之黄河、湟水、大通河流域。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1929年青海建省前,日月山以东,河州(今临夏)、兰州以西,祁连、门源以南,黄南以北都属甘肃省管辖的河湟地区。此为广义上的、也就是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地域概况。

青海建省至今,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青海境内的河湟地区主要指青海东部黄河、湟水、大通河谷地农业区,大致包括属湟水区域的今西宁市及所辖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湟源县,海东市所辖的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黄河流域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所辖的贵德县、海东市所辖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尖扎县和黄河支流隆务河流域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河流域的祁连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河湟地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5%。这就是狭义上的、现今所包涵的河湟地域。

河湟地区的早期是古代羌人聚居的中心地,羌文化在炎黄文化早期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古代羌人所创建的昆仑神话及昆仑文化是河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河湟文化的重要亮点。

河湟地区的主导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代以来,随着河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中原的人不断迁入,特别是明清以来,汉族人口迅速增加,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圈。河湟地区又是汉、回、藏、土、撒拉、蒙古六大世居民族杂居、交汇的地区,在多元文化共存并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导,儒、释、道和伊斯兰文化并存的特点。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以中原文明为主干,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涵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民间文化的多元性、生态文化的立体性。河湟文化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并立为黄河流域四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东市兼备河湟文化内涵的五大特征,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一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海东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素有“极地门户、青藏首站”之称,自古就是唐蕃古道要冲、海藏咽喉。黄河流经海东境内200公里,与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并行向东,早在6000多年前,河湟谷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人类史前文明,成为河湟文化的源流。二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柳湾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部落聚集区遗址,出土4600年前的彩陶文物4万多件,占全国的60%,彩陶上发现的文饰符号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海东喇家遗址,是全国唯一的黄河史前地震、洪水灾难遗址,出土的王室和诸侯专用重器——“黄河石磬王”和女性怀抱幼儿的遗骸等遗迹震撼人心,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这里广为传唱。三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大量戎狄羌先民内徙,中原先民陆续迁入,融合形成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土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并存,繁荣并进,和谐稳定。四是民间文化的多元性。中原儒道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在此汇集交流,互相影响、交融并存。非遗项目作为文化的最直接体现,海东最多,达1036项,占到全省的60%以上。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项,省级项目59项,“河湟花儿”、藏族螭鼓舞、土族安召舞等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五是生态文化的立体性。青藏高原东部独有的垂直分布带,造就了中国最美天池之一的孟达天池和高原动植物王国——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高原、森林、草原、丘陵地貌丰富;河湟谷地作为青海最适宜的农业生产区,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基地,全国“十大富硒之乡”,孕育了独具魅力的高原农耕文化,是全省唯一特色鲜明、作物多样的地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