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中国治沙把沙漠变绿洲

2023-07-14 09:46:55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荒漠化得治。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生态和岩溶地区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近40年来,三北防护林体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截止2020年底,“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2020年的13.84%。

除“三北”防护林工程外,我国还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等15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大地“由黄变绿”。

除了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外,我国荒漠化治理更离不开一代代“治沙人”的坚持努力和经验智慧。多年来,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造出一种被称为“固沙魔术”的草方格结构即将麦草或稻草在流动沙丘表面扎设成1米×1米方格形状,形成网状结构。它们就像沙海中的卫兵,筑起一道禁锢流沙的草墙。借助这种结构,人们可以牢牢地固定住本来随风移动的沙丘,解决固沙难题。经过艰苦奋斗,毛乌素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土质已得到根本的改变,成为适宜耕种的沃土。

科学治沙、技术治沙是现代中国治沙的特色和经验。近十年来,我国沙漠沙地治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人与沙斗”的被动局面被“人指挥沙,人利用沙”的主动局面所取代。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点沙成金,黄沙漫漫展新颜。我国通过积极推动沙产业发展,利用沙区光热、物种、土地等资源充足优势,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推动沙区致富。长空之下,光伏板整齐铺开,汇成一片壮阔的海洋。风起时,光伏板下绿意涌动,生气盎然。环顾四周,却见黄沙漠漠。这里是内蒙古库布其光伏治沙示范基地。可用于种植土豆、蔬菜等作物的光伏板,成为京津冀的绿电基地、“菜篮子”。

中国治沙,绿富同兴,昔日黄沙披绿装,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