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时报首页

循化大学生将撒拉族舞蹈带到首都

2021-07-15 17:15:06 来源: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卫正芳

6月2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第五届艺术季音乐舞蹈作品讲演会的舞台上,来自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20岁大学生马晴雯和同学们一起为台下的观众带来了一支撒拉族舞蹈《追寻太阳的撒拉尔》,获得全场观众一致好评,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撒拉族及其文化。

“我很荣幸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带到这样的舞台上,这次演出不光要让大家欣赏舞蹈,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舞蹈背后的撒拉族风土人情和文化。”马晴雯说。

撒拉族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中五个“小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撒拉族民间为数不多的原生态舞蹈,由于原生态环境的逐渐散失,目前正面临自然消亡的边缘。

据马晴雯介绍,开始编排《追寻太阳的撒拉尔》舞蹈,是因为收到学校班主任的通知,要在学校举办的建党100周年系列艺术季进行演出。收到通知的马晴雯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身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这样一个能将撒拉族舞蹈推广传承的平台和机会,为何不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撒拉族舞蹈?

于是,马晴雯便决心要精心准备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撒拉族舞蹈,将其带到首都师范大学的舞台上。说干就干,编排前期马晴雯找到循化文艺界先锋——国家一级编导董淑琴和青海著名编导马忠明,积极与两位老师沟通编创的选曲、作品以及服装道具设计方面的内容和整体规划。

“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歌曲伴奏不好找。”马晴雯说,由于受宗教、地理环境和长途迁徙等因素的影响,撒拉族民间的音乐完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

为了支持女儿的梦想,马晴雯的父亲为她寻找到了本地所有传统的、即将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最终父女俩选择了笛子独奏《欢乐的节日》作为配乐,再结合撒拉族历史从中亚迁徙而来的异域感做氛围感导入。舞蹈创作中大量应用了撒拉族妇女摘盖头演变而来的经典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对循化特产“花椒”进行特写,展示辛勤的撒拉妇女摘花椒的场面。

在舞蹈《追寻太阳的撒拉尔》中,马晴雯尝试着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移植、拓展和创新,并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我们既保留了原有的摘花椒、摘盖头等原生态的民族元素,也加入了撒拉族刺绣、黄河岸边划皮筏子等动作,并在技术、技巧上加以创新运用,体现出撒拉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勤劳拼搏,不断提高生产技艺过上幸福生活,展现了撒拉族敢闯敢拼的精神。”

演出中,马晴雯还尝试将民族语言带入到舞蹈中,演绎出一幅历经百年沧桑的撒拉尔从中亚牵着骆驼,追赶日月,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展,民族命脉生生不息,撒拉族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壮丽画卷。演出节奏欢快,色彩明亮,向全国各地的观众展示了撒拉族独有且绚烂的民族文化。

演出成功后,马晴雯的班主任李丹娜深受感动,她说:“从《追寻太阳的撒拉尔》中我感受到勤劳勇敢的撒拉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到海东循化体验一下当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这样的民族文化值得被记录和挖掘。”

马晴雯也在演出结束后受到了很多同龄人的关注,她对记者说:“其实身边有很多像我一样想为保护家乡文化出点力的同学朋友,通过这次演出,他们也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身上肩负的使命,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份真挚会化作为家乡发展增添色彩的新生力量,为家乡民族文化生长汇聚的源泉。”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时报 版权均属海东时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