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农民憧憬说“退休”

2021-11-16 16:31:2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新华社南京11月16日电(记者段羡菊、赵久龙)在很多人印象中,“退休”和农民关联度不高。长期以来,农民没有脱离劳动的规定期限,勤劳的他们,不少活到老劳动到老;农民不领取退休工资,年纪大了主要靠子女赡养。随着我国历史性地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农民到一定年龄可以领取养老金,但是农民“退休”的意识还并不浓厚,农民退休也并不普遍。在苏南农村,这一现象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苏南,狭义指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管辖地区。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湖滨村打造了主要吸引上海等周边游客的田园旅游景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被民宿企业聘请、正忙着活计的农民沈国勤。今年66岁的老沈身材瘦削,两鬓微霜,脸庞和手臂略显黝黑。问及未来的人生打算,他两手一挥,爽朗地笑说:“我希望干到70岁就退休。”

老沈说退休有底气。3年前,他把家里的农房租给民宿经营企业装修后接待游客,一租五年,租金一年7万元,已收到租金35万元。老两口在附近租了1套小房子居住,每月租金900元,两人在民宿企业打工每月收入合计约7000元,也能领取失地补偿。

“我还有‘退休工资’。”老沈指的是,他家的承包地被征用后,一家人被政府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每月能领取一笔养老金。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算上出租老房租金,目前夫妻俩年收入近19万元。不但不要住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带的女儿花钱为他们养老,相反还拿出钱来支持她投资办厂。“女儿让我们住城里去,才不想去哩,住村里更舒心。”

记者在苏南农村采访发现,农民退休观念开始萌芽的地方,往往具备这些特点:一是职业分工细化,农民往往进厂当工人,或者受雇于农业企业、民宿;二是土地被征用或承包土地使用权已流转统一开展农业经营;三是村集体经济发达,能够给老人发放福利,增加收入,助其衣食无忧。此外,我国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发放补贴,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总之,对于开始有“退休”意识的苏南农民而言,依靠或部分依靠儿女养老的农村传统方式正在发生变革。

在无锡,江阴市山泉村75岁的村民江同贤给记者列了一份村集体给他发放的“福利清单”,包括每年7次重要节日发放物资、重阳节发放3000元慰问金等。他和一些村民还把承包的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营管理,每年每人可获收入约3000元。

山泉村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在此看书、品茶、玩桌球、听评弹。今年1月,江同贤105周岁的父亲去世。他说:“希望像父亲一样长寿,享受我们村的美好生活。”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村为70岁以上老人办起了公益食堂,村集体补贴大部分支出。均年逾八旬的冯秀兰、冯秀英姐妹告诉记者,免除做饭菜的劳累,还能与老人们交流,这是件大好事。

苏南一些农民退休意识萌发,折射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喜人进步。但也要看到,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老人收入的渠道总体还是比较窄,主要依靠转移性收入。昆山市和江阴市都是经济强市。经过多次上调,2021年,昆山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础养老,65周岁以下的参保人员每人每月可拿到650元;江阴农民享受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392元,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政府保养金为每人每月1010元。就这些指标而言,昆山与江阴的标准虽然位于国内前列,未来也还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

“前不久,村里还有70多岁的老人跟我说,希望给他介绍一份工作。”苏南地区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老人的节俭勤劳令人敬佩,但要多渠道增加老人收入、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还需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方持续发力。(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