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十大语文差错”意义不只纠错

2024-01-09 09:38:39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岁末年初,一本杂志总是备受关注——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继“十大流行语”之后,它于日前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同样引发广泛讨论。自2006年起,这已是常规操作。

对许多网友来说,每年的“文字会诊”,都是一次“后知后觉”。有的字只是看起来很像,比如“蹿红”的“蹿”意思是指快速向上,而“窜红”的“窜”指的是乱跑、乱逃,一字之差,大谬不然;而有的同音异形字,不少人一直“傻傻分不清”,“账号”和“帐号”就是典型,按照主编黄安靖的说法,《咬文嚼字》已多次发文强调二者的区别,奈何纠错容易改正难。不过总体而言,从“神州六号”“一揽子货币”等典型纠错来看,效果还是相当可观。在语文差错有些泛滥的今天,《咬文嚼字》“咬住差错不放松”的坚守尤为可贵。

这堂“语文公共课”之所以生动,还在于它以“找茬”的形式,复盘了过去一年——电影《满江红》热映,“鹏举绝笔”为人所知,但“鹏举”并非岳飞自称;杭州亚运会开幕,白堤一时受到关注,但它并非白居易修建,实为因其得名……这种“趁热打铁”避免了生硬说教,不仅在无形之中加深了记忆,也让人对传统和文化多了几分敬意。

值得商榷的是,个别“差错”可否“将错就错”?从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等固定程序来看,“十大差错”的权威性是有所保证的,的确很“涨知识”。但在这次名单中,“多巴胺”似乎是个例外——胺的读音竟然不是ān?不少人不单感到诧异,更表示难以接受。有网友认为,àn这个低沉的发音和“快乐因子”搭配在一起,“感觉很别扭”,况且胺是化学造字,大概不会像改变古诗词中某个读音那样,被质疑影响文化原貌。在笔者看来,语言的变革固然有其严肃性和专业性,但既然语言的本质是交流,需要考虑传播的“经济性”,这些真实反馈不妨一听。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语言和社会进程紧密相连,从众从俗符合发展规律。正如专家所言,即使放在古代,汉语也一直在变化,没必要墨守成规。比如“确凿”的“凿”(záo,原读音zuò),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这种因时而变并不少见,如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客”的“说”就由原来的“shuì”,改成了“shuō”。各退一步来看,对语言的使用分场合而论,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循古”和“从新”,也不失为一种各得其所。

平平仄仄谱写成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它既追求清晰纯洁,又难免带有模糊性,这种张力恰恰构成了它的魅力。从这个角度看,规范语言的表达,寻找其中的“最优解”,末端纠错的意义和价值,不限于纠错本身。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