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推动西宁海东一体化共同发展

2021-03-26 10:37:23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张一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并强调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加快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积极提高城际互联水平,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历史和现实、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海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西宁海东一体化共同发展主要存在反馈意愿不强、反馈载体尚未健全、反馈渠道尚显单一等问题。因此,推进相关工作,需要从加强三大重点环节入手,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加快形成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反馈效应和乘数效应。

一、准确把握一体化发展阶段,切实增强反馈意愿。一是尽快形成西宁海东一体化共同发展新格局。当前,西宁市发展面临建设用地紧张、交通拥堵、资源过于集中等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瓶颈。尽管西宁市逐步推进多巴新城建设、湟中撤县建区等举措,从生态宜居、交通便利以及延伸出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功能等因素考虑,均非最优路径。海东存在交通区位、相对宜居以及劳动力、建设用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优势,同时面临城市及产业功能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渠道有限,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等问题。可以看出,两市在发展要素层面各自存在比较优势,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推进西宁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高水平建设海东核心区,尽快形成两市一体化共同发展新格局,是破解各自发展瓶颈,大幅拓展总量发展空间,促进各自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形成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然选择。二是健全一体化共同发展新机制。从规划看,国家层面,《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西宁与海东的一体化”;省市两级层面,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均已列入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十四五”规划。从一体化基础条件看,海东撤地设市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城市形态初步具象、工业园区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发展观念和发展能力逐步提升,一体化共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下一阶段,应按照开放共享、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设立省级执行协调机构,建立由省级领导主持,西宁、海东及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西宁海东合作机制,制定两地政府合作框架,明确城市各自发展定位,积极推进一体化共同发展。

二、提升海东综合承载力,加快完善反馈载体。一是优化工业园区发展载体。支持海东工业园区建设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国家综合保税区,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土地、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促进海东优化产业发展载体、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二是加快提升海东城市承载力。加快海东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大专项资金、省级专项债资金倾斜力度。实施好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健康养老基地、行政中心、百里河湟文化旅游展示体验区、河湟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核心区重点水源工程;启动研究G6海东段迁改、城际快速通道、南绕城高速东延、城市轨道交通、湟水西干渠东延、引黄济湟等重大工程;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主题娱乐公园以及教育、卫生、文化、金融机构向海东布局,支持海东三级甲等医院、大型文体设施、海东大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城市吸引力。三是打造西宁海东国家级新区。将青海省东部城市群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组建西宁海东经济发展新载体。联合西宁甘河、东川、南川、北川及海东临空、乐都、互助等打造西宁海东国家级新区,促进组团发展,提升青海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三、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多层次构建反馈渠道。一是着力强化顶层设计。组织编制西宁海东一体化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交通等规划。统筹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体系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及区域空间一体化进程。明确合作城市功能定位,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配置、市场更加融合以及各要素更为自由的流动,实现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获得共同利益。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城市功能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二是加快推动产业互补错位发展。从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共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多层面、多角度构建互相协作及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园区产业发展新布局,逐步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结合两市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条件考虑,以海东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行特色农牧产品产业化经营,建设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加强产业专业化分工,强化海东优势产业发展,将海东打造成为“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和新能源、新材料、民族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西宁产业“腾笼换鸟”,促进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优先发展,强化省会功能。以两市周边一小时“旅游圈旅游环线”“同根同源的河湟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住宿餐饮等行业服务能力,实现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海东商贸物流业发展,深化与沿海港口的合作,打造无水港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基地、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推动两市积极参与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积极推进资源要素流动便利化。优化交通资源,建立统一的城际交通运营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两市的公共交通,尽快开通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加快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无缝隙换乘。充分利用兰新客运专线,开通西宁—海东城际专列。推进海东六县区至西宁高速零收费。实现城际班车公交化,增设机场等站点。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学校联盟和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的轮岗交流,推进西宁市大学、初高中、小学在海东设立分校,在海东设立全省教师培训基地。推动两市中考统一招生录取。共享社会保障资源,实行社保一卡通,实现社会保障全区域流通。推动两市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两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稀有血型信息等互联互通,推进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实现门诊、急诊病历“一本通”。提质扩面金融资源,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海东覆盖,推动交通、浦发、兴业、招商、中信等银行在海东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证券、保险等机构。整合优质金融资源,共同组建信保等融资平台,推进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跨区域污染联防联动执法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工程,加强城市出入口、城际连接线等重点区域绿化,加大南北山绿化水利等配套设施投入,建立健全西宁、海东湟水河南北山绿化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及投入机制,以湟水河、大通河综合治理和湟水两岸南北山绿化为载体,实现生态一体化建设。构建智慧城市群,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打造“宽带无线城市群”,建设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扶贫脱贫综合信息平台。

(作者系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