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海东特色产业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2021-12-06 10:19:4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巴迎桂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农业农村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挖掘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今年5月,相继出台《2021年海东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乡千村”工程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建立海东市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政策,着力推进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丰富全市乡村经济业态的同时,推进海东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冬日里,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的黑驴养殖场,100多头体质健壮、憨态可掬的黑驴悠闲地吃着草,该村“第一书记”孙玉宝正在给脱贫户魏秀元讲解代养驴苗养殖注意事项。

魏家堡村党支部书记莫程山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今年以来,魏家堡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在发展养殖的基础上,以“百乡千村”工程为基础,盘活村里的54座闲置的旧院落和7950多亩山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目前,公司养殖黑驴150头、三分驴141头,逐步形成了种养结合、以种促养、草畜联动的发展格局,并与甘肃天水罗成养殖有限公司达成意向协议,实行‘以需定养’,解决了黑驴的销售问题。”莫程山说,今后还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德州黑驴400头、三分驴500头。

同时,魏家堡村还深入挖掘乡村地域特色,打造地道有机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基地,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成为全市“百乡千村”工程的样板村。

今年,海东市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有效转化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按照“特色产业富民、长短结合、龙头带动、务实增收”的总体思路,以聚焦特色、创新发展、加大投入等工作为重点,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长效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海东市农业部门着力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投资3800万元聚力打造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特色种养业、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等6个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较好、发展优势明显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全力培育下寨村“湟水河畔、百年梨园”梨文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禹王峡和土族“纳顿”文化村、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秀美黄河风貌文化、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下村红色旅游文化等地域特色明显的品牌,通过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增强果、薯、菜、畜、劳等主导产业发展实力,加快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生产基地建设,把优势产业做“精”,把特色产业做“响”,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使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乐都区积极协调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拓展销售链,充分发挥高原、绿色、有机、富硒品牌效应,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

在乐都区雨润镇深沟村村民王国新家的院子里,整齐摆放着扎绑成辫的大蒜,今年他靠种植大蒜收入5万多元。“今年我种了7亩多地的大蒜,村里人见我种大蒜富起来了,也纷纷跟着承包土地种起了大蒜。”王国新说,他今年留了2亩多地的大蒜种子,准备明年再多承包几亩地。

深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锋说,这两年大蒜的市场行情好,村里成立了大蒜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帮助村民找销售门路,另一方面实现村里土地流转,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

产业富民,乡村振兴。如今,在河湟大地上农业特色产业已构成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