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搬出穷山沟 搬来好日子

——“新春走基层·百姓故事”系列报道四
2022-01-21 09:57:0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实习记者 徐四伟 摄影报道

“以前的生活太困难了,种地收入刚够维持生活,还有两个娃娃要养活,一家人都生不起病。”想起以前的生活,祁连德忍不住叹了口气。

今年50岁的祁连德是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翻身村的一个普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那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孩子上学都要走上几公里的山路,时间都耽搁在了路上。生了病更是麻烦,要坐上三轮车一路颠簸去几公里外的医院看病,这样的生活条件,也给村里的青年娶妻增加了不少难度。

2017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实施,祁连德一家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入住到了三合镇幸福家园安置区。

安置区由邦业隆村、翻身村、窑洞村等四村两社易地搬迁群众组成,坐落于三合镇三合村高羌坡,目前,这里生活着集中安置农户403户1216人。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大厅、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健身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供电所等配套设施,可满足群众各类生活所需。还成立了物业公司对小区进行专业管理,同时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加强小区的自我管理。

“城里的生活确实比山上好太多了,各种设施都有,十分方便。”祁连德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搬迁后,农户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群众住土炕、上旱厕、烧柴草牛粪,现在烧着天然气,住着暖气房,用着抽水马桶,住房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孩子上学难、青壮年打工难、老人看病难、男子娶妻难等问题如今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祖祖辈辈偏居一隅,“整日围着太阳转”的群众,开始接触新鲜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信息和交通的便利为致富打开了新的窗户。“离山下川、进镇上楼”后,大家装修房屋,穿起新衣,摒弃旧的生活习惯,从脑山人变成城里人,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说到搬迁的事情,当初我是比较抵触的。主要是担心搬迁后的生活问题,以前种地收入低,但是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搬迁后没有了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就会成为大问题。”祁连德说。

搬迁后的经济来源是翻身村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三合镇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好三合镇“幸福家园”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403户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合镇着力在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上下功夫。

通过利用搬迁村原有的土地资源,村里引进油用牡丹种植加工等企业发展特色种植、生态牧场等产业,流转耕地3100亩,租金每亩每年60至100元不等,确保农田不荒废,搬迁群众有收入。为给建档立卡户提供稳定的后续产业,当地政府配套建设了一处扶贫产业园,为安置区69户建档立卡户各无偿提供45平方米的铺面1间,由园区入驻企业统一承包经营,每年向建档立卡户支付5000元租金,同时吸纳60余名搬迁群众到产业园长期务工,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

“安置区设有公共就业服务站,会发布各种用工信息,而且还有驾驶员、烹饪、农家乐等劳动技能培训。明年,让两个儿子在镇上学一门手艺,找个好工作,以后就是真正的城里人了。”祁连德说。

祁连德家的农田没有流转,他自己种植了16亩的洋芋,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收入,闲暇的时候去工地打工,偶尔还会上山挖虫草。通过勤劳的双手,祁连德家现在每年人均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的意识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奔波劳碌只为生存,现在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教育环境,如今村里每年都有一两个学生考上大学。现在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只要肯干,致富路上就不会掉队。”翻身村党支部书记贺占得说。

2021年,祁连德家里完成了两件大事。9月,祁连德花了10万元购买了新车,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有车一族。12月,大儿子结婚了,刚粉刷的白墙,大红色的喜字,预示着今后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睦睦,日子红红火火。

现在祁连德一家人生活在“幸福家园”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收入稳定,生活美满。搬下山后,属于一家人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