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作品是艺术家最好的表达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音乐会赏析
2023-06-12 09:49:0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苍海平,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理事、青海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苍海平祖籍江苏南京,出生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曾荣获“学生最爱戴的老师”称号。先后师从张谷密、庄曜、王安国、唐重庆、于芬、杨鸿年等人学习理论作曲、钢琴、声乐和合唱指挥,谱写创作了近两百多部(首)音乐作品,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多项大奖,两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涉足创作的领域包括管弦乐、器乐独奏、钢琴、声乐等。其中,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交响诗《格萨尔》、管弦乐《青藏高原随想》、管弦乐《祁连山音画》、钢琴组曲《黄土高原素描》、钢琴叙事曲《方四娘》、钢琴组曲《青海风情》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有:《花儿情》《青海之恋》《我的家在祁连山下》《雪域的感恩》《梦中的青藏高原》等;艺术歌曲《渡口》《一棵开花的树》《感谢》《热爱生命》等。出版音乐专辑、专著《江河源之歌》《江河源之恋——声乐作品和论文集》《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青海当代音乐家素描》《苍海平、庄曜钢琴作品选集》等,同时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音乐艺术》等专业音乐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辛秉文

新时代新征途需要与时俱进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艺术家的情怀、思想和表达方式。听作曲家苍海平先生音乐会,尤其证明了这一观点。

《琴音倾城绕长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音乐会》是青海大剧院自建立以来最盛大的一场视听盛宴。

所有的音乐会都有主题,要么是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要么是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但都离不开音乐会的灵魂——人物、中心主旨和作品。这场音乐会的“人物”是作曲家、指挥家苍海平先生,以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碧乐岛(德国),另外苍海平先生还推出了两位钢琴新秀——张涵和余承平。

“琴音倾城绕长风”是这场音乐会的主题,而其中心主旨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音乐会”。“琴音倾城”在西宁举办,网络时代让自媒体同步传播或回播,可以辐射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琴音“绕长风”,这个“长风”是中国风格的“风”,是“绕梁三日不绝”。传承、创新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传播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不仅是“三日不绝”,更是希望成为永恒的经典作品。

作曲家苍海平先生将这场音乐会中演奏的作品做了精心规划设计。从音乐会选用作品的题材来看,音乐会分上下两半场。上半场包括“青海风情”“音诗四首”“节日欢歌”“变奏曲《新年好》”。每一个片段都有特定的主题,“青海风情”中采用青海世居民族民间经久不衰的民歌做创作主旋律,如《登呀登》(汉族)、《打墙歌》(藏族)、《安召舞》(土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小黑马》(蒙古族)。苍海平先生在创作青海民族民间音乐元素钢琴曲时,尊重原生音乐的主题旋律和音乐风格,却又用钢琴作为演奏乐器,大篇幅地去创作、去研究,填补了没有青海本土音乐元素钢琴曲的空白,也是青海音乐史上第一场用钢琴来演奏青海本土作曲家的青海音乐作品。“音诗四首”中选用的《感谢》《一棵开花的树》《热爱生命》都是苍海平先生原先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歌词的创作者是汪国真、席慕蓉等当代著名诗人。《大海啊!故乡》是苍海平在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的原名歌曲的基础上,改编成钢琴曲。《节日欢歌》和变奏曲《新年好》(苍海平、孔祥东曲)是每逢年节在青海流传的音乐作品。上半场中《大海啊!故乡》《节日欢歌》和变奏曲《新年好》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有效调节了听众的情绪与音乐会气氛。

下半场中,有“青藏高原素描”“中国组曲”“叙事曲《方四娘》”和“抒情圆舞曲”四个片段。“青藏高原素描”中有《沙》《云》《秋叶》《冬雪》。自小生活在青海大地的苍海平,敞开心怀聆听大自然的呼吸,洞察自然的魅力。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触碰在肌肤,撞击在心灵,脑海中擦出创作的火花,笔下有情缘,指尖皆深情……站在钢琴诗人的亭台,让自然的细微变化扣响每一根作曲的神经,穿行在五线谱的音符,交错在黑白相间的88个琴键,交织频响在苍海平创作的激情与情怀中,这就是对《沙》《云》《秋叶》《冬雪》的青藏高原“素描”。“中国组曲”中选用《塔里木》《茉莉花》《都达尔与玛利亚》《渔光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这场音乐会的作品不局限于青海,而是站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在国内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音乐风格和异质同构的经典民歌中,用钢琴同唱各族人民的心声。对于一个音乐家,音乐会是舞台、平台,也是评价衡量作品与能力的社会共识标准。

“叙事曲《方四娘》”是根据青海回族民间故事《方四娘》而创作,在青海民间以小调和故事的形式世代流传。苍海平先生用钢琴将《方四娘》创作成叙事曲,这无疑是对民间音乐作品的提升升华。“抒情圆舞曲”是对本场音乐会一个完美总结式的谢幕曲。听众与钢琴演奏家沉浸在抒情自娱的圆舞曲三步舞的节奏中,使听众原本屏住呼吸的严肃、激烈、紧张的钢琴音乐会,转化为轻松、活泼、愉快的庆祝晚会,开启了音乐厅所有听众心理与心灵在每一拍跳一步、每小节三拍跳三步的特定舞步。

从这场音乐会创作和演奏方面来看,这些钢琴曲有独特之处。苍海平先生在创作中,广泛运用钢琴88个琴键的宽广音域,在每一个小节音量的强度和力度做出了细微或明朗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演奏者对苍海平作品的诠释和解读,尤其是在《打墙歌》《沙》等中表现非常明显,音量在强音(fff)与极弱极强两者之间力度很有层次,震撼人心。这场音乐会的所选用钢琴曲的转调、复调、和声方面,有原创的色彩,又有演奏时即兴的自由发挥。钢琴演奏家亚历山大·碧乐岛(德国)首先是一位作曲家,他演奏苍海平先生的钢琴曲时,用灵活灵动的双手、高超的演奏技巧,对苍海平先生原作进行即兴的二度创作,将原本单线条旋律变成多线条复合性旋律,平面平铺流畅的旋律线变成为立体多变“形散神聚”的整首曲,由原来单色的华彩变成为多色的膨胀,用反差型的思维和演奏让原创钢琴曲变得更有张力,更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原作品有具体的标题、主题,在演奏家的感悟和钢琴丰富的表现力中,原作又具有抽象性,扩大了听众对钢琴曲的认知,开阔了群众的音乐视野,增加了这场钢琴音乐会的魅力。

这场音乐会中创作的很多钢琴曲是标题音乐,听众可以听见主旋律,自然也很快想到标题音乐的场景,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新年好》《茉莉花》等等。即使在演奏家二度三度创作中出现很多华彩惊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我认为苍海平先生创作的“青藏高原素描”中《沙》《云》《秋叶》《冬雪》,介于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间。站在青藏高原,可以自由地想象沙、云、秋叶和冬雪的自然变化,也可以展开无限的联想,创作者和听众都可以产生无限情节性乐思,让钢琴曲、自然景观与听众的想象力交织共鸣,产生音乐愉悦性。

这场音乐会的钢琴曲在演奏家亚历山大·碧乐岛的理解和高超的表现下,原音乐成了小夜曲、三部曲、回旋曲、变奏曲、幻想曲、狂想曲、奏鸣曲等,如《打墙歌》呈三部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呈变奏曲式,《一棵开花的树》呈小夜曲式等。再如“青藏高原素描”的《沙》《云》《秋叶》《冬雪》内有回旋曲式、幻想曲式、狂想曲式。亚历山大·碧乐岛在演奏时,速度上有快板、慢板和行板,情绪上有沉重、快乐、奔放、狂想、炽烈,甚至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式的情感交融。钢琴新秀张涵和余承平在演奏时,因为了解中国文化和青海情结,更容易投入,因此两位新秀很是自如,在情绪把控上更坦率更洒脱,热烈的掌声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不论怎么创作与演奏,和声音程为主旋律服务,主旋律制约或左右和声音程的色彩、速度、调性、曲式结构,都围绕音乐主题呈现。

对于本场音乐会的钢琴曲、作曲家苍海平、亚历山大·碧乐岛都值得去研究,尤其是苍海平先生的故土情结和创作钢琴曲的动机、灵感与音乐会创意。当钢琴曲《冬雪》在演奏时,我们想象到青海“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的场景,与钢琴曲交汇共鸣时,又突显曾经的青海“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的忧思。当钢琴曲《沙》《云》在演奏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我又在思考:苍海平先生在创作这些钢琴曲时,他是不是钢琴诗人?

听完这场音乐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通过这场音乐会,我们才发现自己仅仅走进了作曲家、钢琴诗人苍海平先生创作情思的一小步。新时代需要描写家乡歌颂祖国的文艺作品,期待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像苍海平先生一样,用行动说话,用作品证明,用格局和站位表达。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