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宴会背后的人类社会密码

2024-01-22 10:21:2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彭忠富

一片破碎的牛肩胛骨躺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的珍宝之中,上面刻着看似随意的划痕。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系高级研究员香里·奥康纳认为,这片骨头以及其他类似物件承载着中国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文字形式即甲骨文,也使得商代成为已知最早的既有考古遗迹也有文献留存的朝代。它们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形成时期,当时城市或城市中心、早期国家和等级社会,还有以食物和饮宴为关键所在的信仰和实践都发展了起来。

食物与政治联盟的形成与解体、不平等的结构、宗教实践的出现,以及生命本身的哲学紧密相连。在中国的烹饪文化中,筵席被看作庆贺或纪念重要家庭事件及其他事件的恰当方式。如今一场精心安排的中国宴会,依然保留着一些可追溯至早期皇帝时期仪式典章所规定的礼仪规范,譬如主人和重要宾客的座位安排。香里·奥康纳指出,融入和理解一个社会的方式就是出席一次宴会。因为宴会在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各个地区都居于生活的核心,其中聚集了太多的人员、物资、事件和社会动力,令参与者同时感到欢愉和焦虑。特别是中国式饭局,吃饭仅仅是个由头,重要的是饭局背后的人际交往。

奥康纳最近出版的《无尽的盛宴》包括“中国:中式宴会的隐秘历史”等八章,利用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来考察一些以壮丽宏大闻名的伟大古代社会中饮宴的动力。本书是第一部探究古代饮宴活动的历史人类学专著,与过往的食物研究大多集中在近代欧洲不同,它将时间回拨至古代并将目光投向东方,探索了新的研究领域。本书还梳理了食物研究这个跨学科门类的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范本。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宴会如何成为展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竞技场,贵族谈判的舞台,调动和分配资源的场合,取悦神明的手段,以及身份被创造、融合与毁灭的地方。

作者指出,无数盛宴的遗骸充塞了世界各大博物馆——曾经堆放丰盛肉食的盘子、倾倒佳酿的陶罐、用长长的金制或天青石吸管从中啜饮的啤酒罐、能够制作上百人份食物的大锅等。譬如在大英博物馆中,离甲骨文展柜稍远的地方,陈列着商代闻名遐迩的青铜器皿和编钟。击钟列鼎而食,这是贵族阶级的排场,贩夫走卒之流对此是想也不敢想。在早期中国,青铜通常用于铸造在仪式和献祭活动中盛装珍馐琼浆的容器。这些独特的青铜器成套出现,由不同种类组成,其中鼎、簋和爵是最广为人知的单品。而兴起于西周时期的编钟,则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奥康纳认为,青铜器是中国式盛宴核心的象征物和实用容器。青铜器也被用于世俗精英的娱乐活动之中,拥有和使用青铜器的数量是声望的标志。读者从本书中收获的情感可能也是复杂的,它既令读者从文明的高度理解古代人为什么要举办宴会、为什么如此举办宴会,又提供了许多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知识——比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权贵不喜欢用吸管饮酒;再如日本人尽可能回避提到食物,是因为他们觉得那是神的呕吐物。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