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火红的社火

《社火闹春——中国民间正月里的狂欢盛典》序
2024-02-19 09:54:4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周尚俊

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每逢农历正月,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社火在中国乡村大地奔腾而起,蜂拥而来。万紫千红,星光灿烂。千军万马,气壮山河。

社火如同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大典,深厚地镌刻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演绎出民间生活的千姿百态。“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是社火的雏形,远古的社火是神与人交流、天与人同欢而形成的极富人文内涵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时至今日,社火已日渐模糊了对神的崇拜和祖先祭祀的主题,脱胎换骨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文化活动;与时俱进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存的当代艺术形式。但是不管过去还是今天,社火的火热程度依然如故,甚至愈演愈烈。

走进社火就像转动了民间艺术的万花筒,观赏社火就像打开了传统文化的资料库。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它是人文历史的经典缩影;从民俗的视觉考察,它是多姿多彩的风情画卷;从社会变迁纬度切入,它是民间组织的活化石;从文化演进脉络探究,它是乡村命运的乐章曲;从进化论观点分析,它是农耕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发展的记录;从审美眼光品味,它是异彩纷呈的时代精神的交响。陕西的陇州社火、户县社火,甘肃的天水社火、苦水社火,青海的乐都社火、湟中社火,宁夏的隆德社火、陈阳川社火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独特,成为中国北方社火的经典。特别是陕西陇州的社火,成为我国原生态民间文化的重要遗存并成为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这里的人们把每年的元宵节“赛社火”“闹花灯”看作过年中的最大喜事、乐事。青海乐都社火,成为青藏高原年节群众文化的重大景观,社火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200多支社火队活跃在城市乡村,成为正月里的狂欢盛典。人们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倾吐一年的丰收喜悦,彰显民众的精神风采,宣泄热烈深沉的民情,展现豪迈奔放的民气,显示浑厚坚韧的民性,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中国社火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方式,深深地扎根在乡野民间,已经成长为人们赖以生存、凝聚、延续、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根脉,几千年的锤炼使它已凝结成一种人生的法则和智慧,成为最能牵动人心的文化要素。

火红的社火特色鲜明,炽热炎炎。社火是综合性的文艺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内容丰富。全国社火表演内容有四五百种之多。仅山西的民间社火,约有200多种。陕西陇州社火,有30多种类型、千余个节目内容,社火曲、词约200余首。每个社火队都有彩旗队、乐队、龙队、狮队、旱船队、高跷队、亭子队、秧歌队、舞蹈队、杂耍队等,人数多则四五百人,少则五六十人,撼天震地,气势磅礴。社火是自发性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规模庞大,时间长久,人员众多。每到固定的时候,社火“头儿”一召唤,便一呼百应,万众响应,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社火是地方性的民俗活动,社火只有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演出。开始前要先到本村的庙里叩拜,到别的地方演出首先也要到该地方庙里叩拜表演,这就是一种民俗活动。社火表演中的众多内容,也都是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如青海乐都社火节目“天官祈福”,山东社火表演中的“五鬼闹判”等。伴随社火演出的如陕西洋县的“扫五穷”,青海乐都下王家的“舞火龙”等活动有着深刻的民俗意义。社火是娱乐性的互动活动,年节里全民动员,全家出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扭秧歌、玩杂耍、舞龙、舞狮,载歌载舞,通俗地表情达意,自由地唱、念、做、打。同时,还要“送社火”,邻乡邻村,友好单位,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体现出中华民族礼尚往来、团结互助的传统礼节。

火红的社火贴近生活,靠近自然。社火寄托着老百姓盼望风调雨顺的愿望。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有“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说法。这是借耍社火的活动来表达农民群众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社会和畅的一种期盼和理想追求。因而这一活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以至方兴未艾,蒸蒸日上。社火抒发着老百姓追求热爱生活的情感。进田间地头,他们是土生土长、顶天立地的农民,上戏场舞台他们又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演员,用乡土乡音演绎着农耕生活,创造着农村文化,表达着乡土语言,展现着乡土气息,丰富着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的生活。“正月里,过新年,秧歌社火闹翻天。”社火不仅是一种祈祥纳福、驱疫逐魔的民间祭祀活动,更是春节期间,在乡村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大型民间文艺娱乐活动,节日狂欢的本能欲望和农闲时节的消遣需求,催生了这种具有娱乐性质的仪式活动——社火。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社火内容作为节日的精神食粮,体现出发自远古的文化意趣,传达着古拙而旷达的精神风貌,奠定着中国社会和谐一统的基石。社火从一开始,就有着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价值情怀。许多节目反映爱国爱民、坚持正义、公正无私、不畏权势等道德品质,给观众以积极的思想教育。体现着交流、互动、团结、和谐的思想情怀,奠定了中国底层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基础。

太平盛世是社火的最好舞台。春节、元宵节成了社火的海洋,民间艺术的绚烂形式似乎全部附着于社火的仪式中。今天的社火既不背离农耕文化的渊源又渗透时代的新意,使古老的文化在今天得以涅槃新生,成为人民群众表现自我、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抒发情感、调节心理、丰富生活的有效载体,使一个地区的全体民众同时进入共同的精神境界,显示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能把所有人携入社火的队伍中,达到心灵的高度沟通,凸显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相互依存的力量,仿佛所有的世事沧桑人生烦恼都在恢宏的氛围下化为乌有。心中只有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和激昂的春潮。

当一种文化活跃在社会生活里,融入时代的文化中,就会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强光。如今在全球化飚风日渐强劲的扫荡下,很多民间艺术都在急速凋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中国社火仍顽强地焕发着勃勃生机、红红火火。它的生命力固然源于其历久弥新的文化张力,以及世代相传的民间信仰的思想内聚力,同时还有天人合一人文观念的当代呈现力。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一定离不开传承者的坚守与本民族的挚爱。陇县、苦水、乐都、湟中、陈阳川等地的民间文艺家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以自身的智慧完成了古老社火的新陈代谢和与时俱进,在社会转型期完成蝶变与重生,不断焕发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火红的社火,必将永远狂欢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永远燃烧在中华大地上。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