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中国民间正月里的狂欢盛典

2024-02-19 09:55:2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雪归

“场子打开,表演开始。十二个汉子一条青龙,十二个汉子一条黄龙,时而盘旋,时而腾飞。两名手持银剑的少年领着狮子,狮子舞动着绣球。船姑娘抬着纱船,和着音乐节拍摇啊摇。花鼓、太平鼓响起来了,秧歌队别具一格,少男少女踏着青春舞步走来。红绸一落一起,宛如天上的彩虹。还有高台表演,以千户营高台、通海高台最为出名。高跷是最常见的,人们踩着长度不同的跷子,美美地走一回,美美地扭一回。”

翻开由兰州大学最近出版的《社火闹春——中国民间正月里的狂欢盛典》一书,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热闹氛围,也欣赏到了一道别样的文化大餐。

正月,是中国乡村的狂欢节。

社火闹春,是中国民间正月里的狂欢盛典。

村庄里,随着锣鼓而出的队伍,载歌载舞,浩浩荡荡,且不说那威风八面的灯官老爷,也不说那逢人便做鬼脸逗人发笑的胖婆娘,单是那车拉高台与人抬高台几乎交错相随的场景,足够吸引眼球。每到正月,一支支社火队便走村串巷、热闹非常。秧歌、龙灯、狮子、牦牛、旱船、骑驴、高台、高跷、大头罗汉、胖婆娘、戏曲角色等组合成的社火队伍,成为中国乡村正月里的靓丽风景。

有人说,社火是乡村世界的文化大典,是田野大地的精神寄托。

你知道社火都有哪些表演形式?有哪些音乐形式?常用乐器又有哪些?一台社火都有哪些程序?有哪些类型?春节期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社火吸引了不少人,但许多人也许只是看热闹,不明白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社火闹春——中国民间正月里的狂欢盛典》一书,共8个章节,从社火的起源与功能、组织与类型、表演形式、音乐形式、语言形式、形象形式、地方社火和社火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社火。用288幅图片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火艺术的风采,全书图文并茂,是民间艺术传统社火的精彩读本。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一定离不开传承者的坚守与本民族的挚爱”,确如本书编者周尚俊所言,社火的生命力“源于其蕴含久远历久弥新的文化张力,以及世代相传的民间信仰的思想内聚力,同时还有天人合一人文观念的当代呈现力”。

本书编者周尚俊,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第四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得者。出版报告文学《北山大行动》、戏剧文学《大戏秦腔》《青海眉户》、纪实散文《乐都人文印象》等专著,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青海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

周尚俊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的一个小山村,他说“社火是中国老百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别创造,是中华民族光芒万丈的艺术表现。”他是看着一年一度的社火长大的,深受社火文化的熏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加之长期的探索和深厚的积累,他编写了这本图文并茂的社火图文作品集。他表示,社火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盛典与独特创造,这本书只是一种总结与归纳,其实成果也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他认为,社火是属于历史久远的民间艺术,其中内容有一些神话、祭祀、民间崇拜等民俗的内容,这些都是没有加工的真实的记载。他相信,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中,社火也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与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艺术殿堂。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