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饱受近代文明洗礼的多维面相

——读《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
2024-05-20 09:19:3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彭忠富

时辰越晚,重庆大街上就越是人流如织:上班的职员“将一把扇子插在后脑勺领口处”;挑水夫在“人群中穿梭前进”;还有肩上扛着一大叠粗布的搬运夫;有裹脚的有点社会地位的妇人;也有一些头戴缀着丝质流苏帽子的官府小喽啰,还有两人抬的寒碜小轿子掺杂其中。人群推搡让道时,则是知县出巡……“挑水夫、裹脚妇人、官府小喽啰、寒碜小轿子、知县”,通过这些关键词可知,上述关于重庆城市的描写不是当下社会,而是清末的重庆街头素描。彼时,重庆出现了上班的职员,证明开埠后的重庆工商业渐成兴旺之势。

事实上,这段关于重庆城市白描式的描写,来源于晚清时期(1892年—1910年)法国人的来华考察笔记。由于对外开埠以及最后十年“晚清新政”带来的变化,1892年至1910年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交替时期。西南地区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社会,既与全国大历史相呼应,又具有地方性特点。除了重庆,法国人对于四川省会成都的繁华也有较为详实的观察:如法国记者莫里埃描写成都大街的宽阔时云“如沪上之大马路然”,描述成都街铺林立时云“各铺装饰华丽,有绸缎店、首饰铺、汇兑庄、瓷器及古董等铺,此真意外之大观”。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屈小玲出版的《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包括“四川都会乡村与本土手工业”等五章,以1892年至1910年的时间为经线,通过对法国人纪实性考察笔记及相关资料的梳理研究,反映中国西南社会晚清时期的时代面貌,并联系清末西南地区的中法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的社会现状及其变迁。本书图文并茂,以复原晚清西南区域社会面貌为出发点,充分使用了多种法国人考察笔记,以及同一时期的具有官方实录性质的海关报告等相关的其他原始资料,借以考察研究地方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包括汉人社会与非汉族居民社会。

以《成都平原水利灌溉与大土地经营者富翁标准》为例,1896年3月初,法国里昂商会考察团一分队进入四川,在沿岷江流域上行成都平原途中,考察团记载了沿途成都平原都江堰水利灌溉带来的繁荣景象及水车浇水管理技术。在里昂商会代表团形成的《有关中国产业结构以及私有财产的报告》中,他们认为四川佃农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比例的20%,这反映了成都平原地区的两极分化以及大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成都平原一些大土地经营者采取“租栈制”来经营土地,他们将土地和佃户委托给“租栈”经营,自己则在成都享受舒适商业生活。“租栈”由农村的绅士负责管理收租,在缴清租赋等各种费用以后按比例分配收入。

《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展现了晚清时期西南社会中马帮、背夫行旅日常等各种丰富有趣的细节,还介绍了中法官员的日常交往,是一本相当贴近生活的研究著作。作者强调,本书所述历史与一般晚清史不同,尽管西南地区同样承受了来自英法等列强的压力,但当地官员和民众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最终不仅维护了自身利权,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文明洗礼之下实现良性进步的实例。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