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河湟社火中的“张公背老婆”

2024-07-08 11:23:3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刘玮

“张公背老婆”这个节目在河湟社火中属于众多“杂身子”(杂神祇)之一,因其一人分饰两人的装扮形式而独具特色。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巧妙借助道具,在腰后扎两条假腿扮作“老婆”,身前系一个老头的身体和脑袋扮作“张公”,即演员的上半身为女打扮,下半身为男打扮。表演时,假“张公”背着真“老婆”做出种种动作,表现夫妻二人游玩看社火的情景。“张公”时不时回头看看自己的“老婆”,“老婆”时不时还替“张公”擦擦额头上的汗水,柔情脉脉,私语窃窃,充分表现出“二人”之间的亲昵情态。

表演“张公背老婆”时,演员的上半身和下半身需要做出有差别的动作,要同时兼顾两个性别、年龄完全不同的人物,要把握好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情绪变化。演员只有做到上下有别、对比鲜明、和谐统一,方能达到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让观众觉得真的是两个人在表演。

据考证,“张公背老婆”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目连戏中,至今在浙江新昌等地的目连戏中仍有“背疯”表演的遗存。后来,各地传统戏曲纷纷吸收、化用这种表演形式,东南地区的地方戏中陆续出现了以“哑背疯”为主题的剧目,如:昆剧《雪里梅》、桂剧《哑子背疯》、赣剧《哑夫驮妻》、徽剧《雪里梅》、湘剧《会缘桥》、婺剧《雪里梅》、淮剧《哑女告状》等戏中均运用了“张公背老婆”的表演形式,继而这些剧目又被扬剧、锡剧、越剧、闽剧、粤剧、秦腔、黄梅戏等数十个剧种移植上演。河北保定的一个小剧种——新颖调,有一出小戏《戏八戒》,先后被晋剧、京剧等剧种移植演出,也运用了“张公背老婆”的表演形式。抗战期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在广西看了桂剧名旦小飞燕的《哑子背疯》后,受到启发,也运用这种艺术形式编演了一个舞蹈,演出后广受欢迎。当然,戏曲中的“哑背疯”或“兄背妹”表演与河湟社火中的“张公背老婆”在内涵和寓意上是迥然不同的。前者旨在颂扬普通人顽强不息、不屈不挠、不向世俗低头、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而后者则鞭挞了一种社会现象。

河湟社火中的“张公背老婆”往往被误传为“光棍背老婆”,这是人们不明白其背后的寓意而导致的。我省著名民俗学家朱世奎先生在《西宁方言词语汇典》中写道:“张公背老婆”是“青海社火中的面具舞”,“以幽默风趣的表演,讽喻封建婚姻中不合情理的老夫少妻现象。”我省民间文艺家谢承华先生在《青海民间文化风情》一书中也持同样的说法。

在过去,表演“张公背老婆”的道具都是人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先用竹条、铁丝和布扎成一个“张公”的身子,再装上一个用木头雕刻的老人头。“老婆”的两条腿是用布缝制的,里面塞上羊毛或碎布,再套上两只小绣花鞋。“张公”头戴草帽或毡帽,白眉白须,面貌慈祥;“老婆”红袄彩裤,扎着红头巾,年轻貌美,老夫少妻的人物形象一目了然。而如今的社火表演中,“张公背老婆”的道具都是直接购买的,千篇一律,更何况人们已经淡忘了其“讽喻封建婚姻中不合情理的老夫少妻现象”这一寓意,于是“张公背老婆”就慢慢变成了“光棍背老婆”甚至“猪八戒背媳妇”了。

但这个“张公”究竟是谁呢?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笔者始终未能查到确切的说法。但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两位“张公”似乎可以和“张公背老婆”扯上点关系。其中一位是苏东坡的忘年交——北宋词人张先。张先(公元990年——1078年),字子野,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他与欧阳修为同榜进士,又与柳永齐名,其词作造句工巧,因三处善用“影”字而被称为“张三影”。据说张先在八十高龄时,取了一个年方二九的少女为妾。老而风流的张先还得意地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也不无讥讽地赠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据说从张先八十纳妾到八十九岁去世,这个小妾还给他生了好几个儿女。

还有一位“张公”是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能臣张曜(公元1832年——1891年)。张曜早年以办团练起家,参加了镇压捻军和太平军的战斗,后来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此人担任山东巡抚治理地方时也表现不俗,为时人所称道。张曜虽然是一员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对自己的妻子蒯氏却十分尊重,甚至有些惧内。张曜原本目不识丁,而蒯氏却知书明理,于是张曜便以夫人为师,向她学习。据说蒯氏动辄责骂张曜,甚至施以拳脚,张曜也始终泰然处之,丝毫不以为忤。

从“讽喻老夫少妻现象”的角度来看,八十纳妾的张先似乎更符合“张公”的人设,但从社火角色大都是纪念历史上的正面人物这一角度来分析,张曜又似乎更符合人们颂扬忠臣良将的心理需求。话又说回来,老夫少妻现象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周易·大过》中就有“枯杨生稊”的典故,用枯萎的杨树生出嫩芽来比喻老夫娶少妻。深受西北地区群众喜爱的秦腔、眉户等剧种也有《老少换》这类反映老夫少妻现象的小戏。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也曾移植排演过平弦小戏《老少换》。时至今日,老夫少妻也早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除此之外,河南省济源市的黄河三峡景区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鲧治水失败后,其子大禹奉舜帝之命泄洪治水。当地百姓纷纷赶来帮助大禹,其中一位姓张的老人也背着残疾的妻子来了。大禹鉴于他们的一片诚心就留下了张公和张婆。从此,张公天天背着张婆跋山涉水参加治水,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没有忘记张公和张婆,后来便创造出“张公背老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让子孙后辈世世代代都怀念他们的功绩。

“张公背老婆”曾经深深扎根于祖国优秀的戏曲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表演幽默,情趣盎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较强的观赏性和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了笑声与欢乐。笔者希望能在今后的河湟社火演出中,多看到传统的“张公背老婆”表演,而不是千篇一律并且走了样的“光棍背老婆”或者“猪八戒背媳妇”……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